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作为班主任,每学期一次雷打不动的家访是我的必修课。因为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一开始我只当是完成工作任务,可一个学期下来,我欣喜地发现,家访是一座桥,连起了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心愿;家访是一扇窗,打开了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心门;家访是一首歌,唱出了学生和老师共同的心曲。
“孩子在家啥也不会,擦个桌子弄得到处是水,还不如我们自己干。”一次家长会,有家长抱怨孩子不会干家务,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纷纷附和。其实,很多班主任也苦恼学生不会做卫生,苦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够……一次家访的经历,让我找到了解决良方。
案例再现:“小心烫到手!”
小婷是独生女,12岁的她,做事雷厉风行。作为班委,她是我的得力助手,我平时也很照顾她。然而,她却是一个十足的“劳动盲”。这还得从一次家访说起。
在事先沟通好后,我如约来到小婷家。她见我到来,格外热情,提起热水壶就要倒水给我喝。不料,小婷妈妈一把夺过水壶,说:“这么热,小心烫到手!”看着妈妈熟练地给我倒水,小婷有点黯然神伤,忽又转身拿起茶几上的小刀,准备削苹果。这时父亲呵斥道:“放下刀,小心割到手!”此时,小婷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退到一边,玩手机去了。
此情此景让我脑海里浮现了元旦晚会时的一个场景。晚会时,班里需要布置教室,一些女孩子正在做千纸鹤、小动物、小星星、塑料拉花、糖纸拼图等手工,小婷也在其中。當别的孩子熟练地用剪刀、小刀、胶水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小婷却在那里与材料“恶战”:撕,撕得不齐;剪,剪得歪歪斜斜……急得满头大汗。看似简单的手工,在她眼里难于上青天。怎么回事呢?
案例思考:我们捆住了孩子原本灵巧的手
问题当然不是出在热水壶和小刀上,更多的是在大人身上。孩子奔跑,大人叮嘱孩子:小心摔跤;孩子玩泥巴,大人训斥孩子:小心弄脏衣服;孩子爬树或攀高,大人教训孩子:小心摔下来;孩子洗碗,大人不放心:小心打碎了碗碟;孩子一个人出门,大人吓唬孩子:小心被人拐走了;孩子拆散他的玩具,大人骂孩子:小心装不回去……我们以为是呵护孩子,以为这都是为孩子好,以为在尽自己的责任,看似让孩子远离了危险、错误,却束缚了她的动手和创造能力。
我忽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家庭中,像“小心割到手”本来是一句善意的提醒,但说多了就成了孩子一种无形的负担和压力。他们每次拿起小刀的时候,都会听到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这句叮咛,于是有的孩子不胜其烦,索性不用小刀了;有的孩子害怕了,也不用小刀了;还有的孩子不小心真的割到了手,从此再也不敢碰小刀了。
回到学校,我认真查阅了《小小孩厨房课》《做家务让我更独立》《学生劳动生存的教育》《学生劳动素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等图书,前后阅读200多万字,系统梳理了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相关方面的论述。我了解到,“创造劳动教育环境,放手孩子做事”成了教育科研人员、一线班主任的共识。因此,通过家校合力,让每一个孩子会劳动、乐劳动已经刻不容缓了。
在班级生活中,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创造机会让小婷锻炼动手能力。比如,拖地(走廊区域)的时候,小婷洗完拖把,拖着湿漉漉的拖把就回教室了,不一会儿,走廊地面也湿漉漉的了。她屁颠屁颠地跑到我面前来邀功。可是当我们再次来到走廊时,地上已经踩上了好几个脚印。这时候小婷气急败坏地说:“谁啊这是,我刚拖完地……”她发完火,我示意她来到隔壁班级。此时,隔壁班才刚开始拖地,我和小婷耐心地看他们拖完,指着他们的值日区走廊说:“婷婷,走过去,试试。”她疑惑地看着我,说:“不好吧,人家刚拖完,我去踩上脚印怎么办?”我坚定的眼神告诉她,不容抗拒。她蹑手蹑脚地走了两步,赶紧退回来,但发现没留下脚印,又反复走了几次,还是没留下脚印。“怎么回事?”这时候,隔壁班的同学来传授真经:“拖地是为了拖掉灰尘,要拧干拖把的水,等别的小组都干完了,我们最后再拖地……”就这样,小婷在我的鼓励下边请教边摸索,慢慢学会了擦玻璃、摆桌椅、整理书橱……她的动手能力也一天比一天强。
做了这些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我觉得我可以开展第二次家访,帮助小婷在家里树立信心了。
案例追踪:“让她做!”
再一次来小婷家之前,我事先通过电话与小婷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并告诉他们:让小婷倒茶水、削苹果。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请他们务必相信孩子,不要说教,更不要打断、阻止孩子。
来到家里,小婷的父母明显紧张了许多,我便开始与他们轻松地聊起了小婷的日常表现、近来参与活动的情况、学校最近的活动和家校沟通事宜……
“婷婷,你给张老师倒点水。”小婷的妈妈说。
我知道好戏要开始了。小婷小心翼翼地拿起热水壶,沙发上的父母明显皱起了眉头。我示意妈妈不要慌。最终,小婷还是顺利地将热水注入茶壶,然后倒茶入碗,高兴地双手递给我:“老师,喝茶。”我分明看到小婷脸上有一点小兴奋。我趁机要求小婷帮我削一个苹果,她像一只活泼的小燕子,飞快地去洗苹果了。我小声地告诉小婷父母,在孩子削苹果的时候,可以适时坐在孩子身边,鼓励孩子,可以给孩子做示范,但是不要代替孩子去做。小婷回来了,她大大咧咧地甩一甩苹果上的水,拿起水果刀就准备削皮。可是苹果太滑了,她削了几次就失败了。这时候,小婷妈妈拿起一个苹果,先用纸巾擦净了水,然后放到一边。小婷豁然开朗,学着妈妈,擦干净苹果,然后顺利地削完了皮。随后,她分别给爸爸、妈妈削苹果。看见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小婷也乐开了花。当得知我们“串通”好考验她之后,小婷若有所思地说:“原来,有些事自己做,也能做成,虽然有小失败,但是多做多学最终能学会。”
案例反思:试错是成功的开始
是啊,只要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领悟正确的方法,熟能生巧,孩子就能慢慢学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我还记得小婷父母当时对我说:“我们就是担心,担心孩子烫着、割着、打碎碗碟,有时候看她不会干,也不耐烦。”是的,孩子刚开始做家务的时候,往往做不好,我们还得重来,做错了还有可能受到家长的斥责。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到,十一二岁的孩子所学最重要的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如果孩子没有获得这种乐趣,那么就会形成一种丧失信心的自卑感。反映到家务劳动上,表现为:反正我不会,我干脆就不尝试了;反正我怎么做都是错,我干脆什么都不干,这样就不会犯错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管是农村家庭还是城市家庭,已经不需要孩子下地劳作、干繁重的家务活,又加上社会对孩子学业成绩的空前重视,仿佛一夜之间剥夺了孩子的家务劳动权利。通过这次成功的家访,我帮助了小婷脱离了父母的溺爱管束,学会了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重拾了信心。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二中)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