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提高职业技能修养的必要性

2018-05-14 17:05卞新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高校教师职业技能

卞新珍

[摘 要]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信息化教育成为时代主流,这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技能修养又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将从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教师的影响,以此分析提高高校教師职业技能修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育;高校教师;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借助于互联网产生的在线课程,比如慕课、微课,像旋风一样席卷过来,传统的“黑板+粉笔+ppt”授课媒介已逐渐被信息化产物所取代,视频、动画、仿真、虚拟现实、全息成像等信息化资源大量融入现代课堂,这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思维,以及教师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不仅面临提高信息化教育职业技能的压力,还要注重提升个人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所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技能修养,既是为师之前提,也是从教之根本,更是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技能修养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对教师的要求无外乎“修生养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有力地概括了教师必具的基本素质——师德和师能。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无德何以为师,无能何以言教?师德,顾名思义,教师的职业道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师能,教师的职业技能呢?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代思想家黄宗羲也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对学科知识有通透博学的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钩深致远,游刃有余。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知识转化周期日益缩短,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教师如不勇于探索,充实自我,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创新,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其综合素质越来越远离新时代教师的标准和规范。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适应信息化课堂教学与改革,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信息化知识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网络化”也迫使高校教师不得不做出调整。因此,高校教师要立足于新时代要求,不断思考,严格要求自己,体现出信息化时代应有的道德素养和技能水平,要进行创新性的研究,懂得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和知识传授,如何迎接“互联网+”对教师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2 “互联网+”对高校教师职业技能修养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这把“双刃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职业技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带来了挑战。

2.1 “互联网+教学”与“互联网+课程”的教学背景给教师职业技能带来的挑战

教育进入“互联网+”时代,衍生出了“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课程”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室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各种网络平台纷纷涌现,“翻转课堂”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随着教学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迅速成为热搜话题,微课教学内容突出主题,简单易懂,微课视频便于播放,受众性强,成为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首选方式。华南师范大学周晓清等学者为了解高校微课建设现状,对527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微课资源构成方面,教学视频以84.44%的认可率高居首位,其次是教学设计占79.51%,教学课件占74.38%,教学素材占49.91%。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发展,给教师的职业能力带来冲击,迫使高校教师不断创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授课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授课内容也从原来的课本,拓展到了互联网;教师搜集和发布资料的渠道由原来的教学参考书和纸质资料,变成了网络和其他信息工具。比如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各高校进行网络宣传和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学校及学院的大事件和发展导向,同时也能分享实用的学习资料,普及主题知识,扩展知识点,成为学生了解新闻动态、自主学习的主要网络途径。另外,“微助教”“蓝墨云班课”等实用教学软件,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提高教学效率。新颖的教学手段,将教与学的过程转移至手机客户端,也迎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高校教师不进则退,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

2.2 “互联网+学习”的分散式合作学习方式给教师职业素养带来的冲击

现阶段,我们的授课对象已转为“00”后群体,而“00”后的学生又被喻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和大数据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新生代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使用网络、手机、电脑,看的是网络电视、原声电影和国际新闻,玩的是电脑、平板与手机,关注的是微博、QQ、微信朋友圈,尤其是手机支付的兴起与普及,手机产品成为学生随身携带的必需品。这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还使得根植于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的分散式合作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分散式合作学习是以网络为交流媒介,以多边互动为合作方式,以自我调节为评价机制的全球化学习体验,它没有唯一的中央调度者,而是形成了一种扁平化的学习组织。”分散式合作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和工具,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鉴他人经验,从而开展学习活动。它是一种社会性的经历,也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

然而,面对这样的从小受网络耳濡目染的群体,高校教师无论是心理还是技能上还远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教师习惯性的与学生划分界限,除了上课间的交流,课下并不愿意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专注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甚至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去关注也不去了解学生兴趣,反倒一味重视课本教材,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这是一种完全脱离时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不仅是导师,更应该是朋友,可以吐露心声;手机不应该作为课堂的障碍,而应该运用到课堂中,成为教学媒介;教材不是唯一学习资源,课堂也不再是唯一学习场所。相反,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是师生、生生交互的,具有随时性、任意性、广泛性的特点。分散式合作学习正说明:通过信息化,沟通不分对象,学习无处不在。这也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给高校教育带来冲击,也给高校教师提出警示:传道授业解惑亦需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潮流,做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就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职业素养则成为必然。

3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必须围绕着“网络信息化”这个核心词。作为教学主导要素的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充实信息化教学知识,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提升个人职业素养,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动向,采用更合适学生群体,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方式。所以,高校教师需要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争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参考文献]

[1] 朱泓,尹贵斌,蔡丽华.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

[2]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状教育技术,2015(02).

[3] 文军萍.分散式合作学习:内涵、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育高校教师职业技能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微课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