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觅
[摘要]人的行为受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支配,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围绕如何培育与发展生态文化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简单分析了目前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绿色行动和发展生态环保组织等主要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化;主要路径;培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8[文献标识码]A
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的文化体系,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人的行为受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支配,从文化价值观念入手,加强对生态文化的培育,逐步改善人们日常行为方式以及各种经济主体的活动和行为,是解决当前资源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路径。
1 深化宣传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长期以来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宣传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在资源环境国情教育上缺乏科学系统分析,因此,必须通过更全面、更广泛、更系统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1.1 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
政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设计者,是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的思想(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熔炉”作用,将各级领导干部作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首要培训对象,增加生态文明方面的教学内容,开办专门针对资源环保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班次,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进入每个班次。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生产者,也是自然资源最大的消费者和各种污染排放的重要制造者。因此,要特别重视和加强企业的职业培训,通过讲解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分析生态问题对企业的重要性,规范排污操作标准、粘贴环保宣传标语等方式,不断强化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生态意识,扭转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生态保护的思想理念。
1.2 以实践为重点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是许多国家培育生态文化、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首先要改革课程设置,增加生态环境内容。例如瑞典的义务教育课程,在16门必修课程中,有9门涉及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且每个年级都设有自然课、生物课、地理课,除了讲授书本上的各种知识外,还要将近期的生态问题与之紧密联系,介绍环境保护的范例等,以此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能力;编写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资源环境教材读本,特别是进行“资源短缺”、“生态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资源生态忧患意识。其次要增加户外教育,培养与自然的感情。德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注重户外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學或者成年教育,每个学期要进行专门的实地“学习访问”,参观生态环保部门或企业。建设一大批生态教育基地或者两型示范基地,发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体验,将课堂的理性教育与户外的感性教育相结合,增强生态文明认同感。再次是强化实践操作,注重家校结合。例如,在垃圾分类的教育上,北欧国家的做法就值得学习。课堂上老师以图文的方式讲授垃圾分类的原理,回家后孩子和父母合作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分类,父母们不仅仅是言传身教,同时也受到孩子的监督。
1.3 运用各种媒体多方式进行宣传
生态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依靠长期持续的宣传加以强化。主流媒体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宣传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新闻事件、宣传片、纪录片、公益广告等,普及生态知识,发布生态政策,普及生态知识,推介生态保护的方式方法。特别是要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把生态环保讲鲜活、讲通俗、入人心。微博、微信等平台是许多人关注问题、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可以建立官网、微信公众号或者官方微博,发布权威信息,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讨论,让公众自己也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进行反面的警示教育,加大对生态事件的曝光强度。还要定期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凝聚热点焦点,激发全民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自觉保护。
2 开展绿色行动,形成全社会共识共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不断培育环境优化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把人们绿色行动的开展与生态文化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过度消费、高能耗生产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未形成;另一方面人们对生态问题日益关注,但又缺乏合理有效的参与方式。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公众参与绿色行动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存在动机不强、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各种绿色行动,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逐渐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社会氛围。
2.1 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对于个人而言,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例如,衣物回收、适度饮食、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节水节电、乘坐公共交通等等。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融入企业生产、流通、回收的各个环节。例如,采用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排放物的循环利用,对废弃包装、旧物进行回收利用等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一方面,制定和推行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两型绿色标准,对绿色行为给予相应的优惠或进行表彰、奖励,引导企业公众自觉践行绿色行为。例如,欧洲许多国家为了推广有机产品,在加大有机产品的权威认证的同时,对生产有机产品的企业也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再例如,为了鼓励消费者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服装企业使用优惠券、打折卡的形式回收顾客的旧衣物,超市采用退款的方式回收消费者的旧包装等。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绿色生产生活支持体系,帮助人们实现绿色生活目标。例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或共享交通,推进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城市拥堵;再例如,安装太阳能、空气能等节能设备,让公众使用更多清洁能源;还例如,可以效仿北欧国家垃圾箱的设置方式,根据垃圾的外观设置垃圾箱投放口,既使得投放者不得不按照垃圾箱的设置分类投放垃圾,起到了约束作用,同时也不断强化公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