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8-05-14 17:05龚宇李献斌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萨卡萨拉生态文明

龚宇 李献斌

[摘要]通过评介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价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设生态社会主义;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引领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类生态文明共同体。

[关键词]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X2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实际上,党和政府早已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从战略层面论及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重点阐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是与当前全球严峻的生态问题紧密相连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欧洲最具代表的生态社会主义学者之一,萨拉·萨卡(SaralSarkar)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其《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一书中。

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随后的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了极大挫折。许多“社会主义”专家和研究苏联政权的学者认为,苏联模式“社會主义”的失败主要是其经济制度中的“运转赤字”和“运转障碍”导致的。而萨拉另辟蹊径,在《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一书中,首先从“增长的极限”范式探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将苏联的失败归咎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主观因素或人为因素则是指社会主体的道德沦丧,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没有能够培养出一代“新人”。萨卡认为,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的、没有剥削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体制需要由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代表阶层利益的实践家来建设。但“即使在这一制度的早期,特权、不平等和专制的新体系就已经开始成形”。客观因素是指苏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超越了粮食生产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达到了“增长的极限”,最终导致经济停滞。萨卡认为,“所有的经济改革都没有能够克服危机,其主要的原因是不能消除增长的极限”。

其次,萨卡对生态资本主义能否奏效提出质疑,并从自然资源有限性和资本主义固有逻辑角度对生态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反驳。他提出生态资本主义观的两个幻象:“一个非常普遍的幻象是: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科技的进一步强化应用,将使人类能够克服生态危机,在拯救工业社会的同时使南方国家得到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普遍幻象是:一些局部性经济革新,如污染许可证、生态税改革等,将会使今天的资本主义转变成生态资本主义。”

最后,萨卡提出走“第三条道路”或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在萨卡看来,“唯一正确的框架应该被称作‘生态社会主义。”对此,他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构想。在经济政策方面,第一,工业经济必须收缩,实行稳态经济战略。第二,“要让人民接受经济收缩政策,最好的方法是平等。”生态社会主义要求平等地分配社会财富与承担社会风险,是没有阶级与压迫的社会。第三,需要计划经济。“唯一公平的解决方案就是整个经济的国有化。”第四,反对经济全球化,“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将是分散的,经济单位是小规模的,地区和地方团体是自我供给和自治的。”在社会政策方面,第一,实行劳动密集型技术,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保证充分就业。第二,“一种更加合适的社会保障形式应该是保障对社会有益地有报酬的工作。”对老幼病残的照顾等服务社会的工作,都是有益的,社会也要给予相应的报酬。第三,将社会保障和人口控制相联系。人口增长过快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生态社会主义需要通过法律、医疗等方法控制人口数量。第四,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社会和经济上的道德。

2 对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评价

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决生态问题上的优越性,是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虽然部分主张较为激进,还有待商榷,但其中有益部分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萨卡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批判较为深刻,他认为“生态资本主义”本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术语,资本主义增长动力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无法协调的,资本主义逻辑框架依然是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剩余价值的积累,利益至上原则会驱使企业和资本家只考虑企业的经济增长,而将环境成本外化,根本不考虑社会成本。同时,他还断言在资本主义内嵌性增长冲动下,依赖市场经济内部的价格机制,如生态税改革及污染许可证制等经济手段改善环境问题是“天真的”。他反对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和生态环境存在根本性矛盾冲突,所谓的生态问题市场化不过是将污染环境转化为可供资本家交易的商品,利用高额费用将污染行为合法化,反而会使缴纳生态税的资本家在排放污染物时觉得“理直气壮”。诚然这些经济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制于社会制度,但生态治理需要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去实践,完全忽视制度手段的积极效果是过于激进和不切实际的。

萨卡详实分析了苏联的政治原因与地理限制等因素,将其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归因于“增长的极限”以及特权阶级的道德沦丧。萨卡认为,苏联较好的资源条件曾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然而这样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却在“国家的混乱、投资的匮乏与拖延”等问题中遭遇了基础性资源短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萨卡从生态极限视角对苏联模式进行批判,认为社会主义和真正的生态经济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倡导对工业发展进行适当收缩,实行“稳态经济”模式。虽然苏联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发展模式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萨卡所强调的生态因素的确对苏联的崩溃产生重要影响,对全面分析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失败原因具有补充价值,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避免走生态文明建设弯路,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提供参考。

根据萨卡分析,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缺乏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地剥削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且苏联主要依靠国内自给自足来维持生产,没有通过世界市场来缓解经济问题,无法将经济和生态压力转移出去,才最终导致失败。而萨卡同时又反对经济全球化,认为国际贸易和资本全球化是难以控制和不可预测的,对实行小规模的、分散的满足自我供给和自治的生态社会主义方案具有强烈信心。另一方面,萨卡认为:“生态危机不仅存在于某个区域,而且是有着明确的全球向度。”当前,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不论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还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对当下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关注。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每个人都拥有平等使用水源、空气等舒适自然资源的权力,同时也负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霸权等问题上,各国应该通力合作,开拓生态保护的国际向度和视野。生态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应该是全世界的胜利。

3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

建设的启示

作为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短短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让中国积累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环境问题,且没有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提供成功经验。面对如此复杂和严峻的生态难题,中国不能效仿先行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目标,到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態环境需要”,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时代。

萨卡认为,“一种真正的生态经济只能在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运行。”中国将比其他各国具有更早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虽然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某种程度上带有理想主义乌托邦色彩,但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3.1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设生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一致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建设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过度开发、废弃物过度排放、科学技术的失控或滥用等问题,严重脱离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制约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想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始从“求温饱”过渡到“求生态”,开始追求生态良好、生命健康的美好生活环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和国家敏锐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同时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再如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等等,不仅体现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制度优越性,而且将进一步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去印证萨卡“生态社会主义”的命题。

3.2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

萨卡主张的经济收缩战略对解决生态问题有其合理性,但是否适宜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际国情是值得深思的。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把贫困定位为地球重要污染物,即“贫穷是最大的污染”。世界各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富人对资源的极端掠夺和消耗,虽然穷人可能并不是环境破坏的主导者,但承担的后果是绝对的,穷人及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只能为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买单,且生态的恶化进一步加速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贫穷程度。因此,萨卡抛开经济发展来谈环境保护是不现实的。

当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处于工业化后期,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近代中国曾两次错失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经济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勉强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越日本,之后我国GDP总值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从经济总量看,中国已经进入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2017年中国人均GDP仅排到世界第74名。长久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人口基数庞大且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匮乏且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严重等基础上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新时代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整体而言,中国经济发展程度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尚有距离,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也空前加大,这些问题不是是否需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应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佳途径。

在如何处理好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关系上,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要依赖经济的发展来提供物质保障。生态环境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我国在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协同发展上一直在努力。如“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理念,倡导发展绿色贸易,推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探索与实践。

3.3 引领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类生态文明共同体

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赋予生态保护新的国际内涵,具有国际向度的特征。他认为,生态问题不仅局限于某一国家和地区,各国在共享世界资源的同时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生态破坏史,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增长不惜任何代价破坏生态。从最初的掠夺殖民地自然和人力资源,到如今采取生态霸权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转嫁生态危机,将高污染、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第三世界,甚至将有毒废弃物倾倒在发展中国家,以此缓解国内环境压力。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坚定不移地声称他们正全力协调生态环境与资本主义间的矛盾,口号是响亮的,但行动却很诚实。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从曾经的小布什政府在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到如今的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全然不顾世界各国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所做出的努力。种种迹象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只考虑实际利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一旦生态需求影响到本国经济增长,根本不会作出让步,当然也不可能真正承担起全球的环境责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也空前深化。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共处同一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欧盟主席巴罗佐说过:“我们同在一条船上,要么一起畅游,要么一起淹死。”中国高度重视全球性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愿意且有能力承擔这份世界责任。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积极承担全球环境治理的相应责任,并逐渐从全球生态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跟随者转变为重要推动者、理念引领者、规则制定者,不断发挥在国际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我国政府曾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对推动生态领域各国的协同合作起到关键作用。

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此新目标下,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生态文明道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包含承担世界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中国梦连结世界梦,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全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与向往。我们既要抵制西方生态霸权主义,以实际行动回击他国对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方面的无端指责,同时也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理念,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结合我国的实践经验丰富生态文明内涵,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贡献中华智慧。

[参考文献]

[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 萨拉·萨卡,布鲁诺·科恩,陈慧,等.生态社会主义还是野蛮堕落?——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新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 吴易风.谈当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吴易风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4).

猜你喜欢
萨卡萨拉生态文明
信猫萨拉的小纸条
萨拉的烦恼
乌驱逐萨卡什维利或得美默许
萨卡什维利被驱逐到波兰
Vikor methods basic in risk management of petroleum enterprise in Yemen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格鲁吉亚总理神秘殒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