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长永
这本随笔的大部分内容是郑杰做校长时写给本校教师的,所以,他的文字能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并努力为教师增添职业欢乐。从全书来看,郑杰首先是把教师视作一个完整的人,然后才是一名称职的员工、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书中的文章既有高度、有时代性,又有可操作性。而且,因为作者肯顺乎人性,所以,书中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对教师指手画脚。
书名:《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作者:郑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语
现在还记得当年翻开这本书时的哑然失笑,因为这一百条建议的第一条便是——“不妨一读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当即觉得作者肯定是个妙人,这本书也便成为我为数不多的一口气读完的教育随笔之一。
作者眼界阔大,举凡教育问题,无论是痼疾还是新病,在他的笔下均有涉猎;只要是教育现象,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身边,他也能侃侃而谈;其他诸如学校小事、教学常规等,他也都涉笔成趣。他讨论教育体制,认为民办教育应当成为公办教育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共同捍卫公办学校的尊严》);他评论师生关系,认为教师要体谅学生的苦衷,这样,教师会变得更善良,也就找到了让学生成功的钥匙(《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他评说教师收入,承认教师收入一般,但强调教师更看重的是精神满足,因为他们有良知(《捧着良心教书》);他和教师讨论学校管理,认为要重视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让我们“现代”起来》)……总之,这些问题林林总总、无所不包。更难得的是,这些单列出来个个都会让人头大如斗的难题,作者却能举重若轻地给出详尽而又入情入理的分析,其眼界之广、思考之深可见一斑。
这本书相当接地气,作者给教师提出的建议绝没有夸夸其谈的道德说教和包裹严密的心灵鸡汤。他绝不摆领导者的架子(彼时,郑杰正担任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职务),而是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实实在在地提出可以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历来是学校棘手、家长头疼的事情,但是,教师有时真是黔驴技穷。对此,郑杰开出了“药方”:①言语责备;②采取隔离措施;③剥夺某种特权;④暂时没收与越轨行为有特定关系的物品;⑤留校;⑥警告;⑦记入档案;⑧程序严格的短期停学。以上举措出自第53条建议——“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作者的思想极具前瞻性。2016年,朱永新先生提出:未来的教师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这本书,因为郑杰在十几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这本书分4个部分,第4部分的名称便是“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那时候网络远程教育尚未大行其道,民办教育的航母正接二连三地沉没)其思想的精微一至于此!在这部分里,郑杰分析了未来的教育趋势。他谆谆教诲教师要努力成为名师,而要成为名师,就一定要爱惜羽毛,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准职业定位。他相当严肃地指出,教师要学会为自己的未来投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优质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才有可能“在教师职场中索问一生”。
作者还是一个温和又犀利的批评者,这表现在他善于去蔽。众所周知,“教师弱势群体论”在行业内相当有市场,即教师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一旦学校有个风吹草动,大有全社会共讨之的悲壮。加上近年来不断爆出的辱师甚至弑师事件,更是加重了这一判断。作者却敏锐地指出,即便是在这种话语环境下,教师对于学生仍然具备强权。他给出了几条令人信服的理由:①教师可能为了良好的目的而采取不良好的手段;②对于传统师生观念的认同使教师的权力运用缺少应有的法度;③教师的个人影响力优于学生所带来的侵权隐患;④学生受教育权的义务化加强了教师的管束权。失语和强势、弱势和侵权,哪一种更接近我们真实的教学生活?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请看第81条建议——“建立以法律为依据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致敬苏霍姆林斯基的一节中,作者写道:“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一遍重温……不仅年轻教师需要这些建议的引导,中老年教师也需要用这些建议来自省、自励。”我想,这句话用来评价这本书似乎也是恰当的。
謂予不信,何妨试读之?反正作者自己都说了:此书无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中学)
在线试读
考试是需要的,然而过频过重的考试可以泯灭人性;行为规范太重要了,可一板一眼过分规范,甚至规范到可以数量化也不行,那会伤害人的自由;强调师生关系平等,可如果在教室里师生密切到彼此不分,密切到没有了距离,密切到毫无规矩可言,那师生关系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学生的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在当前看来极为重要,可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连义务教育阶段最基本的知识存量都没有,那真正的创新和探索便不会发生,或者发生了也不会彻底。
这个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走极端。在学校教育这个问题上更是不能走极端,因为教育以及对学校教育的管理是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你必须做好两个判断间的协调工作:一是价值判断,二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是基于我们的信仰,我们知道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形而上的学问;而事实判断则基于现实的可能性,我们知道了目前我们该做什么、怎么操作,这是形而下的学问。这两个判断同等重要,切不可直走一端。不直走一端是指我们要有度、不过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确定不同的重点。
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教师能否在动态中把握住这个“度”呢?我认为,能把握度的教师,一定具备了一种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一种超越于“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之上的教师真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