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更生
摘 要:主要介绍了山西省存在的生态问题,重点介绍了优化生态扶贫的有效对策。近年来,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已经成为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进行生态扶贫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进而为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山西省;生态扶贫;生态问题;扶贫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4-001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生态问题频发,生态脆弱区面积扩大。一般情况下,生态脆弱区的经济条件较差,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进行生态扶贫非常有必要。目前,山西省生态扶贫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较多问题急需解决,应积极探索实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扶贫道路。
1 相关概念简介
1.1 生态贫困的涵义
相比于贫困这一广义概念来说,生态贫困主要是指由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导致某一地区贫困,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当地生态系统的原有功能削弱,甚至丧失,难以维持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促使当地经济发展缓慢,有时温饱都存在问题[1]。山西省位于我国中西部,主要地貌为黄土高原、丘陵,山地面积达80%以上。当地矿产资源丰富,以采煤、采矿为主要经济来源,特殊的地貌加之过度开采,导致山西省的生态贫困区面积逐年增大,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生态贫困直接表现为贫困人口分布于生态环境较差的高原、山区等地,区域人口承载能力有限,无法为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足够的资源。
1.2 生态扶贫的涵义
生态扶贫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概念,与精准扶贫联系较大,遵循了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将扶贫工作与生态建设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情况与自然环境,是一种科学的扶贫方式。山西省的生态环境脆弱,贫富差距过大,而且贫困往往与生态问题联系在一起,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将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完全崩溃,经济水平每况愈下。生态扶贫工作需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内容,将生态、经济、人口这三项重要因素整合到一起,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彻底解决生态贫困问题,以此加快山西省的发展步伐。我国政府部门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应在解决当地群众生存问题的同时考虑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走向美好未来。
2 理论基础分析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具有科学性、公平性特点,目的是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实现绿色发展、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尚未有统一定义,大家众说纷纭,简单来说,可持续发展综合了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能满足当代的生产生活需求,对后代的生活也不会造成消极影响。可持续发展需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分别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及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本不得超过环境承载力,所有资源都应在科学规划下开发使用;公平性原则要求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能影响当代及未来的发展能力,保证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共同性原则是指尽管不同区域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不同,但总体目标与最后结果一致。
2.2 精准扶贫理论
精准扶贫的针对性较强,需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地域特色实现脱贫目标。精准扶贫这一理论最早由习近平主席提出,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理论不断完善创新,能有效克服以往粗狂扶贫模式的弊端与缺陷,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更多的人口脱贫。山西省受以往经济模式与自然条件的限制,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进行精准扶贫时应了解贫困人口特点,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及精准考核。生态扶贫是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需充分了解精准扶贫理论的所有内容,从而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2]。
2.3 主体功能区理论
主体功能区理论是生态扶贫参考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指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状况、环境承载力、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定位,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划分以空间为标准,具有灵活性特点,还能在未来发展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主体功能区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是优化开发区域,该区域的开发程度较高,环境承载力减弱,可建设开发的经济项目有限,应以生态建设为主。其二是重点开发区域,基本条件良好,环境承载力较强。其三是限制开发区域,聚居大量人口,关乎生态安全,应慎重开发。其四是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及各省市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如果开发将会严重影响该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3 山西省的生态问题及其对贫困的影响
山西省的生态问题较为严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速率。总结来说,山西省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是水土流失。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受地质条件影响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不利于农业发展,部分以农业作为经济来源的群众慢慢变成贫困人口。另外,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二是过度开发。山西省是煤炭开采大省,其他矿产资源同样丰富,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过度开发资源,不仅导致自然资源枯竭,不科学的开发方法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对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三是环境污染。传统工业行业三废排放量高,对环境影响极大。举例来说,重金属、磷化物超标的水未經严格处理便排放到水源中,污染了水质、土壤,进而导致耕地损失问题,加重了贫困程度,影响了当地经济的长久发展。
4 山西省生态扶贫对策
现阶段,在精准扶贫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生态扶贫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提高经济实力,改善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合理划分生态扶贫区是优化扶贫效果的重要措施,工作人员应在实地考察后结合主体功能区理论划分山西省的生态贫困区,然后采取不同的开发措施。针对高原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需长期进行生态治理,与此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产业的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工作机会,帮助其减贫、脱贫。如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不适合居住,可通过生态移民工程将群众安置到其他地方,方便进行大面积治理。针对绿洲区,生态问题并不突出,可加大开发力度,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进行深度融合,结合当地的地理特色与人文特色发展旅游业,同时继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针对山地丘陵区,应将工作重心放在生态产业整合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特色产业,进而获得更大收益。在生态扶贫过程中,可适当的进行生态补偿,鼓励当地群众为生态保护作出更多贡献,也有助于帮助其脱贫致富。另外,还需完善生态扶贫制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5 结束语
生态扶贫是山西省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需予以重视,加大研究力度,制度科学合理的生态扶贫对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提高经济水平。工作人员应全面了解相关概念,明确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划分生态扶贫区,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该项工作的开展落实提供制度保障,进而为山西省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雷明.绿色发展下生态扶贫[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5):87-94.
[2]黄金梓.精准生态扶贫刍论[J].湖南农业科学,2016(4):103-107.
[3]杨文静.生态扶贫:绿色发展视域下扶贫开发新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