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特点及启示

2018-05-14 09:05潘修强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师资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新加坡

潘修强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方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角色,必须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进行教师个人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本文分析新加坡各理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特点,以教师个人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两个问题作为出发点,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建议,以支持和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开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新加坡;职业教育;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2-015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2.028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短短50多年从资源匮乏、矛盾丛生转变到现在的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而在新加坡教育领域,“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方方面面得到体现,顶层教育制度设计、专业及课程设置实施、教学管理执行、校园文化环境构造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作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具体实施的关键角色之一,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如此。作为与我国同样层次的理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我国高职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师个人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1]是对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定位的重新定位,它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而言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者天生就拥有学习的能力,而各种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者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开展,教师要引导、促进学生发挥自身能力学习,保证学习能取得最佳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1952年提出,它的理论来源是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2][3]。英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人本主义强调每个个体的主动心理品质和积极人格特征的培育,比如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皮亚杰、柯尔伯格等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自身的知识架构和经验基础上,借助教师以及学习伙伴的帮助,在一定的情境背景和必要的学习资料支撑下,通过协作会话,进行自身意义建构获得,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活动中,学习者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指导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主要理论来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点进行设计、实施,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

(二)教师与“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整个教学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不是被动接受与主动讲授的关系,而是转变成主动学习与指导促进的关系。因此,“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说不需要教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关键角色,教师的指导、促进、激励以及相关的教学与评价方式,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新加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产业经验是引进教师的关键因素

理工学院的学生是要成长为能解决实际行业生产技术问题的产业技术人才,因此,新加坡的五所理工学院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一个关键的因素是5年以上的产业经验。不同于国内,新加坡的各个理工学院对引进的教师学历只要求本科(某些特殊行业甚至可以更低),但是必须要有5年以上的产业工作经历。降低学历要求可以扩大选材面,产业工作经历要求则是让选人目标明确,因此,这些能够进入的往往都是身怀绝技的业界精英,熟悉生产一线,具有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生产项目,能真正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突出的职业能力,也可以从源头上保证理工学院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当然,对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潜能,包括教学仪态表现、沟通表达能力、合作奉献精神也是需要考核的因素,另外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因此在文化认同上也有重要的考量。

(二)“三面试”“三轮聘”用人程序严格完整

为使理工学院的教师队伍保持最佳的为学生服务状态,理工学院的“三面试”“三轮聘”用人程序严格完成。

1.三面试。新加坡各个理工学院选聘人才的程序严格,应聘者要经过3次面试。第一次是非正式面试,面试组成员为系主任和项目经理,非正式面试通过后即进行正式面试。正式面试团成员由人事部主任、用人单位的系主任、无利益关联的部门主任组成面试团。应聘者通过正式面试后,还需要面对理工学院院长的终极面试,并由院长决定是否录用。三轮面试中,前2轮面试有否定权, 但无权决定录取,只有理工学院院长才有对前2轮面试推荐人选的决定权。

2.三轮聘。理工学院录用一名新教师后,第一轮聘用2年,期内学院会给每位新教师提供充分帮助,比如安排指导,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岗位工作,每6个月学院对新教师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并及时反馈和帮助。第一轮聘期结束前,学院根据第一轮聘期的综合考核,确定新教师是否留用,留用者进入第二輪为期3年聘期。对于第三轮聘期,不同表现的教师有较大的差别,部分表现优秀的教师,学院给予终身聘用,给教师归属感;部分教师则重新进入3年的聘期,帮助教师继续提升;部分不适合教师岗位工作的教师,则只能得到最多为期1年的过渡性聘期,到期离开教师岗位。

(三)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师无界化管理

为服务学生的成长,南洋理工学院采用无界化团队的概念对教师实施管理,管理上条块分割比较模糊,也就是属于不同系别的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跨系组合,促进教师资源共享与跨学科专业的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整合应用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基于无界化管理、促进跨学科专业整合创新的理念,南洋理工学院创建了一个无界化科技园,与科技有关的所有企业应用项目、课程教学活动均在该科技园开展。无界化科技园包括信息科技走廊、工程走廊,设置在走廊内部的应用中心、实验中心、创新中心都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科技含量,与理工学院设置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有效促进了业界与学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能快速获取、分享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四)无货架寿命与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教师服务学生能力

新加坡重视全民终身学习,教师和学生也是如此。为适应产业技术发展,保证学生在理工学院获得的专业能力能匹配产业最新发展,理工学院要求教师遵循“终身学习”理念实现“无货架寿命”,与产业界的工程师保持相同水平。无货架寿命概念来源于超市的货架商品,货架商品都是有相应的保质期的,但高职院校教师应该通过终身学习以无限期延长自身货架寿命。为了充分落实无货架寿命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理工学院实行了教师提升制度化,比如理工学院每年给教师提供至少21天的培训时间,每年有20%的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企业或研究所等接受培训,根据需要随时送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充电,根据需要随时送专业教师到校方设置的项目部进行项目开发。

从政府层面来看,新加坡政府非常关注各个层次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对各理工学院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样如此。政府有相关制度规定每一年都必须做专门预算,以支持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新加坡政府实施了强化教师专业能力的PD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ave,PDL)计划,即专业脱产发展计划,规定教师工作完6年后,能够申请半年的PDL计划,期间可以享受半酬待遇。此后政府又推出了《工资与职业展望计划》,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发展。

各个理工学院拥有超出行业企业设备水平的先进设备,教师拥有前沿科技知识、掌握先进应用技术、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因此企业愿意由学校承担项目开发任务,教师与业界形成了良性互动,教师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也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发展。

(五)重业绩严考核,保证教师的服务能力

为保证教师的学生学习服务能力,学院每年年终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决定本人晋升与否。重点是考核以下3个方面的业绩:个人素质及表现、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表现、其他工作表现。

个人素质及表现包括积极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可靠性与领导潜能。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包括课程教学能力(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果、教学效果等)、专业及课程开发、管理班级活动的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处理及管理信息的能力等等。其他工作表现主要有与行业企业的交流联系、企业项目服务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等。

与国内的教师考核区别比较大的是,新加坡重视和强调教师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与企业的交流联系,并且注重完成的业绩质量。

教师的量化考核,采取的做法是逐级评分、排名。考核表格填写过程中,教师申报填写一部分,然后由课程组长、专业主任、系主任逐级填写。排名上,课程组长负责本组人员排名,专业主任负责给专业教师排名,系主任最后给出系里总排名,排名结果与教师的薪资情况互相保密。

(六)重视教育理念教育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支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实施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新加坡政府、学校、教师正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所处环境的变化,要求教师不能用20年前的思维和方式教育现在的学生。

因此,在对教师的培养中,充分重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培训与实施。新加坡理工学院实施了CDIO教学,共和理工学院实施了PBL教学,南洋理工学院实施的了“教学工厂”,还有随处可见的翻转课堂情境。

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环境的支持,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才能有更好的体现。信息化教学在新加坡各个理工学院的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工教院等学校信息化管理程度高,普遍使用Blackboard或者类似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对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施等进行全方位信息化管理,比如共和理工学院使用信息系统检查学生的作业、评分,对学生的课程表现或者社会活动表现进行全面的、如实的呈现,保证表现好的学生得到更多的上升空间。

第二,新加坡重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普遍采用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模型[4]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帮助教师将技术融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监控作用。

三、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师个人发展启示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观念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前提性条件。因为教师是教学设计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所持有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所进行教学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主体性的发挥。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在时代背景下充分了解面对的学生特点;要学习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相关的最新学习理论,牢固树立学生是一切教学相关活动主体的观念;教师要从“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中脱离出来,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设积极民主的学习情境,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力、指导和陪伴学生持续发展,激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主导学习活动;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构建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转变角色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学习诊断者

成功的教育者必定懂得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对学习主体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并研究学习者个人差异以及学习的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敏感地捕捉到学习者在各个学习阶段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对其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引导学生寻求、思考自身最佳学习策略,给予相应的指导,促进学习者逐渐形成控制自身学习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也就是形成学生自身健康的学习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最终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就像一个专业的医生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诊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优秀诊断者,需要全面深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意识动机、认知风格、性格发展等因素。

(三)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能力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需要教师能够以学习体验式设计(LXD: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分析确定、学习者分析、内容分析等前期分析;情景设计、媒体环境设计、协作交流环境设计等教学环境设计;发现法、活动法等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抛锚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等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学生自我评价、学习伙伴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评价设计。

比如以学生学到什么为考量设计教学大纲,以创设情境为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形成主题,以促进师生和生生协作交流设计教学方法。关键点是教师要能够形成自身设计模型,并以学生学习行为的积极变化来检验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

(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必须正确面对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时代特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一些新兴事物,比如对于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部分学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禁止学生使用,这是不科学的,作为教师,必须是时代的拥抱者,我们不能用20年前的方法应对现在的学生。

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掌握信息化技术环境应用能力,以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促师生交流和学生团队内部的交流协作,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意义构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发挥育人、解惑功能,要学会把知识传授的任务交给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来承担。只有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实施翻转课堂、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等新的教学理论和模式。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参考TPACK模型(图1),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进行测量,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教师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知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还应该具备良好创新精神、领导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国际化视野,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这些素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仅仅通过课程实施就能达到的,需要教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而如果要影响学生,教师必须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产生正面积极影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师资队伍管理启示

(一) 转变引人机制:以产业能力为引人关键因素,“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师队伍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此为中心,也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重在职业性,而不是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强调学术性。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以能力为本的特殊性。不要过分关注高教师的学历, 而要关注教师的产业经验、经历和学校师资整体素质,特别是产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坚持产业能力为关键因素,重视教学能力,结合学历条件,引进行业大师和行业精英,而不是盲目引进高学历教师。

目前, 有些院校提高了教师的入职门槛, 非博士学历免谈。但是学历层次高了, 并不能说明就是一支能培养一线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的好队伍, 这种脱离实际要求的做法不利于人才质量的提高, 不利于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二)教师培训:教师专业提升制度化,培養适应时代发展毕业生

“以学生为中心”,要保证毕业生与社会产业无缝对接,保证毕业生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必须保证自身具有最新的专业水准,与社会产业工程师保持一致的水平。应该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制度,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教学制度、奖励制度、 培训与在职学习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比如每年应该安排20%的教师到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培训实践,工科专业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到25%~30%,以做到4~5年每个教师做一次专业更新;每年安排专业课任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

另外作为教师提升制度的支撑,根据国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师生比、适当控制工作量, 积极搭建教师提升的平台, 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营造公平、和谐的气氛,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每一位教师能更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另外,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转变重“双师型”数量、轻“多能力”塑造的思想和做法。如果仅仅为了硬性达到“双师型”的比例, 采取各种方法使教师取得“工程师”或其他职业资格、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并使其获得教师资格, 表面上看符合要求, 实际上整体能力提高多少值得商榷。高职院校,要让“能不能完成企业项目”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评判标准。

(三)教师评价:“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估考核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教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评价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转变评价内容,教学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师评价系统关注教师的“教”,不能如实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的指导、促进作用。应该围绕学生的“学”设计教师评价内容,构建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相匹配的教师评价系统,充分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内容的重点是教师设计的课程、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这些内容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学生“学”这个活动的重要性和结果。

2.转变评价主体,形成多样化教学评價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学评价也不能撇开学生。应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部门评价、专家评价等。学生评价虽然在早期就已经出现,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在教学评价中包含生评教部分,但是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比重,比如是否可以釆用“以学生评价为主,专家评价和同行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影响力,这需要广大高职院校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当然,对教师的评价,还要考量为企业服务能力、应变能力、工作态度及贡献度等。可以包括:学生反馈、科研与社会服务、产学合作、积极配合院系工作等。通过教师评价体系的改变,可以有效引导和促进教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兼职教师:进一步规范聘用与管理

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规范兼职教师队伍是强化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理工学院聘请兼职教师做法,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聘用和管理兼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签合同的方式引进或者作为校企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引进,可以以项目的存续期作为兼职教师的聘期。另外,要根据兼职教师的特长灵活安排教学岗位,可以站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或者是带学生完成产业项目。

同时改善兼职教师应聘环境,加强其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薪酬待遇,建好兼职教师资源库,使之认同学校的组织文化并愿意在学生中传达,使之有受重视感,能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而不是游离在外。兼职教师队伍不是权宜之计,不仅仅评估或是示范的需要,更应该是国内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的需要,是长久之策。

(五)加大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国际化视野人才

在移动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化视野应该是一个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也保证了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全球流动能力。而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在专业设置、课程引进建设、人才国际输出、科技合作、产业动态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化进程缓慢,高等职业教育对海外学生吸引力低。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搭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拓展国际化教科研交流合作空间,拓宽教师国际化培养渠道,加大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内部培养的同时,努力引进海外或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背景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院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打造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具有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为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国际化视野、国际竞争能力服务。

五、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加坡教育,推动新加坡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都有影响力的教育中心。而新加坡“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力地支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个人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乃至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兰红,李淑芝.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8):48-51.

[2]李恋.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解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3):56-58.

[3]朱欣.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2(4):6-9.

[4]徐章韬,玄德. 面向数学教育的TPACK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105-110.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spiration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 Singapore

PAN Xiuqi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02, China)

Abstract: The “student-center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Teachers are the key rol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so teacher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dea of “student-cente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 Singapores Polytechnic, taking teacher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s starting points, this paper makes recommendations in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to support and safeguar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student-centered; Singapor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师资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新加坡
新加坡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于强化区县公务员培训师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转型时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中孝德文化的渗透与传导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