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初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2018-05-14 09:28孙凤青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景色课标家乡

孙凤青

摘要

作文教学一直是乡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乡村语文教师应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田间生活,观察乡村景色,收集村言妙语,挖掘家乡风俗内涵,体会淳朴乡情。通过这些有效途径,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样才能优化作文教学,切实提高乡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乡村初中生 作文素材 积累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作文教学。201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在乡村初中,写作文一直是学生头疼的问题,几乎达到了“望而生畏”的程度。大多数学生平时写作文,第一反应是找作文书,找到相对应的例文后便生搬硬套,有的甚至全文照抄;偶有自己写的,也是内容单调,语言空乏。这种现状,明显不符合课标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乡村语文教师水平有限,指导方法不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乡村初中生不善于从身边生活积累作文素材。因此,要想达到课标要求,乡村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外,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有效途径着手积累作文素材。

途径一:积极体验田间生活

南宋诗人朱熹在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为文章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更认为“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课标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各地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社会参与方面,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中来。由此可见,乡村初中生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要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乡村初中生生活在田园之中,祖祖辈辈在田间地头劳作,邻里之间“把酒话桑麻”也是常有的事。他们耳濡目染,平时如能积累田间生活素材,进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那么文章内容一定会清新活泼。因此,在教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从生活中找‘米”时,我要求学生假日里多到田间做农活,在做农活中寻觅“难忘的一件事”“最美的瞬间”“令我感动的一个人”等。学生写这些作文时,就出现了“割韭菜”“爷爷的汗水”“开收割机的叔叔”等题材,再也不是“下雨天母亲送伞”之类千篇一律的内容了。还有学生以诗的形式来描绘收麦场景,如某生的《观收麦》——农家收麦喜洋洋,铁牛奔突欢歌畅。颗粒归仓炊烟起,回首万顷卸金装。更出奇的是,在教授萧乾的《枣核》一文时,有位学生就勇敢指出:“爷爷说,种枣树正确的方法是嫁接,不是种枣核;枣核长成的枣树,即使结枣子了,也不是原来的味道。《枣核》的选材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这就说明,只有让学生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平时多积累,写作时才易于打开思路,挖掘出脑中积累的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从而写出清新生动、富有真知的文章。

途径二:仔细观察乡村景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课标也要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作文中的景色描写十分重要,细致的景色描写不仅能营造或渲染气氛,使读者身临其境,还能寄托人物情感,使文章语言更富有内涵。然而在乡村初中生的作文中,我们很难看到景色描写出彩的文章。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学生没有仔细观察身边的风景。

农村初中生要想写出含情之景,就必须亲自观察、体验、品味、积累。因此,在教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作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试着运用课本中“观察景物特点的方法”分别去仔细观察家乡的景色,如田野、小河、村庄、天空、果园、小路等,要求他们注意早晨、中午、傍晚、夜晚这些时间段的景色变化,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家乡景色的特点。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作文中的景色描写就生动形象多了。如:初秋的旭陽多么柔和,洁白的云朵依在蓝天的怀里;碧绿的田野多么清香,禾尖上的露珠俏皮地晶亮;河沿的苇丛,水面的青萍,河中的莆簇,都静静地舒展着盎然的生命。(学生作文《钓鱼》)还如:白白的阳光下,空阔的水面泛着深青的波纹。河岸边的豆秸刚刚被割下,地上布满带尖的根刺,松软的土地裸露着黄白的胸膛,空中弥漫着秋收的忙碌气息。(学生作文《爷爷的汗水》)再如:铺河飞着的萤火虫,可是那大半边白月亮被磨碎了细洒在天河里?(学生作文《故乡的河》)更有学生看了遍野的油菜花后,写出了“遍地菜花赛黄金”的诗句。由此可见,乡村初中生在广泛而细致地观察过家乡景色后,通过大量乡村景色素材的积累,还是能写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语句的。

途径三:留心收集村言妙语

汉朝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认为“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清朝龚自珍在《别辛丈人文》中写道:“我思孔烦,言为心声。”可见,语言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富有性格特点的语言描写能准确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然而农村初中生作文中的语言描写,却大都缺乏生活气息,苍白无灵气。为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语录本,平时注重收集村言妙语,分门别类记录家人、老师、同学、乡人等能给人以启迪、引人深思、逗人发笑的语言。学生记录积累的语言可谓丰富多彩。如爷爷语录: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齐;一场秋雨一场凉。奶奶语录:东虹轰隆西虹雨,南杠北杠卖儿女;家鸡一打团团转,野鸡一打插翅飞。老师语录:某某同学又像老母鸡一样窝在那儿了;某某同学瞌睡得又和桌子亲嘴了。学生收集语言的过程也是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过程,有了这些积累,写作文时不愁无话可写了。同时,这些语言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准确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会让老师眼前一亮,心中一喜。

途径四:挖掘家乡风俗内涵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农村初中生要达到以上要求,可以从了解家乡风俗入手,并进行大量积累,进而挖掘出家乡风俗的内涵,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但现实状况是农村初中生在写作家乡风俗类的文章时,一方面题材范围狭窄,多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另一方面内容空乏,大都如记流水账一样,写不出家乡风俗中所蕴藏的深刻内涵,更不用说能从中体会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了。

那么,怎么指导学生写好这类文章,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呢?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我要求学生思考并调查:比较现实农村过的节日与课文中描写的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除了以上节日,我们家乡还有哪些风俗;询问爷爷奶奶辈分的人,这些风俗为什么要这样过;自家每年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日子,如果有,是怎么过的。

学生回家调查后,作文选材明显丰富多了。例如,有写“过生日”的,写出了家乡小孩过生日与老人过生日的区别,挖掘出家乡人尊老爱幼的美德;有写“我家的感恩节”的,写了父亲每年4月16日都要回来送礼给邻居,因为邻居在父亲6岁时的一天,曾从河里救了父亲的命,挖掘出做人要知恩图报的道理;有写“结婚”的,写出了村里人男子娶妻与女子嫁夫的不同过程与感受,挖掘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统祝愿;有写“生小孩”的,写出了村里人生男孩与生女孩不同的庆祝方式,挖掘出了村里人如今已不再“重男轻女”的现象;更有学生用诗的形式写端午节——晨鸟也知端午到,河畔枝头纷纷闹。沉粽清波涤忠魂,屈子如今应含笑。通过调查、询问、积累、挖掘,学生们明白了家乡风俗的深刻内涵,不但拓宽了写作思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更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何乐而不为?

途径五:切身体会淳朴乡情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课标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往往隐含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细节之中,不细细地观察、品味,就很难体会到。因此,农村初中生大多觉得生活平淡,体会不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而,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其实,农村人感情大都比较直接而淳朴,学生只要细心观察,用心品味,还是很容易体会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做或关注这样的一些事,在这些事中,切身体会一下淳朴的乡情,并进行记录积累:到同学家做客,体会同学家人的盛情;到亲戚家拜访,体会亲戚间的真情;关注邻居之间的日常交往,体会邻里间的友谊;关注农忙时村里人的互帮互助,体会淳朴的乡情。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记录积累后,文章语句中真情涌动。如:阿姨让我住在她家唯一的空调间里,还特地抱出新被子给我盖,枕巾上散发着刚换洗过的淡淡的清香味。(学生作文《做客》)再如:大姑父硬拉着我,把我按在了对门的座位上,说我是舅家代表,理应坐在尊位上。(学生作文《第一次当贵宾》)又如:一个星期后,二婶家又飘来诱人的炸肉圆子的香味。中午时,二婶又端着一海碗肉圆子笑呵呵地走进我家来,说让我们再尝尝她的手艺。(学生作文《二婶》)还如:拖拉机陷在稻田里了。父亲一声招呼,大家都放下手中的農活,跑着过来帮忙了。有用手在后面推的,有用肩膀顶的,还有忙着往轮子下塞稻草的……拖拉机起来后,不用说一声谢,大家又散开各自忙着自家的农活了。(学生作文《秋收》)这些自然流露的淳朴乡情,如非学生切身经历,又怎能体会得到呢?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乡村语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用心投入到乡村生活中去,通过以上有效途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不断积累作文素材,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优化我们的作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课标的要求,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

猜你喜欢
景色课标家乡
咦,春天!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秋天de景色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哪儿景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