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烈
【摘要】语文课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其主要任务的。语文的最终教学目标是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应该是尽最大努力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这一语文思维,开掘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形象思维在创造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培养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发展形象思维。其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掌握文章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联想相关的事物(或内容),培养形象思维。
“会读”“能写”是语文课学习的基本要求。“读”是“写”的前提和准备,“写”是“读”的最终目的。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后再去写文章。可是翻开现行教科书,再看看课文后面的练习,练习中,过这些僵死的板块,去学习“写”的方法,似乎是很难做到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僵死的知识“活”起来呢?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我在教学处理的时候,只把课本后面的习题看成是对课文阅读和理解时的提示和导读。不要求学生去死记这些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提示,用联系的观点、形象思维的方法,把它“回笼”到课文中去了解和分析。
比如在《祝福》一文中,有这么一个练习题:“是哪些原因使她(祥林嫂)屡遭不幸,走投无路,在极度痛苦中悲惨地死去的?”我在处理这个题时,首先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然后继续追问一个问题:在这些原因中,你认为哪个是主要原因,哪个是次要原因?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观点的依据——是哪一句,哪一段,还是哪几个地方。学生要回答出这个问题,就必须统观全文,并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因为这个问题,贯穿到了整个一篇文章中。这一问,学生来了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其次,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建立若干级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学科的教学要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不仅要贯穿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始终,而且还应该体现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之中。其实,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对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我在教学《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文时,有着较深的体会。
在教学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就是按照听、读、说、写(画)这样的步骤来进行的。
听:我先让学生听两遍配乐朗诵,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对诗歌情感的体悟,试着朗读诗歌,建立对诗歌了解的一级表象。
读:一是让学生大声朗读,二是让学生听其他学生的朗读,再听媒体上的朗读,然后找出其共同点和差异处,并分析其原因。建立学生的二级表象。
说: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建立三级表象。
写:三级表象建立后,就是写和画的环节了。学生既可以采用写的形式——把诗歌转换成为散文,也可以用画的形式——把诗歌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就建立了学生对课文的四级表象。四级表象建立后,学生对诗歌意境的再现就完成了,学生对这首诗歌也就真正掌握了。
再次,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不能写”是检验学生“会不会读”的一个重要标尺。“读”不仅要读出字面上的、有形的,还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无形的。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会读”达到“能写”。
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一提到学生作文就感到头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当多数的学生作文一无内容,二无文采——作文要么是硬编出来的,要么是套作出来的——为什么学生的作文会是这个样子呢?是教师没有讲,没有提出要求吗?不是。是学生不认真,敷衍了事吗?我也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平时的课文学习。在我们平时的课文讲练中,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把课文当成了“知识拼盘”。文章的美,在于文章整体的美,如果我们活生生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肢解,还是美丽的吗?
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进行课文的讲练时,应该尽量从文章整体的构建上着手。比如在讲“寓言”(以《骆驼和羊》为例)这种文体时,我就是这样来分步进行的。
第一步,熟悉课文,熟悉故事。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第二步,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角色的行为。比如骆驼为什么能吃到草而羊吃不到?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对话。骆驼和羊为什么会对话?是谁让它们说话的?为什么要让它们说话?
第四步,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让“老黃牛”出现?可以省去老黄牛这个情节吗?为什么不能省去?
到这个时候,学生就明白了:寓言的寓意是隐含在故事中的,寓言的寓意要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第五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自编一则寓言。
通过以上几步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在编写寓言的时候就显得胸有成竹,当堂就有不少学生写出了像《垃圾箱流泪了》《牛角原来并不是弯的》等习作。
由此可见,学生的作文之所以枯燥无味,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没有积极引导他们,所以学生的大脑中缺少形象思维。缺少形象思维能力的人是没有想象力的。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