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摘要]基于农业经营效果的实现,结合新时代下对三农发展的新要求,对我国目前发展比较成功的农业经营方式——合作社模式进行介绍,通过对现实中贵州塘约模式这一案例的分析,总结这种经营方式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内容,为未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合作社模式;塘约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耕地被改变用途,大量农地被抛荒、闲置,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农村留守人口不断增加,农村经济百废待兴。最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愿景: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把握好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维度,着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繁荣,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大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好准备。在此背景下,农村经济想要振兴,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的经济基础,农业必须经营好,才能从物质上支持三农发展的其他方面。找准未来农业经营方式的方向,是接下来开展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
1 农业经营方式定义及考虑因素
关于农业经营方式的概念本文借鉴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结合自己的理解,认为农业经营方式包括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手段、所涉及的诸多与土地相关权利的归属、所组成的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内容。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在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经营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在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下,最终农业经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真正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应该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1 农业经营收益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农民生存的经济来源,不同农业经营方式下,对农业产出及收益的提高必定是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的方向之一。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最终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只有能够带动农业经营收益的提高,才能被农民所接受。
1.2 农民收入
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发展的方向必须是以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前提。农民的收入增加,才能得到农民的认可,才能更好的在农村地区开展下去,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1.3 农村社会建设
农业、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必然要考虑到是否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建设,解决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乡村治理等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内容之一。
2 合作社模式
2.1 内容
农村地区的农户相互联合,自发组成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折价成股份流转给合作社,农民可以选择参与土地的运营管理,通过合作社对集中起来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致力于发展规模农业,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农经营只是一个独立个体,依靠各自独立经营是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只有合作、团结起来,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合作社正是实现目标的一个最佳选择,作为集体,合作社能迸发出小农个体无法比拟的活力,为三农发展注入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曾强调过一定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道路开展的更踏实、顺畅。
这种经营模式依托集体经济的带动,将流转来的土地整合在一起,进行集中经营和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开展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合作社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自主选择参与合作社经营,在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确保农民得到自身应有的权益。最重要的一点是合作社模式下,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和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农业、农民、农村三方面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未来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2 成功案例
2.2.1 塘约概述。塘约,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山丘之间,曾是贵州省的二类贫困村,塘约村的农民以传统农业为生,劳动力人口的大多數都外出务工,最多时大约有80%的人口出去谋生,进而导致村里许多土地抛荒,农业发展极不景气。本村农民收入水平低,平均收入仅为3786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塘约村贫困人口多,将近600多人,共130多户人家,村里脱贫攻坚任务严峻且紧迫。塘约村的乡村治理体系薄弱,村委会几乎形同虚设,得不到村民的支持和拥护,相关工作难以落实、开展;村里的公共产品严重缺失,公路少,人们出行极不方便;村里还兴大办酒席之风,传统陋习盛行,导致塘约村资源浪费严重。
2.2.2 具体内容。面对如此衰败的光景,塘约村的干部们突破思维定式:单靠独立的小农生产无法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团结起来搞合作社,依靠集体经济,才能实现进步。村书记左文学在一次大洪水灾害过后,下定决心勇敢尝试,成立塘约村合作社,着手把村里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统一进行经营、管理。塘约村合作社发展理念坚持不再依赖政府“输血”经营,凭借自身努力实现“造血”发展,合作社经营逐渐步入正轨,具体内容:
(1)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合理确权。首先合作社成立后,立即建立土地确权工作小组,对塘约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等 “七项权利”进行详细登记,必要时采用航拍等技术进行测量。全村的土地资源归属信息收集汇总之后,充分尊重村民意见,成立“议事会”进行民意的征集、调解。然后按照指界、退出、按手印三个严格的环节进行确权,该分的分,该收的收,不仅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彻底摸清村集体所拥有的资源,将原来废弃或者非法被他人占有的本村资源收回来,壮大集体土地储备,有利于接下来合理配置资源,实现高效利用。
(2)改革农村经营制度,村社一体化。成立的合作社,由党支部引领、村集体所有,村支两委与合作社两个名称,其实是一套班子,塘约村称之为“金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对全村流转进来的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合作社收到国家财政补贴或者社会捐赠等财产都会平均量化到每个社员,按所持股份分配。全体社员成立成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依法设立理事长、执行监事等职位对合作社重大事务进行决策。合作社内部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农民拥有的股权进行管理,依次建立股东个人档案,发放股权证书,所有股权都允许依法、自愿转让和继承。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村集体统一经营入社土地,不再向外流转土地。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利润分红制度等制度,确保经营收益得到最优的处置。
(3)改革乡村治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一方面实施“驾照管理”式考核。加强塘约村党员考核,党员每个月进行考核,满分10分,全年总分共计120分,评分标准为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履责情况、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内容。村干部的管理与之类似,实行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另一方面整治农村乡风,营造良好氛围。制定“红九条”来遏制那些大操大办的浪费风俗,惩罚那些违背道德规范的“失德行为”。一旦有村民违反“红九条”,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考察,在此期间不能享受任何优惠政策,期满过后认真反省、考核通过后才能重新获得权利。
2.2.3 经营效果。仅仅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塘约村凭借合作社模式的运营,从当初的贫困村转变成为现在欣欣向荣发展的小康村,甚至被誉为“新时期的大寨”。
农业方面:全村920多户农户中,有870多户将253.33hm2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参与合作社运营,种植作物主要有李子、核桃、石榴、马铃薯、莲藕等诸多品种,还和台湾商户合作建立蔬菜实验基地、高校科技示范田。这些举措开辟许多新市场,大大增加塘约村未来农业收益渠道,再辅以国家政策的扶持,极大地提升农业经营收益。
农民方面:2016年数据显示村集体和合作社共分红121.47万,社员80.98万元,最高达8960元,最低有1840元。村民人均收入从两年前的不到4000元增加到如今突破万元,村里的贫困人口从原先的600多户减少到现在不足20户,从前外出务工的人员逐渐回流迹象明显,为未来塘约村更好的建设发展注入活力,未来农民收入将再上一个台阶。
农村方面:合作社不到一个月就修好一条柏油公路,村民自发在合作社的领导下建设机耕道,村里通往高速的道路已经开工建设,越来越方便,塘约村还陆续建起村文化广场、林荫小道等基础设施,村中心区域的房屋统一修盖,采用统一的柔和外观设计,大大美化塘约村的建筑外观,被评为贵州首届“十佳美丽乡村”。在“红九条”的有效管理下,塘约村的精神风貌大大改观,村里原先的“大操大办”风已不再,更多的是“简朴生态”风,塘约村的生活风貌得到改善,是贵州省先进的“文明示范村”。
3 结论及建议
农业合作社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选择,是土地流转发展的良好依托,也是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正确主体。塘约模式用实践向我们证明合作社运营的优越性,也为农业经营方式发展指明方向: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第一经营规模大、分工明确,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连串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经营收益;第二在强有力党组织的带领下,使合作社运营更加高效、合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第三是合作社代表农民群体的利益,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人人生活美满。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农业经营方式将朝着合作社模式发展,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实施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4(1):4-7.
[2] 梁耀明.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7(6):11-1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邵明伟.从生产方式到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内涵的重新分析[J].经济问题,2009(11):71-73.
[5] 邵明偉.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11(5):183-186.
[6] 罗必良,胡新艳.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已有试验及努力方向[J].农村经济,2016(1):3-13.
[7] 谢玉梅,孟奕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述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69-76.
[8] 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1(10):4-10.
[9] 孙运宏,宋林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乡村治理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6(12):59-63.
[10] 庄荣盛.中国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