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方法是当今世界各行各业通用的教学和职业训练方法,我国案例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已形成开发热潮。
案例方法的历史考察
“案例”一词最早出现于医学界,大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职业训练,最早始于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直至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法才逐步运用到学校教育领域。特别是继续教育,案例教学法能快速促进教师专业的提升。因此,案例方法、案例教学等这些词语作为同义词在众多领域内频繁出现。
在我国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等词出现较晚。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部分教育工作者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提炼经典实例来阐明教育观点或教育教学方法,但缺乏對实例系统、专门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80年代,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教师培训系统形成了教育案例开发的热潮,包括撰写教育案例、运用教育案例教学、结合案例进行反思、开展案例培训等。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案例。
本文侧重以教育案例分析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视角进行阐述,属于综述类文献研究文章,文中内容大部分提炼自文后所列参考书目和论文。
教育案例与其他文体和科研课题的区别
(一)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
经验总结:经验总结是社会上经常应用的一种文体。班主任的经验总结是为了从以往的学习、工作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使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去掉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和科学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经验介绍要求真实、准确、针对性强。
教育随笔:教育随笔是一种形式自由灵活、篇幅短小的文体,可以抒情、叙事和评论,包括教育叙事、教育笔记、教育方面的读书心得以及教育随想等。教育案例不能列入教育随笔范畴。
教育论文: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举不同事例论证同个观点。论文往往是对成功尝试的总结或理论升华。
教育反思:教育反思一般是教师对教育管理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困惑,引起他人思考。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为依据的“异位” 解析和修正, 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在他人帮助下的教育反思,是教育反思的外延。
个案诊疗:个案诊疗是对一个学生或一个教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拿出对策,以及“会诊”后的“治疗”及反馈或“重诊”再“治疗”。
教育案例分析:教育案例可以概括为在教育情境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对自身真实的、典型的日常生活事件或故事的呈现。但不包含案例后的反思。虽然教师在描述事件时必然带着某种反思的意味,但主体仍是事件本身。如若将反思、分析、讨论等加进来,那么便进入案例研究的范畴了。
“分析”是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成几部分,没有分析就没有思考。只有弄清了问题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现在有多严重,我们才能够去寻找最适合的解决办法。“教育案例分析”是案例撰写者本人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在正确的教育理论和策略指导下的教育反思行为,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反思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一般是教师对自身行为的事后思考和分析,而教育案例分析既可以是对自身教育案例的分析,也可以是对他人教育案例的分析。
教育随笔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也可以写叙事和散文;教育故事有工作汇报和宣传的性质,侧重于善和美,离文学近一些,更像记叙文、报告文学甚至小说;教育案例则首先求真实,靠近科学,更像说明文和科研论文。
个案诊疗的对象主要是“问题学生”和“问题案例”。对个体学生而言,主要是纪律问题、学习态度问题、心理问题、品德问题等。进一步延伸可以涉及学生智力结构问题、智力类型问题、潜能问题、职业倾向问题。
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案例是为事件找理论,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
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一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个事件,可以详细叙述事件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二)案例分析与科研课题的区别
课题: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
课题的针对性更强,以问题为中心,重在如何解决问题。案例分析则侧重对案例本身的分析。
课题立项的超前性,更多是针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即可进行课题立项,通过学习和实践进行研究,以求问题解决,即是课题立项的超前性。教育案例分析是对已经发生的案例进行反思、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
课题研究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的提出,即为什么要立项研究?问题的负面影响?必要性?2.课题的内涵及主要内容。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4.课题的实践操作过程。5.各种必备资料、数据的调查整理。6.成果验证。7.课题的特色及意义。整个过程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展开,形成系统,更具客观性。最终文字材料只是客观研究过程的记录或理论。案例分析是短期内为解决一个问题,无须长期系统研究。
科研课题成果表达,主要是研究报告和论文,案例仅是报告或论文的支撑性材料。
教育案例的分类
教育案例分类有利于教师更清晰地把握教育案例形成的规律,帮助教师诠释与研究教育案例。
从教育案例使用范围出发,可分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
从教育案例写作方式出发,可划分为事件、现象、活动、个人描述与研究。
从教育案例特点出发,可划分为探求、思索、质疑、正反、经验等。
从教育案例的内容出发,可划分为德育类、实践类、课堂教学类、教育反思类、创新类等。
从教师认知程度出发,可划分为:
描述性案例,叙述一个完整的教育故事,或描写了一个精彩的片断。
反思性案例,不仅叙述了教育事件或者片段,而且对教育事件或教育片断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研究性案例,不仅叙述了教育事件或者片断,并且对教育事件或教育片断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还从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进入哲学层面进行思辨。
从处理结果出发,可划分为:
成功案例,是指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对策,解决实践中的疑难情景和问题的案例。从目的性、价值性和规律性三个维度考量。
问题案例,事件中的疑难情景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虽然得到解决,但解决的过程中隐含了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手段的案例。
从问题解决类别出发,可划分为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关系问题、管理问题。
从事物所属类别出发,可分为人物案例、事件案例和理念案例三种。所谓人物案例,侧重讨论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他的个性如何,问题病灶在哪里,如何治疗。所谓事件案例,则侧重讨论对某件事应该如何认识,如何处理。这两类案例都是针对学生的。所谓理念案例,则是侧重讨论教育者理念的,分析教师面对某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认识和处理,对其理念进行审视和评论。当然,这三种案例的区分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事实上人与事、理念是无法分离的。
从案例分析方法出发,可划分为两大类: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一次性分析;动态分析则是有来有往有交流,不断提供新情况,不断有新的分析结论,有些甚至会推翻初次的分析和干预措施。动态的案例分析往往比静态的案例分析更有价值,可以看出当事者和分析者的思维过程,对人的启发较大。
直接分析和间接分析。直接分析时,分析者同时就是当事人。比如我是班主任,我分析我班的一个学生,这就是直接分析。间接分析的分析者并非当事人,不能直接面对分析对象,只能依据一些文字或图像资料进行分析。间接分析的缺点是缺乏情境感,见到的材料都是别人提供的,提供者会不知不觉地带入自己的思维倾向和情感倾向,分析者有可能被误导。但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间接分析的优势在于分析者置身局外,更客观一些。
(续下期)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