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初
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小孩甲打了小孩乙一拳,或踢了一脚。小孩乙的妈妈往往会对小孩甲大声说:“你这孩子,怎么能打人呢?没教养!”在成人世界里也有类似情况:几个人在一起聊天,因话不投机,甲忽然对乙爆粗口,甚至骂爹骂娘。这时,乙往往会说:“你干吗说我爹妈?真没教养!”
那么什么是教养呢?一般指文化、品德的修养。有教养必须有文化。不过,有没有文化,不能只看读书的多少、地位的高低。
先說读书。一名大学生听教授讲课,他不同意教授的观点,就拂袖而去,嘴里还骂一句:“放屁!”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书应该读了不少了,但你能说他有文化吗?
再说地位。一位官员,明明是自己儿子在学校胡作非为,却跑到学校耍威风,说他儿子很优秀,为什么老挨批评,对老师一口一句国骂。他算是有地位了,但你能说他有文化吗?
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是,看他会不会羞愧。会羞愧的人,一般都知书达理,不会乱来。眼下,知道羞愧、真有教养的人不是很多。知道羞愧常被人看作是软弱,会吃大亏。相反,脸皮老厚、不知羞耻的人,却颇为吃香。此等错误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请看——
某家亲戚团聚,很热闹。其中一个孩子胆子大,桌上好吃的都最先抢到手,爷爷奶奶不允许,他也抢着就跑,还谎话是别人吃了。另一个孩子老实听话,如果爷爷奶奶不点头,他决不动一下。于是众人评说:敢抢的孩子机灵,将来有出息,能挣大钱;老实的孩子不行,干不了大事,一辈子受人欺。
面对上述评价,有人感慨道:“如果敢抢的孩子将来比老实的孩子混的好,那不客气说,我们整个社会都没文化。”我基本同意这个看法,但现实比这个推论要复杂得多。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在一步一步走向文明。有文化、有教养,是文明的体现。但文明的推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时伴有跟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博弈。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学什么?首先学会生存,其次学习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去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慢慢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从纯理性角度看,随着社会的越来越文明,就需要每个人越来越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知识、文化、教养三者是什么关系呢?
有知识才能有文化,这是常识;但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是一种积淀、一种涵养。有文化才能有教养,这也是常识;但文化不等于教养,教养是一种修炼、一种气质。
说某人有教养,一个总的原则是:既维护自己的尊严,也尊重别人的人格。落实到行为细节,可粗分为对己、对人两个方面。
对己要做到:(1)有自知之明,常思己之不足。(2)有仁爱之心,常怀助人之愿。(3)懂得羞耻,知错必改。(4)谦虚谨慎,为人低调。(5)心态乐观,做事踏实。(6)不说粗话,不玩噱头。(7)控制欲望,甘于平凡。(8)说话和气,举止大方。
对人要做到:(1)孝敬长辈,爱护孩子。(2)理解别人善意,常学他人之长。(3)不打听别人隐私,不干扰别人生活。(4)女性面前不轻佻,权贵面前不献媚。(5)不抬高自己,不打压别人。(6)真心待人,不搞欺骗。(7)多夸别人优点,不要背后议论。(8)承诺的事,一定兑现。
还可以列出许多条。要做到这些,就要严于律己,不断修炼。“教养是一种不用说出来的美好。”(美国作家凯鲁亚克)我愿跟广大老师一道,努力去这么做,既为了自身,更为了学生。
知识靠学,文化靠养,教养靠练。这里的“练”,是实践,是磨练。做个有知识的人,不是很难;做个有文化的人,就不容易;做个有教养的人,得下苦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让学生最终成为有教养、受欢迎的人。
至今,我们还时时会遇到缺乏教养、蛮不讲理的人,这不奇怪。对这种人,当然首先要教育,以理服人;但也要学会一点自卫本领,否则,文明很可能败在野蛮手里。这是整个社会需要正视的事。不过,在讲道理、讲法治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文明一定战胜野蛮,有教养一定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