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有站得够高,才能看懂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学生成长问题、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发展的三大关键,其中对班主任影响最大的是学生成长问题。
学生成长问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影响学生成长的问题,主要出现在班级和家庭中。在家庭里,主要是亲子沟通、感恩品质和成长目标三个方面的问题,在班级中,主要是学习、行为和思想方面的问题。
家庭:人“初始化”的第一场所
家庭是一个人“初始化”成长的场所。在家庭中,一个人的品质、个性和交往能力都会获得成长。我们常评价一个素质优秀的人,说他的家庭教育好。同样,一个浑身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浑身问题”的家庭。
作为班主任,要看到家庭教育的作用,携手家长,才能做好学校教育。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更是协同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主要问题有三类:亲子沟通问题,家长想要沟通,孩子保持沉默;感恩品质问题,孩子只想获取,不想付出;目标定位问题,家长望子成龙,没有考虑现实条件。基于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解决学生成长问题。
类型一:沟通和沉默的差距——沟通
亲子沟通是初中学生和家长之间最大的问题。不良的亲子沟通影响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和学生的成长等。相反,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关系和谐,孩子自然心理健康。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为:家长想和孩子沟通学校情况,孩子闭嘴不言;家长想和孩子沟通学习情况,孩子厌烦;家长想和孩子沟通生活中的事情,孩子不理;家长的沟通方式严肃,孩子转身就走;孩子回家就进入自己的房间,不和家长交流。
以上问题主要是三种原因造成的:(1)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区别对待大人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时间久了,孩子不愿和大人沟通;(2)家长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没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于是孩子拒绝沟通;(3)家长沟通的目的性太明显,重点不在孩子的成长,而在目标的实现。
一般来说,解决沟通问题,根源还在于家长,家长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在溝通过程中,时刻注意孩子也是一个人,一个成长中的人;(2)以尊重为核心建立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3)以回归立场为目的,家长回到儿童立场,理解儿童思维,做好沟通的前期准备。
类型二:付出和获得的差距——感恩
感恩是人成长的必备品质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感恩不仅仅是感谢别人,更重要的是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实中,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恩,在不断地索取和获得中,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变得自私、冷漠。
在家庭教育中,不懂感恩主要表现为:孩子对于家长的帮助无动于衷;孩子认为长辈的关爱理所当然;孩子对于想要的东西,只会索取,不懂感谢;孩子自私冷漠,对于他人的不幸遭遇冷眼相待;孩子从不顾及他人感受。以上问题,主要是孩子成长品质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父母给孩子“全方位”的服务,让孩子觉得“理所当然”;(2)父母在感恩教育中的说教和灌输,让孩子逆反;(3)父母缺乏感恩品质,“身教”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家长反思自我,调整教育方式,不溺爱,不做全天候保姆式家长;(2)家长以身作则,做一个感恩式的父母,在生活中感恩自己的“遇见”,传递感恩品质;(3)家校配合,联合社会进行教育,在生活中认识爱,传递爱,感受爱,懂得感恩。
类型三:标准和现实的差距——目标
目标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方向,也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努力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定位目标是最常见的方式。在孩子的成长中,一个合理有效的目标才是真正的动力源泉。
但是很多时候,在家长眼里,孩子是自己的延续。于是,很多曾经的梦想“降落”在孩子身上。不合理的目标定位直接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进而让目标从“助力”变成了“阻力”。
在常态中,主要表现为:目标太高,成了空话;目标时间太长,影响了执行的成就感;目标不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只有家长一厢情愿;目标没有挑战性,孩子看不上。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当下家庭教育在目标上的无效性。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1)家长单方面定位目标,与实际脱节;(2)目标过大,距离孩子的能力太遥远,耗时太长,缺乏实施动力;(3)目标只是单纯的定位,与人无关,人与目标不相容。
成长是孩子生活的方向,让目标成为家庭教育的动力,要做好以下四点:(1)目标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制订的;(2)目标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过高,让人无法企及;(3)目标的实施应该有具体的可操作方法,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看到希望;(4)孩子不是家长梦想的替代者,目标应该是孩子未来人生的推动力。
班级: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几乎具备社会中所有的元素,班级生活就是构建自我的日常生活。每一个人都将在班级中遇见自己未来在社会上会遇到的事情。所以,班级不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更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场所,孩子的成长和班级密切相关。
一个班级的整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班风”,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
作为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级,首先要对一个班级的建设有自己的思路。班主任的核心能力在于带好一个班,班主任的成就体现在一个班级的发展水平上。学生从群体走向团队的过程,就是从班级走向班集体的过程。
班级问题,其实就是学生成长问题的直接体现。在班级中,学生成长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和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问题;行为问题,包括人际交往、自我规范、对待集体等方面的问题;思想问题,包括集体荣誉感,成长重要性问题等。
本文挑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谈谈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思路。
类型一:学习问题之“作业做不好”
学习问题是班级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作为升学的首要条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人的成长中,学习虽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和在学业方面的投入程度。从学校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仅影响升学,更影响他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在班级中,学生的作业做不好是一个小问题,却是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关键问题。作业做不好,主要是:作业有难度,不会做,又不想向老师请教;作业太多,做不完;学习习惯不好,出现各种各样的遗漏;对于作业,简单应付,不问对错;只做简单题,对于稍难的问题直接忽略等。
作業做不好的原因是:(1)学习习惯不好,课堂听课、作业记录、问题理解都存在问题,做作业的时候出现困难;(2)家长期望太高,安排过多的任务,使孩子不愿努力;(3)班级和家庭学习环境不好,无法安心学习,更无法做好作业;(4)学生的依赖性太强,不能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学习困难时选择放弃。
要解决这类问题,不仅学生单方面需要改变,还要整合家庭、班级和学生多个因素,建议如下:(1)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找到方向,获得成长;(2)以课堂听课能力为核心点,拓展到预习、复习,重视课堂学习效果;(3)培养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包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唤醒内心,由内而外地解决问题;(4)重视时间规划、专注力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学习问题的解决。
类型二:行为问题之“上课讲话”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建立的,这就是行为规范的影响。行为问题中,对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影响较大的是上课说话。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和同学说话,没有认真听课;上课喜欢和老师随意搭话,影响课堂效果和同学听课的效率;上课随意,并不一定说话,但是不认真听课等。这些问题,主要是听课方式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的课堂行为上。
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1)学习习惯问题,不会听课;(2)抵触老师,对于老师的教学存在抗拒心理;(3)学习兴趣点不够,未能获得成就感,丧失兴趣;(4)旁边有同学影响,自控力不足。
解决上课爱说话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设定较低的“成功点”,以成就感带动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2)习惯养成从小入手,设定具体的操作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改变自我的过程;(3)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以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4)引导孩子多角度认识老师,喜欢老师,并喜欢老师上的课。
类型三:思想问题之“无集体荣誉”
集体荣誉感是一个班级班风最直接的表现。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会将学生拧成一股绳,为集体做好一件事,还会影响一个孩子的规范意识,让他明白自己该为集体做什么。
集体的价值观决定个人的价值观,还影响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集体荣誉感,不仅仅是一种思想问题,更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班级中“无集体荣誉感”的主要表现为:对于班级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同学的事情表现冷漠;只在乎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在乎规则。这些都是一个人缺乏集体荣誉感的直接表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1)塑造集体荣誉感的过程有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2)未能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理清,双方脱节;(3)集体的价值观没有达成共识,出现各种不认同。
培养集体荣誉感,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1)从活动入手,选择团队合作型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重要性,并认识到集体和个人的关系;(2)建立集体信仰,推广集体普遍价值观,构建属于集体的价值认识;(3)重视个人的作用,让集体荣誉感强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宣传并影响其他孩子;(4)在集体的层次上,鼓励更多有集体荣誉感的表现出现,让“正气”得到宣扬。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