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静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新动向。近几年来,许昌市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在快速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需要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再次审视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之路,探讨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以期为许昌乃至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路径;供给侧改革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3-002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79.27 文獻标志码:A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因素的衰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换挡期和阵痛期。产业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活力的载体,以其自身的优势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随着市场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资源要素约束增强,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以及APEC 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在这种经济新常态下,用供给侧改革的观点再次审视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1 相关理论概念
1.1 产业集聚
产业聚集,是最早由马歇尔在1890年开始关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同一产业公司群高度集中、产业资本集聚的过程。产业聚集可以使厂商获得稳定的相关配套服务,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用人成本,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沟通、创新思维,可以促进新工艺、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企业相互竞争、倒逼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1.2 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产业集聚区,指政府统一规划,企业自愿申请,把同类别企业集聚到固定的区域,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多种的发展模式。如: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利用政策和区位优势,引进三资企业而形成的以国际市场为主的成本追逐型、外源型集聚模式;由高度专业化分工的本地自发产生的中小企业集聚而成,地区植根性强的地区自发产业集聚模式;政府利用税收、财政、外经贸、人才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建立地区龙头产业,实现工业发展目标的政府主导的工业园模式等等。
1.3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由习近平主席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是一种寻求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新思路,强调从供给侧入手,解放生产力、清理僵尸企业、提升竞争力、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所谓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依靠企业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解放生产力,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随着中国改革的重点转变为关注保障长期发展的供给侧改革。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改革认为不需要“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应尊重市场的自动调节,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提高潜在产出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
2 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分析
2.1 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2.1.1 发展基础
许昌市是河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许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全国重要的烟草生产加工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近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作精神,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发展工程,先后建设了10 个产业集聚区,分别为: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东城区产业集聚区、中原电气谷核心区、许昌魏都产业集聚区、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长葛市产业集聚区、长葛大周产业集聚区、鄢陵县产业集聚区、襄城县产业集聚区以及禹州市产业集聚区,为许昌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开好了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 政策优势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从河南省整体发展规划布局来看,许昌市是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又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紧密相连,这些政策势必为许昌产业集聚区提供更大的产业承接发展机遇。
2.2 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2.2.1 生产要素限制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
许昌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为政府引导型,由政府规划建设特定的区域,然后把产业项目企业逐步引入。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产业集聚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发展扩容需求,同时许昌市土地指标缺口大,不能保证项目落地,造成相关产业和项目无地可用,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导致有些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各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普遍存在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能力有限等问题。由此可见,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不足以及较低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制约甚至阻碍到许昌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
2.2.2 政府管控能力不足,体制性障碍亟待破解
一些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短期效应,不重视从整体上对产业进行优化布局,忽视进驻项目的技术先进性、长远性及经济的合理性,秉持“挖到篮里都是菜”的错误思想,盲目引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最终导致产业集聚区内产业格局散乱、产业配套能力缺乏、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这也侧面的反应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产业集聚区的管控能力不足,存在管理人员不稳定、政府部门职能交叉、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不一、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协会作用等问题。
2.2.3 区域市场需求量不大,配套和支撑产业不完备
许昌市产业集聚区拥有许继电气、远东传动轴、森源电气、众品食业等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但因为许昌一直是粮食生产基地,经济水平偏低,市场交易规模不大,对以机械制造、加工行业为主的自身产业产品的需求量不大。同时,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对龙头企业依赖性较强,多数产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产业链条上各自呈点状独立发展,导致横向衍生的相关产业不多,纵向上下游企业衔接不顺畅,无法发挥出产业集聚区的优势。
2.2.4 企业战略存在单一需求侧思路弊病
许昌市各产业集聚区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众多,但由于企业发展战略单一、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同质化严重;企业管理方式粗放、转行换项目较频繁;企业发展不均衡,存在一家独大现象。造成企业对政策刺激依赖程度高,一直延续有量无质的生产,缺乏创新和活力,失去了借助危机进行重组、改造、升级的机会。
3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推进许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土地使用率,破解发展瓶颈
许昌市委、市政府应站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完善产业集聚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准入项目的准入标准,向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倾斜,同时要消解和盘活低效、高耗能企业占用土地资源等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劝退长期占地不用的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等、靠、要”的工作思路,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最大限度使用省厅下达到市级有限的年度计划建设用地指标,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2 创新投融资理念,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
新供给学派提出“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而经济激励和投资是增加供给的有效途径。许昌市委、市政府应以政府信用为支撑,在产业集聚区建立投融资平台,有偿筹措资金,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
同时,创新投融资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资本供给结构、引导和保护民间资本,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持续有效供给,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等资金难题。
3.3 把握“互联网+”时代潮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集聚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互联网。同时也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许昌市要结合自身的经济、资源和人口等条件,因地制宜,把“互联网+”思想和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高品质创业平台,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魏都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才集中,可以转变招商理念,注重吸引智力型中小微企业,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3.4 引导产业联动发展,完善配套和支撑产业
许昌市委、市政府要秉持“抓住龙头,延链补链,纵向链接,侧向配套”的理念,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产业联动发展,全面提升集群水平。首先政府要调整不同地区间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分工体系合理有序,实现许昌市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其次,西继电梯、天昌烟草以及森源电气等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促进产业上下延伸、侧向配套,建立资源共享的供应链,引导产业联动发展。最后,行业协会等社會组织通过制订产业标准、行业规范,实现区域内产业联动发展,提升集群水平。
3.5 树立产城融合理念,完善配套设施
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为产业集聚区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土壤,同时产业集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丰收的果实。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已经成为许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必由之路。许昌市要树立产城融合理念,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对产业集聚区的全覆盖。同时产业集聚区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例如魏都产业集聚区承接了区域路网、水系功能建设项目,产业集聚区内的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