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态体系中现代职业教育的空间结构

2018-05-14 11:44韩毅黄尧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空间结构

韩毅 黄尧

摘要: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区,为学习者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技能信息和知识亟待解决,创造前沿性实体学习环境和智能化空间虚拟延展也在砥砺前行。在智能生态体系中建构现代职业教育空间结构,为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从教育教学实体扩展至网络平台空间、从技术技能培养延伸到跨界能力培养、从知识体系的广度和宽度的发展到深度与厚度的培植、从传统认知观念更新到互联网生态认知,这些都为建构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空间结构奠定基础。智能生态体系中的教育资源供给全部聚合于网络空间,使教育领域及各产业领域的边界感逐渐弱化,构成有利于重构本领域各要素之间关系并形成新竞争力的空间布局。教育供给的O+O联动模式为学习者量身打造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高效转化为教育价值,通过实体领域与空间领域协同发展、资源领域与内容领域的协同合作、模式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协同共生,共同为学习者赋能,赋予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持续创造及更新教育生态圈的能力。

关键词:智能生态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空间结构;形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8)05-0022-10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8.05.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互联网运用及其重大作用,同时确立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并要求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理念(新浪新闻中心,2017a)。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现代职业教育是被互联网赋能的,让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以便捷的方式、以越来越高的效率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进行越来越快的认知升级,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征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智能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加强有关智能化互联网空间的相关问题研究,对推进形成智能生态体系和网络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空间结构概念

农耕文明让人类的体力活动得以自由,工业文明让人类的空间活动无限延伸,智能化的信息文明让人类在无限的空间中发挥巨大的创造力,为即将进入的生态文明做好全面准备。

1.智能生态体系的空间结构

智能生态体系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并在特定认知维度已超出人类认知的前提下,形成的为人类提供多维度认知模式的综合体,为多元认知提供了可能。空间结构既包含物质要素形态,又包含各物质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形态,既是组成要素的分布排列,又是各要素通过互联网产生的交互作用结果,既是物质客观的务实性概念,也是意识主观的务虚性外在表现(付磊,2008)。

本文解释智能生态体系的空间结构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硬件条件基础,通过在各大产业中的推广应用,不断与各行业融合协同发展,构建的互联网时代的内在机制及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布局形态,是人类各种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智能化形态,是在网络组织原则下从空间角度表达智能生态及各构成要素的方式。

2.基于智能生态体系的现代职业教育空间结构

互联网时代为教育资源到教育价值的有效转化升级了结构维度。

智能生态体系将现代职业教育从一度空间升级为四度空间,如图1所示。本文将一度空间解释为学习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被忽视学习需求并无选择被动接受的时期;二度空间指逐渐重视实践教学过程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突出作用,将企业工作空间纳入教育过程的时期;三度空间是突显学习者个体的价值需求,并以从未有过的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共享平台发展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挖掘,同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期;四度空间是指互联网空间组织形式的秩序化的全程动态的布局变迁过程,以时时在线的迭代速度更新现代职业教育向学习者提供精准教育资源供给的价值功能,形成新一轮迭代的起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空间结构的秩序演化。

二、智能生态体系中现代职业教育形成空间 结构的逻辑支撑

1.客制化(Customization)

本文解释客制化为,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现代职业教育是为每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主导的教育活动,完全按照学习者一对一的学习需求提供教育资源和定制服务。首先,现代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服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智能生态体系中可以完全的满足,针对每位学习者,均为定制;其次,是指即将进入智能生态体系的过程,走向完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动态过程。

以客制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態体系中的发展逻辑支撑,有助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还可以做好在教育形态、学习渠道、联结方式、发展轨迹等方面带来的改变,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从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形成秩序性的空间结构,适应智能生态体系的发展特点,顺应客制化时代的需求特征,也是智能生态体系中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的逻辑支撑。现代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智能生态体系中现代职业教育在不断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将以人为本优化升级,深度挖掘每位学习者的潜在教育需求和学习能力,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定制教育服务活动,为学习者建构持续产生学习需求和一对一教育资源供给的定制教育服务活动,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2.空间平权(Space Affirmative)

互联网时代勾勒出无限的发展空间,逐渐弱化了网络不发达时代的地点效应,网络效应和品牌效应正在互联网空间中崛起,这股强大的空间力量掀起了价值转移发展的新时代浪潮。

平衡论作为最早的理论基础,早在1920年俄国布哈林已提出经济平衡和社会平衡的观点,用于论证战争时期的俄国共产主义,经过社会多方领域的共同发展,已在法学理论上织造了“平权”的旗帜。1993年,罗豪才、袁曙宏、李文栋联合署名,发表《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一方的权利义务平衡》一文,标志着我国平衡论正式形成(杨海坤等,2004)。本文将平权的逻辑前提解释为由于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人类无法识别生活实体与无限空间的“本来平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传播应用和发展,正在突破技术条件限制,实现实体与空间的平衡与兼顾(罗豪才,1997),其核心是对实体与空间的认知升级,达到空间重构和价值平权。

空间的拓展为认知升级开辟了新的维度。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及时补充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盲点,但无法对认知的盲区进行构建,即对空间维度的感知缺失——认知盲维(吴伯凡,2018)。空间认知只是众多未知维度的其中之一,为我们丰富认知维度提供了全新视角,对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创造出有效途径。

3.信息对称(Information Symmetry)

信息对称是智能生态体系中现代职业教育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革发展的底层逻辑。互联网时代为信息对称提供了技术手段,创造了共享空间,迅速获得了学习者与社会各界的认可,从相关信息分布不对称的布局转向对称趋势,对未来有可能引发的规模性效应奠定基础。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还将长时期存在,智能生态体系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在个体之间不均衡、不对称的分布状态(辛琳,2001)。在主观方面,学习者个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智能生态体系中趋于无门槛,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方式正朝着全民化的形势发展;在客观方面,在社会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的同时,智能生态体系中行业信息、专有信息、专业技能信息的透明度也在提高,正朝着信息对称的趋势发展。

完善智能生态体系空间结构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从不完全信息市场的不对称走向完全信息市场的对称过程(路小红,2000)。现代职业教育自身的信息能够均衡对称地传递给学习者,就要从整体上消除学习者占有信息的劣势,建立起学习者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直接联系和空间联结,让信息完全有效传递,缩小获取信息的差距。

三、智能生态体系中现代职业教育空间结构 的构成及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空间结构始终以实体部分为重要构成元素,如图3所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处理海量信息的异同为标志,引导大众对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展现出的新特征进行认知升级。

1.构成要素

(1)实体层

职业教育互联网+平台发展模式的到来(韩毅,2017),与教育教学物质实体共同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空间结构的建构。经济学家张维迎在2017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尖峰对话环节中讲到,所有互联网都是建立在物质实体的基础上,离开了实体,互联网什么都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实体层面是构成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自我调适,顺应互联网时代特征和存在方式,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体验过程。在教育资源唾手可得的智能生态体系中,学习者的一部分实际学习体验过程是在教育教学实体中进行的。营造教育教学实体的位置和空间品牌,让学习者拥有沉浸其中的优质学习体验过程,达到实体层的看到、体验和分享,与空间结构的虚拟、感性和口碑效应优势互补。

(2)技术层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加速了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步伐,经过了一段时期的互联网+现代职业教育的磨合应用,建立起了互联网+平台发展新模式,为在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空间结构奠定了技术和平台基础。历史学家梅尔文·克兰兹伯格(Melvin Kranzberg)指出,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是需求之母,技术需要通过额外的技术进步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本身的价值。换句话说,技术是成套出现的,单一技术需要搭配其他物质基础、技术支持、文化环境等共同构成。现代职业教育的空间结构仅靠互联网信息技术显然不能完成,还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技术、企业的专有技术、社会各界力量的跨界技术等共同发挥技术价值。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问题在技术上有了解决的可能,才能形成人们认知中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可能。

(3)信息层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特点是碎片化,是对传统时代体系化信息的丰富和完善。人类大脑通过广泛阅览、选择性记忆、信息处理、逻辑分析等特有对待信息的能力,对大量碎片化信息进行高效处理、个性化储存、不定期运用,不断拓宽信息来源的广度和宽度,为进行深度学习奠定信息基础。同时,碎片化信息也让学习者具备了完整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空间结构是把海量的碎片化信息资源进行网状梳理,再以结构化信息流的形式传递给学习者,成为各界内容资源的重要载体,形成精准的教育资源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激发深度学习的意愿。在全立体的智能生态体系中,信息流的網状分布使现代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具有了交叉复现的能力,并使相关教育资源信息以全息可见的状态面向大众,为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

(4)认知层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认知是产生异议的本质层面。互联网时代的认知是多元的、复杂的、叠加的、极速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认知,须提高到战略认知层面,进行智能生态视角中的大格局认知。把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产生关联的要素,结合时代大趋势进行深度思考,不断加大认知优势,为即将形成的空间结构进行功能定位。网络时代的迭代更新速度相比网络不发达时代,呈指数型增长态势,这就要求认知升级的速度也必须相应的加快。首先进行意义覆盖,与现代职业教育相关的资源全部纳入互联网+平台,向学习者开放;其次是将内容混合,现代职业教育不独立于任何事物体系,凡属于学习者关系链中的任一内容资源,都是进行认知混合的范围;再次是经验突破,互联网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已产生的经验并非适用于当下的时代特征,不断进行自我革新,才能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模式,加速建构顺应大趋势发展的认知体系。互联网时代中知识的半衰期为3.2年(王红新,2015),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知识中每过3.2年就有一半滞后于当下,新知识在替代旧知识,动态信息在打败静态信息,碎片化信息在冲击体系化信息。因此,以任何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只是普遍行为,改变互联网时代对信息和知识的认知才是终极目标,达到学习者近乎于完全满足学习需求的、并且可以主动适应生存环境的均衡状态。

2.特征呈现

(1)功能相关性的自动联结

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美国硅谷学校基金会(Silicon Schools Fund)CEO布莱恩·格林伯格(Brian Greenber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个性化学习的核心,是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任何教育模式中都能够被满足。不是有科技手段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个性化学习。当前经常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的科技手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只是混合式的学习模式,是简单的面对面交流与数字化教学的简单相加,仍存在教与学无交集双轨模式的问题(戴永辉等,2018)。

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现代职业教育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展现出教育资源供给的空间立体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不同功能视角的资源支持,并始终围绕以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同时,根据学习者使用互联网的全数据(本文特指非样本抽样得出的数据)轨迹分析,进行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筛选、过滤、匹配等环节的自动定制过程,从轨迹链的资源相关性角度出发,向学习者提供定制教育服务活动。

(2)多中心的网状辐射形态

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不再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而是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联的资源而存在,成为虚拟空间中的若干个资源点之一,共同构成多中心的网络空间,可以联结其他资源,也可以被其他资源联结,不断扩大联结范围。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线状、树状、伞状组织形式,不再以线段式、垂直型、中心化的组织形态出现,改变不同组织体系之间没有关联的分化状态,让现代职业教育的每个元素以多点为中心进行资源辐射联结,弱化中间环节,强化教育资源点对点的直接有效联结。

目前,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外界资源产生联结的方式主要是点对点的简单线性模式,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等,但在智能生态体系中呈现出与社会各界资源进行多点对接的功能优势,形成多中心资源共享并辐射周边的趋势。以学习者、资源共同体、技术技能知识体系等不同形式的多中心点,与教育价值链、产业技术链、核心技能链等多条资源线的各个环节直接产生联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协同发展。

(3)网络化的空间合作模式

智能化的网络空间加大了现代职业教育参与整个产业链的机会,同时降低了企业选人用人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需求的满足。这是从不同纬度深入挖掘学习者潜在需求和技术学习能力的过程,更是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常态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提出的网络结构洞概念,是指在整个网络中无法直接关联或没有关系的个体之间存在的间断现象,这些空白之处就像是网络中的洞穴,被称之为结构洞(Burt,1992)。伯特认为,在网络整体中,将没有直接关系的两者连接起来,要依靠具备网络平台优势、信息资源优势、组织管理优势等的第三方。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空间合作模式呈现出的是运用智能化的信息资源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合作管理优势,在不断完善的空间发展过程中开发与外界联结的结构洞,占据越多结构洞越能获得竞争优势(Ahuja,2000),在合作模式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越具有话语权(Burt,1997)。同时,在输送学习者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也承担着促进合作的第三方的角色和责任,属于占据结构洞的组织,将学习者与另一方建立合作关系。空间合作模式通过对多处结构洞进行联结,将自身优势拓宽口径,主动适应智能生态体系的发展环境,创造出多元的合作方式。

四、智能生态体系中形成现代职业教育空间 结构的路径选择

马云在2017年参加互联网大会的演讲中说到,互联网是对人类来讲,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互联网从产生到渗透,逐渐无处不在,没有人能够独立于互联网而存在(新浪新闻中心,2017b)。智能生态体系秉承这一发展过程,通过知识信息资源的网络聚合逐步达到让学习者拥有信息均衡的客观环境,通过产业资源模块的跨域协同形成让学习者可以满足学习需求的空间网络,通过学习者认知不断迭代的本能联结达到为学习者个体赋能,为现代职业教育建构立体式、全方位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空间,如图4所示。

1.网络聚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现代职业教育网络空间体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逐渐建构并趋于完善。数据显示,已有88.14%的职业院校全面接入互联网,并且有66.60%的院校已使用无线网络覆盖(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2016)。

(1)教育供给的O+O联动

现代职业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技术技能类的教育服务,创造与社会生产技术相符的实际操作环境,由于线下实体院校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有限,要联合企业、社区及其他院校等先进的实体设施,共建实訓实体硬件环境。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线上虚拟实体,可以在实体硬件环境基础上为学习者提供更便捷和优质的环境模拟,弥补线下实体更新速度较慢及位置阻力等方面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延展了现代职业教育实体在空间中的概念模型,从传统的O2O模式(线上查看,线下体验)逐渐走向O+O联动模式(线上是线下实体的延展)。

O+O联动模式是一个立体式的生态延伸概念,本文解释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的融合发展模式。学习者可以进行线上线下的双向流动,线下可以在企业、职业院校、社区等实体中进行学习体验,线上可以实现由于空间原因无法体验的其他实体模拟环境及感知扩展,并可以在综合体验过程中的某一场景获得学习需求的满足和挖掘潜在学习需求。数据显示,有50.0%的学习者有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的习惯,56.3%的学习者表示非常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85.8%的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为了提升个人能力,49.6%的学习者为了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艾瑞咨询,2017)。

(2)教育资源的量身定制

教育资源的配置能力是职业教育从培养技术类型劳动力发展到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决定性力量。智能生态体系中的有效教育资源供给逐渐增多,无效供给降低(周海涛等,2016),现代职业教育的平台化发展模式将会呈现出为学习者量身定制的客制化发展趋势。以每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中心,以学习者的网络轨迹为大数据分析依据,为学习者智能化地提供关联度较高的教育资源,并进行资源链的延伸,让学习者在智能生态中的学习体验明显区别并优于于传统学习体验。最新数据表明,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占比79.6%的学习者都在搜索分类资料、相关信息和知识,71.7%的学习者在学习其他院校教师的讲解内容,有61.9%的学习者则使用网络空间满足自己的兴趣需求(艾瑞咨询,2017)。

特别要指出的是,以录播视频教学、直播教学、学习社区讨论、一对一教学、个性化推荐教学为方式偏好,得出分数最高的教学方式是传统录播视频教学8.2分,其次是个性化推荐教学8.0分(艾瑞咨询,2017)。线下线上学习方式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学习的常态趋势,同时,为学习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资源也将成为在线学习的必然趋势。现代职业教育为学习者量身定制的教育资源,通过每位学习者网络轨迹的大数据智能分析,且兼顾企业、经济、技术、环境等多方面需求变化,改变传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现象,让学习者不再被动地接受滞后的教育资源,而是主动参与定制教育资源的形成过程。学习者对技术技能教育的客观感知直接影响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对实体感官与空间体验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习者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粘度,教育资源的量身定制是在学习者需求与现代职业教育供给二者拥有均衡信息质量前提下实现的。也就是说,要让学习者实现有效的知识整合(Linn et al.,2011),为学习者量身定制教育资源的前提是已置于智能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已有信息和知识被尊重和肯定,通过适用于学习者个体的方式,达到解决学习者希望解决的问题,并提升已有信息和知识与新产生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精确性(赵国庆等,2018)。

(3)教育价值的高效转化

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个体来讲,提高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价值的效率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基因(特指人类基因中控制某些关于学习行为习惯的基因类型)和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速度,以人机交互的路径实现实体与空间的对接,提升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截止2017年10月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仍有58.3%的学习者因按时学习、较好的学习氛围等原因偏好线下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艾瑞咨询,2017)。

学习者面对互联网联结的海量教育资源,要与学习需求关联度较高的资源进行综合智能匹配,学习者与人工智能的对接成为常态学习入口,学习者与电脑、手机、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空间组成的整个空间体系是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价值的重要场所。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提供教育资源智能匹配的网络空间,拥有越多学习者网络轨迹数据就会提供出匹配程度越高的教育资源,教育价值的转化效率也就越来越快。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智能生态体系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键盘输入、鼠标点击、触摸屏信息等人机互动形式,以人类语言、语音、语调、体感、手势、图像处理、视觉识别等人机交互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地进行全数据采集,更便捷地建立属于学习者个体的数据智能管理库,逐步提升教育资源的匹配程度及关联度,提高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价值的效率。

2.跨域协同

现代职业教育在以互联网为基本联结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升级,使现代职业教育的网络空间成为与各领域无边界的自由联结状态和自主协同的开放合作模式。

(1)实体与空间领域的协同发展

注重现代职业教育空间领域的发展,拓展一对一定制教育资源供给形态和载体模式,通过学习者在互联网时代最熟悉的接收方式获得学习需求的满足,以升级学习体验为途径达到提升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价值效率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浪新闻中心,2017a)。

智能生态体系中,互联网信息技术已从新事物转变为兼具功能性和服务性的基础工具。现代职业教育在大力覆盖、普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实体设施的基础上,以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MOOC等一系列多元化在线学习的空间模式,使空间教育领域逐渐成为系统化、社会性、交互式的虚拟教育体系(张立新等,2018),提高学习者与空间教育领域的粘度质量,促进学习者重构网络空间筛选教育资源的标准,打造实体教育领域与空间教育领域的个性化合作模式。

空间领域的教育模式正在以溢出式的势头全面发展,“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从接受实体职业教育阶段到承担工作职务阶段的边界正在弱化,对“学有所成”的理解,已从工作后将知识变现的“学成”转变为终身学习的认知;从对专业性技术技能的掌握转变为对产业技术生态链和信息资源价值链的全域技术技能知识的掌握、理解与应用;从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在培育学习者掌握技术技能知识价值生态链的同时,为学习者创造立体空间式、全方位挖掘自身学习能力和潜力的教育环境。

(2)資源及内容领域的协同合作

互联互通的各领域资源生态链和学习者自主联结的内容筛选机制让现代职业教育的空间结构充满了创造性。无边界的联结可以让学习者与各领域资源直接产生联结,是“加法过程”;而真正影响学习者教育价值体现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认知体系筛选后剩余的部分,是“减法过程”。学习者在不断增加的资源生态链中找寻精准的可以满足自身职业技术技能知识需求的方法,是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实现完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达到客制化的重要途径。

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可以看做是,职业技术技能知识相关的由资源联结、信息搭配、内容组合、教育服务等环节构成的整体供应链衔接,以万物互联、人人互通、时时互动的时代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新的整合,调整组合、更新序次、扩展资源链,让现代职业教育供应链以智能化为学习者提供精准性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成为新的组织力量,从原有以独享教育资源为基础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以教育资源分享能力为基础的竞争关系。

精准的内容服务领域是根据学习者在网络空间对众多教育资源的点击率和使用频率,以功能相关程度为排序标准,为学习者提供定制化、特色性、系统性的精准教育内容,让现代职业教育走向个性化品牌道路。现代职业教育内容要从传统的学科形式、专业分类、课程集群等方面实现品牌化转型,可以从横向、纵向、跨界三个维度进行转型。横向转型是在以工作内容为核心的资源类型中,抽取同类型工作内容的标准,再扩展至三大产业中不同行业的相似工作内容,形成横向内容品牌;纵向转型是将教育内容以产业链或整体工作流程为标准,辅以补充说明不同行业的异质内容,形成纵向内容品牌;跨界转型是指凝聚现代职业教育内容中的竞争优势,借势知名品牌,形成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跨出教育的界,走出新的品牌道路。

(3)模式与价值领域的协同共生

在互联网横扫传统通讯时代的过程中,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一度产生被替代的危机,但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环境优化明朗,价值体系趋向多元,危机感逐渐消失,在智能化的赋能时代借力互联网转型成功。传统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技能知识为主要驱动力,以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数量为主要评价依据,价值核心并非学习者。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现代职业教育,驱动力不再是传授技术技能知识,而是在傳授技术技能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的自主联结模式,挖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潜力,以学习者获得教育需求的满足为标准,价值核心落在学习者上。

由于智能生态体系中职业技术技能知识的联结点属性、价值链和认知体系的衍生过程均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不同,产出的教育价值表现出极大的差距性。从知识联结点的属性来看,自由联结的智能化教育资源供给赋予学习者多元化的发散思维模式,拓宽了学习体验的广度;从知识价值链来看,学习者在职业教育知识学科体系基础上,依据个人兴趣、偏好、技能特长、职业生涯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等因素自主决定知识价值链的联结模式,建立属于自身的、不可替代的技术技能;从认知体系的衍生过程来看,是学习者在网络空间中对知识联结点和价值链的交叉延伸过程和综合发展方向,是学习者获取教育资源模式的转变带动了供给模式的改变,进而直接提升了教育价值领域的产出。

尤其要指出的是,学习者与知识信息在网络空间中联结模式的自由度越高,价值领域的时效性体现则会越强。同时,联结模式转变的速度仍在继续加快,价值领域的时效性也会随之增速,要持续教育价值的存在效应,就要发挥价值领域的独特性,防止模式转变过快带来的价值贬值。

3.个体赋能

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从职业技术技能知识的传递和教授转变成为学习者提供优良智能化教育环境,培育适合于不同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潜能和自我挖掘学习需求,赋予每位学习者都具备终身学习、持续创造、更新教育生态圈的能力。

(1)赋能学习者终身的学习力

当互联网信息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学习者的学习力就有了新的内涵,从学习适应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开始,逐渐延伸至学习者多方面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者的知识吸收流量并注重提高学习知识的质量(钟启泉,1999),从而促进了学习者成长和发展的能力(裴娣娜,2016)。学习力作为管理学前沿理论,被多学科领域广泛应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认知学教授盖伊·克莱斯顿(Guy Claxton)和帕特里夏·布罗德福特(Patricia Broadfoot)认为,学习力是有助于学习者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构成要素(裴娣娜,2016)。本文强调学习者终身的学习力,是在学习者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通过智能生态体系的网络空间,不断跨越教育实体和空间领域、拓展已有知识体系边界、优化学习方法与范式,具备运用智能生态体系完全满足自我发展需求并不断创造新学习需求的能力。

网络空间是对信息资源进行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学习者是对技术技能知识进行识别、转化、表达的过程。从输入和识别来看,网络空间是对信息的全息输入,而学习者是对知识的筛选甄别。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全息资源的选择学习,进而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从处理和转化来看,网络空间进行宽泛的智能分类供学习者浏览,而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吸收和理解,从而更新固有内容、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及丰富学习路径。多元分类角度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本质的把握与解构。从信息输出和学习者的知识表达来看,网络空间的全角度客观展示开拓了学习者的思维视角,而学习者透过行为表达出来的技术技能知识边界也在不断拓展和进步,从而明确了终身学习的方向及如何在终身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2)赋能学习者持续的创造力

本文解释创造力是指学习者在智能化教育环境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能够把看似不相关的资源建立联系并产出可以解决新问题、老问题的方法的总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学习者的创造力问题早已备受关注。智能生态体系鼓励学习者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学习设备及可穿戴设备,倡导教育者运用适合于学习者的方法进行知识传递和资源输出(钱颖一,2017)。现代职业教育的知识空间网络依据与学习者学习需求联结强度的大小促进学习者创造力的提升,加强学习者使用各类知识资源的频率,加长学习者与知识资源、传授者、技艺传承者的互动持续时间,提高学习者对空间网络学习环境的依附程度(汤超颖等,2016),赋予学习者具备创造力的潜能和机会。

现代职业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与产业经济、企业发展等新经济增长点最容易产生联结的教育类型,跨领域的资源联结、技术组合、技能平移等综合性创造能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教育资源联结方式和途径由学习者自主决定,在知识空间网络实时保持更新的状态下保障学习者可以获取最前沿的职业技术技能相关知识,进行专业知识体系的自我革新和认知升级。

(3)赋能学习者更迭的生态圈

智能生态体系中,将学习者优化升级为教育供给服务的独立个体,以极致的匹配速度和便捷的流通渠道,量身打造定制化的教育服务,建构只针对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教育生态圈,强化现代职业教育供给服务模式。借助生态圈的共享机制,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教育需求也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现代职业教育的内部互通和外部互联,是形成教育供给生态的必要条件。本文所指的教育供给生态,指的是现代职业教育与各类异质性的资源提供者、学习者、使用者在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循环系统,强调通过与外部资源的充分联结、及时更新和科学管理,形成教育供给生态更迭优势。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主要区别之处,同时,生态圈面向人人,面向所有学习者。尤其重要的是,智能生态体系中的生态圈不是一成不变的循环模式,而是根据各类资源的更新迭代和教育内容的优化升级,为学习者随时调整教育生态圈的信息联结方式、资源获取方式、边界范围设置等要素,保证学习者习得资源的适度超前性和资源链的动态循环。

五、智能生态体系中现代职业教育空间结构 的保障机制

1.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问题,此类问题的持续蔓延会带来巨大的不稳定性。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电子设备的信息存储量远远大于机械化设备,信息数据存量的隐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的信息安全法制引导,强化学习者的互联网自律、隐私信息保护等安全意识,弱化对职能部门的依赖;加快出台主动参与智能生态体系的奖励机制(丁国峰,2015),形成法律制度,覆盖使用互联网的所有主体,加大互联网智能体系的安全系数。

2.未来需求预测保障机制

互联网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对实时出现的新事物的准确预测及学习者对新事物需求程度的判断,成为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体系中保持适度超前和极致适切的关键性因素。网络空间中出现新事物的频率高,应对智能生态体系中的新事物创新进行有效保障,建立促进创新效率、保护创新成果、有助延长创新链的体制机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智能生体系新秩序。创新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新技术创造新事物,二是新技术解决老问题,运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这一层面常被忽视。保障新技术的全面应用,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建立有效创新并提高创新效率的循环机制。

3.发展风险控制预警机制

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呈现出新的特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来不及显露的问题会在这一时期逐渐突显。对未来一定时期内问题要素、风险影响的把控以及妥善的引导和处理成为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关键环节。现代职业教育在智能生态体系中新问题的产生、旧问题的过渡和适应、新老问题的摩擦等现象都会出现。提高风险预测的效度和信度,制定解决未来问题的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风控预警机制可保障现代职业教育在纳入智能生态体系后,以友好的、平等创新的面貌向广大群众再输出。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7).2017年中国大学生在线学习白皮书[DB/OL].[2018-03-25].http://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3093&isfree=0.

[2]戴永辉,徐波,陈海建(2018).人工智能对混合式教学的促进及生态链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24-31.

[3]丁国峰(2015).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法律保障机制——基于余额宝发展为视角[J].江淮论坛, (6):151-154.

[4]付磊(2008).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8-9.

[5]韩毅(2017).现代职业教育“互联网+”平台发展新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10):32-38,135.

[6]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2016).2016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 [J].中国教育信息化,(12z):205.

[7]路小红(2000).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实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5):337-339.

[8]罗豪才(1997).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

[9]裴娣娜(2016).学习力:诠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7):3-9.

[10]钱颖一(2017).解答“钱学森之问”[N].新华日报,2017-06-08(001).

[11]汤超颖,黄冬玲(2016).知识网络与创造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43-49.

[12]王红新(2015).如何抵抗“知识的半衰期”?[EB/OL].[2018-03-17]. https://www.wenku1.com/news/07AA8DE1C5F

ACDFB.html.

[13]吴伯凡(2018).认知方法论[Z].[2018-04-09].得到APP.

[14]辛琳(2001).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3):36-40.

[15]新浪新闻中心(2017a).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2018-04-29].http://news.sina.com.cn/o/2017-10-18/doc-ifymyyxw3516456.shtml

[16]新浪新闻中心(2017b).马云:过去20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未来30年“从有到无”[EB/OL].[2018-04-02].http://news.sina.com.cn/o/2017-12-03/doc-ifyphtze3891082.shtml.

[17]杨海坤,章志远(2004).关于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对话[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4):55-60.

[18]余亮,陈时见,赵彤(2017).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的内涵、特征和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4):66-71.

[19]张立新,秦丹(2018).分布式认知视角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有效学习的保障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55-60.

[20]赵国庆,张丹慧,陈钱钱(2018).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解读: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法——访学习科学国际著名专家马西娅·C·林教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3-14,30.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B/OL].[2018-03-25].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22]钟启泉(1999).关于“学习”概念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16-19.

[23]周海涛,朱玉成(2016).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关系[J].教育研究,(12):30-34.

[24]Ahuja, G.(2000).Duality of Collaboration: Induc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 firm Linkag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3) :317-343.

[25]Burt, R. S.(1992).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45-53 .

[26]Burt, R. S.(1997).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2) :339-365.

[27]Linn, M. C., & Eylon, B. S. (2011) .Scienc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aking Advantage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Knowledge Integration[M]. Florence, K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收稿日期 2018-04-02 責任编辑 田党瑞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空间结构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浅析马蒂斯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基于空间结构视角: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网络化发展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