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林 谢雨萍
[摘 要]果树是乡村自然植物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果树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的运用,具有体现乡村独具的地域自然和文化特色、增加乡村收获的喜悦氛围、丰富乡村旅游活动的内容和项目等多方面的优势。文章在分析目前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果树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运用的优势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果树;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概述
近些年,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得到重视,绿化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能改善乡村的绿地环境条件和景观效果,更能突出乡村的地域自然和文化特色、增强乡土家园气息、增加旅游吸引力。
目前,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工作正逐步得到政府、旅游管理者、村民和规划人员的重视,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绿化现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工作起步较晚,可以借鉴的资源、经验有限,而且植物景观的形成受到设计、施工和后期的长期、持续的养护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的工作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较普遍性的问题是:
一是绿化景观的城市化、园林化现象比较突出。无论是在植物的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和修剪等方面,与城市绿化景观雷同现象比较突出,规则式、“人工味”明显,缺少了乡村景观自然、古朴、野趣等特征,与乡村的自然环境氛围不协调。
二是植物的养护管理不到位。目前在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没有专项管理资金,没有专人负责,导致植物的长势不佳,影响绿化景观效果。
三是绿化植物景观地域的自然、文化特色不突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绿化景观的相似度极高,各个乡村自身所特有的山形地势、风土人情等的地域自然、文化特色不明显。
从旅游的角度讲,来乡村的旅游者绝大多数来自城市,乡村对于他们最大的诱惑力就在于与他们所居住的城市不一样的景观,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应注重建立和保留自己乡村独特的、与城市景观不一样的风景,从绿化的角度来说,保留和营造与自己村庄的自然、文化气息相符合的、独具的景观效果,形成与城市绿化景观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目前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存在的这些普遍性的问题,对于乡村旅游吸引力的保持和持续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建设中果树的运用,应是一个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
2 果树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运用的优势
果树主要指能生产人类食用的果实、种子及其衍生物的木本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树在绿化中的运用,除了体现基本的植物对于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生态平衡的维持、环境的美化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之外,果树相对于其他的植物品种,不仅具有树形、枝干、花、叶等的观赏价值,果实的色彩、形状、大小、香味等的丰富变化,可以增加绿化四季变化的景观效果。
果树是乡村自然植物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果树与村民的生活、生产联系密切,果树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的运用,具有营造特色乡村旅游环境氛围、增加旅游活动项目和内容等多方面的优势。
2.1 体现乡村独具的地域自然、文化特色
一方面,由于地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在不同的乡村中,各自的特色果樹品种丰富多彩,差异较大,这为各地的乡村营造特色的绿化植物景观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千百年来,各地村民对当地果树果实的食用药用、传说典故等各方面,积淀了许多的经验和素材,寄托了村民的情感及思想意识,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印记,并对村民今天的生活、生产仍具有实际的意义,是“活”的乡村历史。因此,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当地特色果树品种的运用,能够体现乡村各自独具的地域自然、文化特色,使得村与村之间、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绿化植物景观区分开来,帮助游客加深对于乡村地域自然、文化景观的印象和记忆,这也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建设追寻的目标。
2.2 增加乡村收获的喜悦氛围
自古以来,乡村植物都与村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面积的、郁郁葱葱的农田与经济林地,挂满果实的果树,都体现了人们劳动之后丰收的喜悦感,是人们对于乡村景观的主要记忆之一。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种植果树,当星星点点、或者累累的果实挂在树梢的时候,无疑会为乡村景观增加一份丰收的喜悦感。果实慢慢的成熟过程、果实的形态、色彩的变化过程,拉近了乡村景观与村民、游客的亲近感,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见证和期盼果树成熟的喜悦之情,勾起人们对于果实品尝的欲望和甜美滋味的回忆,期盼能够获得采摘果实的体验和幸福感。
2.3 丰富乡村旅游活动的内容和项目
参与性和多样化的体验已经成为现代游客的新需求,而果实能带给游客多种感官的体验,满足游客的需求:观赏果树的树形、枝干、花、叶等的景观;欣赏果实的形态、大小、色彩的不同与变化;闻到各色的果香;果实的采摘,能够让游客参与收获的劳动过程,体验收获劳动成果的幸福感;果实的品尝则能给游客带来酸甜苦涩等多种味道的体验。而且在各个乡村老百姓的生活中,很多果实通过简单加工还可以制作成各种特色美食,游客既可以品尝到美食,又可以参与到果品制作的体验性的活动当中,还可以购买到更多可口的农副产品。
所以说,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果树的运用,可以为旅游活动提供果树和果实的观赏、果实的采摘、品尝、制作、购买等多样化的活动,满足游客参与、体验等多种需求,增加乡村旅游活动的项目、内容和乐趣,提高旅游吸引力,增加旅游收入。
3 果树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运用的建议
3.1 注重乡村地域植物景观和文化的传承
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都会依据自己的理解、理念、意图对植物进行营造,创造出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相适应的独特的地域植物景观和文化。乡村与乡村之间地域植物景观和文化的差异性在绿化中的体现,是形成乡村绿化特色的基础,有助于加强旅游吸引力,并在现代乡村的生活中保护、传播和传承地域文化。
比如,在新疆维吾尔族乡村民居庭院中就保持有种植桑树的传统,家家户户庭院内外的乔木白桑是维吾尔民居的标志,桑树景观是当地乡村特有的普遍景观。在生活中,人们食桑果,用桑木制造各种居家器物、日常用品和乐器,用桑皮制纸,用桑叶养蚕织绸制衣,在桑树下休憩、劳作、娱乐,形成了“处处有桑,人人爱桑,人桑合一”的自然生态庭院民俗文化印象,维吾尔族的桑树地域植物景观和文化,已经融入在他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当中。
因此,在维吾尔族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建设中,应注重保留和延续他们对于桑树的热爱之情,严格保护村中古老的桑树,大力提倡种植桑树,把这种维吾尔族人特有的桑树地域植物景观和文化在村民的生活中保留和延续。同时,特色桑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增加了维吾尔族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并且通过旅游的宣传和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和理解维吾尔族人的桑树文化情节,这种文化的传播与宣传,也是旅游的基本功能之一。
3.2 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种植习俗
各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对于不同品种果树的种植,都会融入本民族、当地村民深厚的情感,积累一些经验,形成了各自的一些特定的種植习俗。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建设中果树的种植,应在充分了解当地村民的种植习俗的基础上,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种植习俗,选择相应的树种和栽植方式,这也体现了对于当地村民的尊重。
比如,在一些乡村,对于植物的栽植地点是十分重视的,民间有“东桃杨,西桅榆,南梅枣,北杏李”的俗语,说的就是不同的植物在房前屋后种植方位的习俗,这其中既有一定的民间风水文化的内容,也有与植物不同品种的生态习性和种植要求相符合、与气候相关联的内容,如:桃树和杨树是喜欢温暖向阳的植物,宜栽植于住宅的东面,能首先迎接到朝阳。
但是,对于某些果树,在不同的村庄中,会有截然不同的种植习俗。例如,在房屋周边,对于桑树的种植,在汉民族中,就流传有在房屋周边“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说法,这里的桑指的是桑树,院子前面不栽桑树,是因为“桑”与“丧”字读音相同,人们认为出门就见到桑(丧),感觉不吉利。与汉民族“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习俗不同,桑树是维吾尔民居庭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树种,房前屋后的庭院中处处有桑树的身影,维吾尔人认为桑树预示着长寿,把桑树看作是一种吉祥的树种,人们种植桑树、喜爱桑树,对桑树爱护有加,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桑大不可砍,砍桑如杀人”的谚语。
因此,结合汉族与维吾尔族对于桑树在房屋周边种植习俗的不同,在汉族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应尽量避免在村民房前种植桑树,以免引起村民的不满;而在维吾尔族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则可大力提倡种植桑树,保留和延续他们对于桑树的热爱。
3.3 注重选择乡土果树品种
目前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的养护管理相对比较简单、粗犷,在绿化中,应注重选择当地乡土植物中的果树品种,因为乡土果树品种是千百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种植养护成本低、养护管理简单等多方面的优点,深受村民的喜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反映当地的植物特色。
从旅游的角度来说,乡土果树品种具有的较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可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游憩、观赏的时间,减少对村民生活以及游客活动的不利影响。对乡土果树品种的选择,不需要刻意选择人工培育的外型、色彩、口感好等市场畅销的果树品种,一些野生的果品长相不佳、果实口感酸甜苦涩的各种乡土果树,都可以在乡村绿化中种植,正好可以给予游客酸甜苦涩的各色体验和认知更多的果树品种。
比如番木瓜,在海南乡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它们对于生长的环境条件、养护管理的要求不高,而且枝叶常绿,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数量繁多、硕大的果实挂满在粗壮的树干上,番木瓜果实营养丰富,可以生吃,作为菜品,也可腌制成酸木瓜,或切片晒干做成木瓜丝等可口的小吃。在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绿化中,就可以较大量地种植番木瓜,既可以形成四季果实丰收的景观效果,又可以满足游客采摘、品尝、购物等多种体验要求。
3.4 果树种植注重因地制宜
果树品种较多,通常果树为乔木或小乔木,但也有灌木型的树莓、石榴;藤本的葡萄、猕猴桃和多年生草本的草莓。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的种植中,应根据果树品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结合地形地势等环境特点和果树的叶、花、果等观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品种,充分发挥果树的观赏、生态、食用等各项功能。例如,在一些花架或者走廊等处,可以种植猕猴桃、葡萄、百香果等藤本的果树,起到垂直绿化和遮阴的效果,等到结果时节,满目的果实垂吊,充满了乡村丰收的喜悦气息。
又如,乡村中房前屋后的庭院空间,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村民日常活动主要的停留及休闲空间,具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是乡村家园的主要记忆之一,对于留宿在当地的游客来说,庭院空间的植物景观是他们近距离、长时间感受乡村文化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庭院空间的绿化中,以选择具有美好寓意、落叶植物为主,以使得院内保持夏有遮阴、冬有阳光,使院落的休憩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石榴,就是极好的庭院树种,石榴是落叶乔木或者灌木,初春新叶红嫩,夏季花繁似锦,秋季果实红彤彤一片,冬季枝干舒展,四季景观效果好,而且石榴多籽,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石榴象征着一家人生活红红火火、多子多福。
3.5 注重结合果树植物科普知识的宣讲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对乡村中的植物,包括对于果树的种类、生态习性等植物知识的认知度普遍较低。然而,果树品种繁多,生态习性各异,同一个品种的果树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所结果实也各不相同,甚至同一株果树的不同方位所结果实的大小、口感也有所差异,这些都是极好的果树植物知识普及的素材。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果树的栽植,可以让人们在旅游休闲娱乐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的观察、参与和体验,认识和了解不同地域的果树品种的形态和生长习性的差异、果树的各种功能和用途等内容,把一些深奥的植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广大的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朋友。
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在种植的果树旁边,可以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通俗易懂、简单明了、风趣幽默地讲解这种果树的相关植物知识。比如,在我国秦岭以南的乡村中广泛生长的鸡爪梨,树形高大,果实营养丰富,可以生食、泡酒。从植物学的概念来说,鸡爪梨食用的部分是果序轴,不是植物学概念中的果实,长在可食用部位之上的、小小的、圆圆的部分才是果实,这是很多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繁衍和生存适应环境的一种变化:有一个靠近种子的部位膨大,进化成富含营养物质、口感好的状态,以便吸引动物前来食用并帮助传播种子。担任这个“可食用”职责的部位,可以是植物的花托、或者果序轴等,鸡爪梨就是将果序轴进化为“可食用”的部分。
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在种植的鸡爪梨树的旁边,可以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在介绍鸡爪梨的价值和功用的同时,将鸡爪梨的这种植物生理上的变化过程和原理告诉游客,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看着旁边的果树,拿着鸡爪梨“果实”,一边观看,一边品尝的同时,游客,特别是孩子们将更容易读懂这些植物学知识,并且结合色、香、味等多方位的体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而且这种果树植物科普知识教育,不是通过课堂上严肃的传统教育方式完成的,而是生活中的科普,是在旅游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获得的,会让人们印象更深、记忆更加长久。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许某一天,当他们从事相关植物的研究时,这个童年时的记忆可能会突然跳出来,给予他们的工作和研究某一点的启示。
3.6 加强果树相关的管理工作
对于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种植的果树,虽不以追求结果率为目标,但由于果树的果实具有可食用性,果实成熟后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采摘和品尝等行为,这就需要加强对果树相关的一些管理工作:
一是注意将村内一些自然生长的、与某些果树外形相似,但果实不可以食用的,甚至是有毒的植物清理和铲除,以免游客误食,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二是注意在果树的管理中,应注意对植物打药水的时间尽量与果实的成熟期错开。如在特殊情况下,对挂有果实的果树施用农药等之后,一定记得在果树旁的明显位置,用醒目的标志提醒游客不要采摘果实以及食用。
三是果实采摘可导致对果树枝条和树形的破坏,需要注意加强对于游客行为的引导,用语音、指示牌、宣传栏、电子媒体等方式,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不要攀爬果树,以免摔伤;注意尽可能减少对于果树枝条的破坏;注意卫生,对于果实需清洗干净之后才能食用等,提醒游客自觉遵守相关各项规定。
果树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的运用,除了具有植物的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等方面的基本作用之外,还具有多方面的突出优势,从绿化景观角度来说,有助于改变目前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绿化景观雷同的现象、体现乡村地域特色植物景观和文化、营造乡村丰收的喜悦氛围;从旅游的角度来说,能增加乡村旅游活动的内容和项目、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帮助游客获得视觉、味觉、嗅觉、觸觉等多种体验、达到植物科普知识宣传的作用等。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绿化中应充分重视果树的运用,让果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郗荣庭主编.果树栽培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 陈思思.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农林大学,2016.
[3] 卢红,左少纯,吴丽莉,等.新疆维吾尔庭院桑文化内涵与文化经济模式思考[J].蚕学通讯,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