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2017年载文分析

2018-05-14 08:55胡科罗业恺张雪峰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胡科 罗业恺 张雪峰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法及Excel统计方法对《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2017年的载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给出了载文量、学科分布数、出版时滞、合著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篇均引文率等数据。结果表明,学报载文数量合理,基金论文的刊载量良好,引文资源较为丰富,但学科特色不突出,高层次、高水平作者较少,还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核心作者群。

关键词:成都工业学院学报;文献计量法;载文分析;作者分析;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8)01-0001-05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办于1996年,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工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任务是反映成都工业学院的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展示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促进学术交流。《学报》曾荣获国家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2年,成都工业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学报》作为学校学科基础建设的重要资源,其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面临新的要求。本文以《学报》2013—2017年编辑出版的20期载文为数据源[1],采用文献计量法及Excel统计方法,分析学报的载文、作者及引文情况,以期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更好地为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提供支撑。

1 统计与分析

1.1 载文量

载文量是指某一刊物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相关学科的论文数量,常被用來作为衡量学术期刊吸引和传递信息能力的重要参数[2]。

1.1.1 年度载文量

从表1可以看出,《学报》在2013—2017年共出版20期,刊发科技论文599篇,平均每期载文量29.95篇,篇数波动不大,说明每一期发表的文章数量基本稳定。2017年在总篇幅没有较大下降的情况下,年度载文量首次下降到了100篇以内,篇均页数上升为4.46页/篇,说明所刊发论文对所研究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深入和具体。

1.1.2 刊发论文学科分布情况分析

按照CNKI中国知网168专题学科体系,统计《学报》2013—2016年刊发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学报》每年载文涉及的学科多达60多个,因此,选取载文量在前15名的学科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本刊比重为本学科本年度发文量与本刊本年度总发文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全国比重为本刊本学科发文量与全国本学科发文量之比,以千分数表示;总被引频次为本刊本学科发表文献自发表之日起,至统计日止,被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引用的总频次之和;总下载频次为本刊本学科发表文献自发表之日起,至统计日止,被CNKI中心网站用户下载总频次之和。

从表2可以看出,近5年《学报》在“高等教育”学科的载文量最高,但其本刊比重也只有14.31%;其他工程类学科,如“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电力工业”“金属学及金属工艺”“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等我校优势学科的本刊比重均未达到10%。载文学科分散,完全没有反映出我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最新科研成果。

1.1.3 出版时滞

出版时滞是指期刊文献的发表日期与收稿日期之间的间隔时间。它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事关研究者的科技成果能否得到社会的及时确认,能否获得科学竞争的有限权[3]。《学报》论文的出版时滞情况如表3所示,2013—2017年出版时滞在111.4~162.0 d,平均出版时滞为132.6 d。整体来看,从2013—2017年,出版时滞呈下降趋势,这和《学报》2016年7月启用协同期刊采编平台,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关系。

1.2 作者分析

1.2.1 合著率及合作度

合著率是指合著论文占总载文量的百分比,合作度是指篇均作者数,两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作者的合作程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作者合著状况分析报告》认为,合著论文的平均得分普遍高于独著论文[4]。《学报》5年来刊发的599篇论文中,独著论文234篇,占总载文量的39.07%;合著论文365篇,占总载文量的60.93%;合著率为60.58%;合作度为2.12(如表4所示)。反映出《学报》作者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报载文的学术质量。但校内单位与校外单位作者的合作非常少,只有28篇,国际合作论文仅1篇,有待进一步加强稿源建设。

1.2.2 第一作者

如表5所示,2013—2017年《学报》刊发论文第一作者中具有高级职称(含博士)为269人,占44.91%;中级职称为184人,占30.72%。初级职称和在读研究生为123人,占20.53%,说明青年作者是《学报》不容忽视的作者群体。第一作者为校内的有155篇,仅占25.19%,说明《学报》稿源主要为校外作者。一些高质量的期刊,作者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论文数一般占80%以上[5],因此《学报》应采取措施,吸引高职称作者投稿,以继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1.2.3 地区分析

期刊作者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显示出学科研究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可反映出期刊在各个地区的学术影响水平[6]。如表6所示,《学报》2013—2017年刊发的论文中,第一作者遍布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高的2014年地区分布数为20。按地区统计中,四川省最多,共有359篇,占59.93%,其次为安徽省53篇,福建省20篇,湖南省19篇,而浙江省、天津市等仅有1篇,说明《学报》的学术影响在地区间极不均衡,有待改善。

1.3 基金论文统计分析

基金资助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研究论文。基金论文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7]。从表4可以看出,《学报》5年来共刊发基金资助论文371篇,占总载文量的61.11%,其中2013年最高,为69.60%。基金论文类型中,市厅级基金资助论文最多,为40.43%;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偏少,为13.55%,说明《学报》的学术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4 引文篇均数

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的观点和论据等,也可使读者方便地查阅有关资料以进一步研读[4]。平均引文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期刊每篇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平均数量[8]。它是描述期刊吸收信息能力的一项指标,反映期刊论文所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参与学术交流和吸收他人信息的程度。从表8可以看出,《学报》2013—2017年的引文总数为1 109.4篇,篇均引文率为9.31篇,总体呈增加趋势,说明作者与编辑对引文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升。

2 讨论与建议

为正确评价《学报》在同类期刊中的学术水平和地位,选取了6个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进行比较,其中:《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科技大学学报》为老牌本科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宜宾学院学报》《攀枝花学院学报》为新建本科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这6个期刊在2013—2017年的载文情况、期均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的统计情况以及与《学报》的对比情况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学报》近5年来在期均载文量上与同类期刊基本持平;基金论文比在这5所新建本科院校主办的期刊中名列前茅,但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报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影响因子方面,《学报》2016年复合影响因子为0.195,虽较2013年度复合影响因子0.175略有上升,与其他6个期刊相比也排在第4的位置,但与排前3名的期刊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学报》尚有许多需要突破和提升的方面,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构建“展示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作为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报》理应成为展示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和窗口,理应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提供支撑。近5年《学报》刊发校内作者的论文只有总载文量的25.19%,2016年更是仅有16.96%。因此,今后应加强与各相关院系的联系,追踪学校科研团队,吸引校内优质稿件在《学报》发表。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来稿,从专业审稿、编辑的角度帮助青年教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尽早成为学校科研的新生力量,成为《学报》的核心作者。第三,以学校本科专业群及学科基础为主要关注领域,合理地设置栏目,打造特色栏目,以解决《学报》学科特色不突出的问题。目前,《学报》已对栏目结构进行了调整,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工程与技术”方面的用稿量,并增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栏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根据四川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办学需要,以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相关成果为主要关注领域的特色栏目。学报编辑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已与我校6个院系签订了“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互动发展”项目计划书,激励和支持优秀的学科团队,充分利用学报资源,为教师开展交叉学科领域拓展、应用型研发提供生长空间,为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提升、专业发展提供展示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形成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2)构建“高水平科研成果交流的平台”。《学报》高层次、高水平作者较少,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因此,应加强宣传,不断扩大《学报》影响力;加强对校内外、校企合作单位科研团队的联系和跟踪,积极参与我校优势学科相关行业协会的学术交流;有针对性地向我校优势学科领域内的高水平作者组稿、约稿,积极引导高质量、高基金级别论文在《学报》发表,将《学报》建设成为优势学科高水平科研成果交流的平台。

同时,继续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建立规范高效的审稿人队伍,增强科技期刊的服务意识,以缩短出版时滞,吸引高质量稿件,更好地为“两个平台”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引文数据库[DB/OL].[2018-01-15].http://ref.cnki.net/knsref/index.aspx.[2]王睿,赵禹,权佳,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07年刊文的统计与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5):104-108.

[3] 国家科委.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Z].国科发信字[1994]148号文件,附件二,1994-08-02.

[4] 中国人文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復印报刊资料转载作者合著状况分析报告:基于2014年—2016年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数据[EB/OL].(2017-03-28)[2017-12-28].http://tech.gmw.cn/2017-03/28/content_24075431.htm.

[5]陈光宇,顾凤南,石瑛.学术类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估指标[J].学报编辑论丛,2002(00):70-76.

[6] 张国庆,吴志猛,张发祥,等.《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08年载文计量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196-200.

[7]颜志森.《科学学研究》2001—2003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22(5):557-560.

[8]何英,李育琪,付蓉.科技期刊的信息密度[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