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霜玥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现如今,农产品在品质、味道、营养价值等方面大不如从前,已经很难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而发展智慧农业,是保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智慧农业和传统农业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智慧农业技术、工具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指出了我国农产品安全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确保农产品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产品安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26;F322[文献标识码]A
按生产要素来划分,中国农业可以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来源于传统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智慧农业源自于现代农业,是基于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方法,搭建物联网平台开发的一种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态。智慧农业还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差異、农业资源配置不足、生态环境污染、市场多样化等一系列问题,为现代农业开辟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 传统农业与智慧农业差异
1.1 生产技术方面
在传统农业中,多数农民的生产生活是在顺应自然变化的条件下完成。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相处模式下,农民探索了一套合理利用自然的技术体系。这些农业技术的发明主要是靠农民在实际活动中偶然的试错发明新技术,然后通过农民之间口耳相传或者互相模仿传播。这种由农民无意识行为发现的技术效率低,周期长。并且,政府也没有为农业技术的发明和传播专门设立研究机构。而智慧农业使耕种方式不再依据感觉和经验,农业技术的更迭转化为主动的科学实验,科学家会在实验室进行系统密集的实验,由经验型的技术发明转变为实验型的技术发明。相比之下,农民因试错而发明技术的力量就微乎其微。
1.2 生产工具方面
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演变是从简单工具、半机械工具、机械工具再到智能工具。农业机械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是中国农业迈入现代化进程的标志。虽然机械化生产工具的性质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但是智慧农业的出现并未抛弃机械生产体系,而是以机械为前提,从机械化到电气化演进。近年来,在政府、科研机构及涉农企业等共同推动下,不少地区纷纷用上了农业“黑科技”,如农药喷洒无人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智能农产品烘干机等,不仅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劳动力方面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我国农业经营。在传统农业中,家庭农场所承担的责任是复杂的。他们不仅是劳动者,产生劳动力,有的还是经营管理者,负责家庭农场经营决策,还要负责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不管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还是家庭农场都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个的家庭劳动力缺乏吸收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且也不具备采用现代化科技的条件与能力。分身乏术的劳动力,落后的生产技术加上各自为战的生产效率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在智慧农业中,农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农业劳动力被转移到了非农民手中。例如,在湖北省荆门市,采用“龙头企业”引导,“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通过运用数据收集、分析与系统化管理等手段,精确把关信息化种植,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农民也不再需要亲自跑到田间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还有一些高效的智慧科技运用,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2 智慧农业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
中国一直都在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即使是这样,农业也一直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局限性,一旦遇到暴风雪,洪涝等天灾,农民或者是农业经营者难以收回成本,更别说是盈利了。甚至,农业大丰收了也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使得农民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随着《“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工具将会运用到农业领域,提高农业附加值,带领农业进入崭新的智慧农业时代。
2.1 智慧农业给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2.1.1 物联网技术。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作物生产地及周围的环境,包括温度、土壤、水源等条件进行严格的监控。物联网,英文名为Internet of Things,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可以理解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是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提供数据服务,其数据可交易,对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价值巨大。物联网技术主要通过各种设备(比如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将采集到的农产品环境信息和生长信息分析处理,可以在线甄别病态农产品,淘汰劣质。
2.1.2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具有规模巨大、虚拟化、可靠性高和可通用性等特点。云计算技术可以给农产品生产制定安全信息技术规范,并形成农产品安全信息库,保证用户通过云计算能随时查找到有用信息。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设置农产品质量采集装置,对不符合国家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预警,降低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云计算技术在提前获知农产品质量问题和预防风险方面上来说具有指导意义。
2.1.3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可以存储大量的农业信息,从时间维度上说,可以是收集以前的和存储未来的,甚至更远的。从空间广度来说,可以包含种植技术、市场信息、收集用户等方面。也正因为大数据容纳数据之丰富,所以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大数据技术还能在农产品的收集、运输、储藏和销售等过程中,挖掘最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参考和对未来进行预测。
2.2 智慧农业指明农产品安全新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使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些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生活,愿意购买真正的绿色农产品。例如,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三品一标”,追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保障。可以说,智慧农业不仅是给农业带来技术上的改变,还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理念,自觉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峻
近年来,农产品安全问题事件频频曝光,使农业、企业及社会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了危害。严重来讲,如果农产品安全存在问题,人们会缺乏安全感,失去对政府的信心,不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容易引发社会经济与社会和谐问题。关注农产品安全问题,不应该单从引起人类健康问题方面探究。要想确保农产品来源的可持续性,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从农产品本身来说,容易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例如空气、温度、水源等都会决定农产品的鲜活程度。尤其是生鲜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肉、蛋等,如果贮藏不得当,就会变质,腐烂,消费者食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三种外在原因引发农产品安全问题。
3.1 化学药剂使用不规范
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还不平衡和充分的情况下,许多地区的农产品还不能完全标准化生产,并且农民无法主动对农药、肥料、饲料用量通过科学计算使用,由此农产品质量也就无法把控。在种植过程中,虽然农药在防治虫病方面效果很好,但是污染农产品,致使人类癌症等多种疾病。此外,农药会随着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影响土质和结构,破壞土壤肥力,对周边的农田、空气 、水质、农产品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还有一些人为追求利益,无视生长规律,过量使用生长激素,催成反季节蔬菜和水果,短暂的食用无法出现症状,但往往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就可能对人体产生副作用,造成一些慢性疾病或者遗传性疾病。
随着“食疗养生”“绿色有机”“素食”等风潮的兴起,蔬菜已经成为仅次于粮食第二大消费的农产品,而当前蔬菜上农药残留问题严峻,为增加产量,农药超过施用标准,保证绿色蔬菜安全质量已是消费者健康追求和市场现实需求。
3.2 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健全
农户受条件的限制,导致传递农产品信息的成本过高,因此,主动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再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蔽性特点使消费者在食用农产品时,很难获取营养信息和质量信息。消费者在购买时,也只能从色泽、形状、新鲜度等直观的方法去挑选,是否是绿色、安全、有机无法得知。在农产品信息不对称、质量安全不健全、外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许多经营者受利益的驱动,掌握着中间环节,有意无意地销售不安全农产品,谋取暴利,而消费者没有知情权,对信息的缺失就无法利用市场机制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体系不确立,农业生产者获取信息传递的机制不完善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不健全等都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3.3 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一直在探寻农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的出路,但是当前中国仍有超过2亿户“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一个小农家庭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单位,所以种植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大多数农民凭着代代相传的技术和经验就能完成农业生产。市场上农产品最大的供应者还是农民,目前,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中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规范生产农产品的认识,关心真正的价值胜过抽象的概念。因此,很难意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些农民在生产中有些无意识的行为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有一些农民则无视法律,受利益驱使主动作为。
4 智慧农业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4.1 建立物联网智能系统,确保化学药剂精准投放
物联网生态智能系统整合农业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每个阶段,对农药化肥实施精准化监控,为农民提供实用、详细、及时的信息,把农药化肥用量由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运用智能传感网、RFID识别和动植物参数监控等技术,对土壤成分、环境、动植物进行记录、分析、预测,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农民只需要用电脑或者手机轻轻点击就可以实时了解农药用量、排放、农药残留等情况。简单易操作,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减少人为过失或技术落后而导致的农产品质量问题。
4.2 建立农业生产追溯体系,实现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
如今,智慧农业背景下人们对农业的需求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向“强调安全、满足品味”转型。2017年2月8日,农村农业部印发《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其中就提出将食用农产品作为重点之一,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建设二维码追溯体系。简单来说,商品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在外包装上印刷产品信息二维码,二维码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品质、采摘日期、出产地等还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配以图片、动画或者与生产者互动。而消费者只需要拿起手机扫二维码就可获取产品全部信息,这种前端透明化的操作是对幕后农产品供应的约束。从田间到餐桌,消费者可以迅速了解食品的生产环境和过程,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信心,也保障了合法经营者的利益,增强可溯源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4.3 建立农业信用评级系统,树立经营者责任意识
信用评级系统是我国企业,金融领域中很常见的一种体系,是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具有广泛性、监督性、可比性等特点。一直以来,农业经营一直都被排除在信用体系之外,从而使农业经营者自身没有约束力,随时都可以转战经营。每次农产品安全事件导致许多无辜的老百姓受到伤害,很大程度上农民或者农业经营者缺乏对信用的认识,习惯自在吃饭、避重就轻,没有意识到肩上的社会责任。智慧农业不仅是对农业技术上的革新,其实也是通过智慧的手段改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思想落后、利益至上、毫无承担的观念。对于一些知法犯法的农民或经营者,我国政府首先要依法处置,并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将对于处在法律边缘的人纳入信用评级体系中,运用市场监管机制,营造人们共同监督和治理的氛围。此外,政府或者涉农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农业”手段线上传播新信息与农民实时交流,收集农民提出的疑虑。线下开展农业经营者责任感、责任心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周斌.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战略对策[J].农业经济,2018(1):6-8
[3] 张树方,吴日峰.浅谈农产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11(9):23-24.
[4] 郑晓燕,张倩茹,艾启俊.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基于ISO22000标准)、认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农产品加工,2017(8):48-50.
[5] 陈世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化工,2017,46(7):97-100.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4(2):1-6.
[7] 陈志军.“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15-18.
[8] 李佳雪.浅析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现代化农业,2017(9):42-43.
[9] 韩秀艳,孙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设计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1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