胡波 周辉煌
摘要:通道侗族地区造物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设计资源。文章通过分析通道侗族建筑、织锦、剪纸和银饰等四类代表性人造物,从地域文化再造与复兴的角度探讨了从通道侗族造物文化中发掘艺术资源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通道侗族;造物文化;艺术设计资源;发掘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6-0053-02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是我国侗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通道侗族人民充满生活情趣、善于装饰生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充满智慧的、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其中充满艺术想象力的造物文化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作为通道侗族造物文化发表的鼓楼、风雨桥、侗锦、剪纸、银饰等,无一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通道侗族人民高尚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通道自治县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是名副其实的贫困县,其内涵丰富的造物文化并不为人所熟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我国设计力量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探索通过设计力量振兴地域经济的方法,于是通道侗族自治县这一经济相对落后,但地域文化保存完整且具有明显特色的地区成为学界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全球化和现代化开始对通道侗族的地域文化产生冲击,地域文化的特征开始逐渐消磨。因此,如何正面地代入本地化与全球化的观念,将设计代入到地域文化中,形成地域文化的再创造与复兴,是工作的重点之一[1]。
总的来说,對于设计师而言,发掘和利用通道侗族造物文化中的艺术设计资源是进行地域文化设计实践的关键步骤,对形成地域文化再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通道侗族丰富的造物文化是发掘艺术设计资源的宝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索:
1通道侗族建筑中艺术设计资源的发掘
通道随处可见独具侗族特色的木构建筑,这些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厚重的木构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浓缩了数千年工匠们的智慧,高度体现了“技”与“艺”的统一,是侗族文化重要标识[2]。通道侗族建筑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当属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在悠久的建造历史当中,它们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特征,蕴含着极为丰硕的艺术设计资源。
通道侗族建筑营造的理念是十分先进的。从建筑的选址来看,通道侗族建筑通常是“依山傍水”而建,因地制宜的选址方式造就了侗族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完美融合的布局形态,这也充分体现了侗族匠人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的审美理念。侗族建筑在内部空间布局的规划上,遵循“实用至上”的原则,无论是公共建筑的鼓楼、风雨桥还是私人民居吊脚楼的建造,都把空间的实用性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侗族建筑设计者根据鼓楼、风雨桥的公共建筑属性,为便于集体活动的举行,通常把底层设计成开阔、连续的空间;民居吊脚楼受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影响,把底层架空,用于圉养牲畜或是储物,在防潮防湿的同时,又能起到充分利用空间的作用。通道侗族建筑在材料和结构的使用上也极为合理。材料上选择当地使用广泛并且具有丰富侗族文化内涵的杉木(杉树在侗族文化中有神圣的象征身份),既能够方便就地取材,又能够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结构上,使用榫卯接合,充分发挥梁、柱、斗拱等结构件的力学性能,营造出外观飘逸,空间通透的建筑形态。
通道侗族建筑的装饰文化耐人寻味。首先,通道侗族建筑装饰元素多种多样。祥禽瑞兽自古以来是我国建筑装饰的重要元素,对于侗族建筑也不例外,侗族人民在建筑中经常使用的动物形象主要有:龙、凤、牛、鱼、乌和蜘蛛等。侗族人民也经常在建筑中使用具有民族特点的植物纹样进行装饰,如杉树、葫芦、南瓜、莲藕等。在侗族建筑上,还可以看到品字图案、几何图案、波浪纹图案等装饰元素。他们通过这些元素表达了渴望平安吉祥、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祖宗庇佑和种族昌盛的良好意愿。其次,通道侗族建筑装饰的手法丰富多彩,最常见的主要包括:雕刻、彩绘和泥塑。侗族匠人喜欢在木材或石材的建筑构件上饰以圆雕或浮雕,通常在柱状、条状的构件上采用圆雕装饰,而在板状的部件上采用浮雕装饰,雕刻的图案则主要是南瓜、莲花花瓣以及葫芦。彩绘装饰是另一种装饰手法,通常以平涂和白描的方式应用于公共性建筑当中,彩绘的题材十分丰富,真实反映了侗民们的生活和信仰。在侗族建筑装饰中,泥塑主要以乌的造型应用于建筑的屋脊与翘首上,除了装饰功能以外,还有加固建筑结构的作用。此外,通道侗族建筑装饰的部位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主要的装饰部位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屋脊、屋檐、房梁、柱头、门窗、栏杆、柱础和地面。通过对这些部位进行装饰,提升了通道侗族建筑的艺术效果。
2通道侗锦中艺术资源的发掘
通道侗族织锦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织锦艺术其中的一类,是侗族文化艺术生活的物质载体,它将侗族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如今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国内[3]。发掘与通道侗锦相关的艺术设计资源,其首要任务在于对通道侗锦图案艺术资源的发掘。
通道侗锦图案具有多种显著的特点:(1)形式独特。侗锦图案是侗族女匠人结合自身的审美理念,运用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思索、记录大自然的独特成果。由于受到该地区织锦工艺——经纬交织结构的限制,侗锦图案大多以几何形的形式体现出来,常见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采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表现方式嘲;(2)内容丰富。侗锦图案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天体、人物等等;(3)多元交融。通道女匠人在保持传统织锦技艺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设备的改进、自身审美素养的提升以及与外界的交流,不断对作品进行改良,将新的配色、图案、构成要素等方案融入其中,形成了日益多样化的侗锦图案。
通道侗锦图案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侗锦图案中的某些内容是侗民们图腾崇拜的反映。如有源自侗民们水崇拜的水波纹,也有源自侗民们鱼崇拜的鱼形纹等等,这当中既有对自然图腾的崇拜,也有对动物图腾的崇拜,充分体现了侗民们在改造自然、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借助想象力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侗锦图案在一定程度上还扮演了“侗族文字”的角色(虽然侗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通过图案记录了族群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演变,包括繁衍、传说、战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侗锦图案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侗民们历史回忆和乡土情结的一种反映。比如,侗族的蜘蛛纹就很好地体现了“萨”文化的神话传说。
此外,通道侗锦图案中的色彩运用手法、锦面构图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发掘的艺术设计资源。侗族技师运用不同颜色的织锦丝线,编织出“素锦”和“彩锦”两类。素锦图案通常采用蓝、黑、白三种颜色中的两种进行配色,以白色的丝线作为经线,以蓝色或黑色的丝线作为纬线,经纬交织互为花纹。彩锦则多采用暖色系的丝线制作,强调对比色和明快色调的使用。总体来说,通道侗锦色彩素雅质朴,冷暖相宜。通道侗锦的锦面构图具有结构对称、主次分明的特点。侗族女匠人能够在把握侗锦织造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图案组合与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设计构图,得到较好的锦面艺术效果。
3通道侗族银饰中a术设计资源的发掘
通道侗族银饰是侗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通道侗族文化中,银饰以多、重、巧为美,是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具有辟邪纳福之功效。通道侗族银饰中的艺术设计资源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种类、精巧的图案装饰以及精细的造型工艺上。侗族银饰的种类丰富,按品种可分为5种: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簪子、银梳子、银插花);耳饰(包括耳钉、耳环、耳吊);项饰(包括项链和项圈);手饰(包括戒指、手镯、手链);足饰(代表物有脚链等)[5]。不同的银饰类别,由于其佩戴的部位、方式有所不同,其呈现的造型特征也就各不相同。侗族银饰的装饰讲究细致、精巧,通过特定的装饰纹样,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通常在儿童银饰上饰以“菩萨纹”或“圆圈纹”,用来祈求神灵保佑,守护儿女健康成长;在女性的婚庆银饰上饰以“中国结”或“蝴蝶”图案造型,则表达了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的美好意愿。侗族银饰的造型工艺手法主要包括捶打、拉伸、拉线、缠绕、冲压、模压、雕刻、焊接、抛光等,通过丰富的造型工艺手法,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银饰。
4通道侗族剪纸中艺术设计资源的发掘
侗族的剪纸艺术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遗产。在通道侗族地区,剪纸艺术长期作为刺绣的基础而存在,是侗族刺绣制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侗族刺绣的制作上,往往需要将通过剪纸所得的图案粘贴在布上,然后根据剪纸的轮廓造型进行刺绣,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丰富的剪纸艺术设计资源。祥瑞是剪纸图案永恒的主题,剪纸手工艺人通过各种动物和植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通道侗族匠人在剪纸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开拓创新,比如,利用剪纸艺术结合刺绣艺术来进行特色字体的设计,通过对汉字笔画进行剪纸与刺绣的图案化设计,同时引入不同的材料质感,创造了书法与剪纸、刺绣艺术融为一体的特色字体。在塑造剪纸图案形象的过程中,匠人们运用或写实、或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生动形象。这种写实与夸张变形相结合的造型形象活泼,灵动多姿,使剪纸艺术品展现出一种浪漫奇特,气韵生动的美感。
5结语
以建筑、侗锦、剪纸和银饰为代表的通道侗族造物文化博大精深,从选材、配色、装饰、制作上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体现出了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设计资源。笔者认为,在通道侗族艺术设计资源的发掘方面,一方面要重视“有形”的艺术设计资源的发掘,如材料、造型、装饰、工艺等物质上的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在深入研究造物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无形”的艺术设计资源,如设计理念、审美意识、民族信仰等。只有把这两种资源结合在一起,才能在设计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设计出更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何人可,郭寅曼,侯谢,蒋友燏.基于社区的文化创新:“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J].公共艺术,2016 (05):14-21.
[2]张赛娟,蒋卫平湘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创新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7):84-87.
[3]乔松.湖南通道侗族织锦艺术研究——以传承人粟田梅作品为例[D].湖南工业大学,2016.
[4]刘琼,成雪敏侗锦图案文化内涵研究[J].民族论坛,2015 (02):62-65.
[5]郑阳,谭湘琳.以湖南侗族民族形象为例的玩偶创新设计[J].包装工程,2013,34 (20):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