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逻辑探析

2018-05-14 13:15沈贺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新时代

沈贺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新时代新目标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由改革开放40年的科学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及问题挑战等因素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坚定改革的初衷和目的,坚守中国共产党初心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础。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贯穿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所有实践活动中,只有在思想理念变革中、体制机制改革中、评价标准革新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才能使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满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新时代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5.00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5-0013-09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1]当前,将改革进行到底、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不能变”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40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应有之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当前,社会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对此必须从理论上加以厘清,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三个“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切实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主要依据

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和正确价值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经验的总结,是回应和解决新时代新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新时代新目标的根本动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改革不断成功。

(一)改革的初衷与经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依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完善,成就有目共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人民生活经历了从以温饱为目标到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巨大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逐渐深入人心,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3]3,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都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國方案”在国内外关注度、认可度日益攀升。可见,改革是成功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4]9,只有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改革的初衷和科学经验看,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在于坚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思路,是因为中国人民当时最迫切的要求就是改变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走出温饱不足的困境。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提出要牢固树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针对改革开放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综合协调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强调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我国改革创新的主体。所以,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不同改革要点,但始终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的获得感才不断提升,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更加需要总结经验、不忘初衷。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要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5]30。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5]2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19。其源泉、动力在于满足人民的需求,主要任务在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以及实现国富民强。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来看,一方面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3这是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视角的理解,价值目的指向“人民共富裕”。江泽民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7]。胡锦涛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3]19。这是从上层建筑角度指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总之,无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还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认识和解读,改革都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实现公平正义,从根本上破除阻扰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种种藩篱与羁绊。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与以人民为中心两者的内在逻辑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决定其价值取向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

(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依据

全面深化改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被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并提出新任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要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诸如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矛盾与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以及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破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完成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毋庸置疑是必由之路。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形势总体向好,成绩斐然。但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面临诸多突出问题与挑战。其一,改革共识不够足的问题。如有的人认为改革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GDP论英雄,有的人认为改革是为某些个人或群体服务、改革就是为巩固权力,有的人认为改革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各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等等。这些都表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二,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存在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理、“为官不为”做法、改革脱离实际不接地气、会议多文件多落地少、“形式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等思想倾向与改革乱象[10]。其三,改革难度大的问题。在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逐渐凸显背景下,一些既得利益者阻扰改革实施、企图固化现有利益格局,一些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掣肘严重,对改革保持观望态度或消极应对,改革难度大、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错误思想倾向与改革乱象已经背离了改革的初衷,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后果极为严重。究其原因有很多,比如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能力问题,改革的激励措施不到位问题等,但归根结底主要是忽视了科学的价值导向,所以坚持科学价值导向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至关重要。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5]14这个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20—2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和取向,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都意义重大。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1]。可见,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制度和社会,坚持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必然要求,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但是,“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5]20。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12]。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追求,它的魅力在于不仅具有真理性,还占据道义制高点,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而是把全人类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也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对照,也是改革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等都是我们要长期学习和坚守的,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且必须长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八个明确”之一强调要“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19,“十四个方略”中也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20。可見,“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核心价值原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题中之义,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也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反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现代国家多是政党治国模式,世界上任何执政党都有其治国理政的方式,这种治国理政的方式无论是从理念指导还是治理实践都会有很大甚至本质区别。比如,执政的价值立场、价值主体以及价值目标问题,也就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体现了执政党性质的本质区别。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3]189。“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14]60。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决定其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了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从执政理念上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初心使命必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体,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这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其次,从诞生到执政的历史实践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目标,当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时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当封建主义、官僚主义荼毒欺压人民时拯救人民于苦难之中。在具体执政过程中,从制度设计到政策提出,从发展理念到执政实践,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都是根据人民意愿而制定,都是依靠人民智慧而奋斗,都是为了人民需求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一直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正是这种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践行,才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才保证党的先进性从而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正如习近平所说,“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3]4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础

党的十九大指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础上的改革。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看,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本质属性和本质规定,也是其最大优越性的表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是根本制度层面,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导向层面,两者是“一体两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实践看,在建设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都始终不渝地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一直在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一直在增进民生福祉,也一直在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4]238。偏离了人民这一中心,就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的动力以及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15]。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无论是发展或改革,其目的都是反映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利益、捍卫人民尊严、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资本主义社会以资为本、以资本家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一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16]。现在一些人却鼓吹改革应该以“新自由主义或其他什么主义”为指导[17],实际是故意混淆视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全体人民的拥护,必然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基础,也必然会战胜一切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对策思考

邓小平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全面深化改革更是一场触动利益、触动灵魂的革命,需要坚定政治立场、站稳价值立场,必须在思想理念变革中、体制机制改革中、评价标准革新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思想理念变革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是第一要务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8]824。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遵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办事,在思想理念变革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坚定人民立场,因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9],树立公仆意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

在思想理念变革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必须首先明确“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必须确保心中有人民,做到执政为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共同执政理念。毛泽东曾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0]。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要做“使人民满意的事情”[6]313,其中一件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372。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之时也明确了自己的执政理念,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4]101。当前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不是为了全体人民的权益和幸福,比如“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18]720。

在思想理念变革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还必须明白“依靠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体,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21]。“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13]68,所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还要树立“依靠人民”的意识。

在思想理念变革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还必须弄懂“成果谁享有”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富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比如,消除贫困,实现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依法治国,开拓人人享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新境界;绿水青山,提升人民健康生活的质量;共圆梦想,满足人民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幸福而美好的生活。以人民为中心要深化“人民共享”的理念,树立公仆意识和人民情怀,时刻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标准和行为依据。

有关调查显示,在“改革促进派”中“尊重人民群众的改革意愿,愿意放权于民,让利于民(53. 76%)”[22],这一比例无疑不容乐观。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尤其是各级党员干部必须首先进行思想理念的变革,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学习中充分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在理论学习中充分认识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理论学习中厘清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人民享有的重大理论和原则问题,在理论学习中增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自觉性以及执政力。同时,还要保持头脑清醒,自觉与“改革为了一己私利、改革为少数人服务甚至为资本家服务”等错误思想作斗争,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防止改革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防止改革损害人民利益。

(二)体制机制改革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保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3]213—214。要真正做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3]70。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这一最大改革红利,“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3]102。

首先,经济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首先保障人民的经济权利,才能保障人民的政治、教育等其他权利,而且经济与利益也是人们最关心关注的问题。“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4]。全面深化改革中首先要在经济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这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为此,要做到“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25],要由“唯GDP论”转为更多关注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经济发展与人民的发展相统一”的原则[26],要认识到在我国“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13]374。其一,要贯彻落实“国富民也富”原则。当前我国要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要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改革,在实现国富国强的同时,保证民富与民强,因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27]。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题中之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富民穷”截然不同——因為“资本主义国家是出于贪婪和自私”的目的[28],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富强富裕,而不是人民群众的富强富裕。其二,要贯彻落实“共富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29]。这就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壮大国有经济。其三,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在中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30],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这是实现共富共享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离京考察地点大都选在较为偏远的贫困地区或西部地区,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基层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

其次,政治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3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其根本特性也是人民性,国家权力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31]。所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政治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了人民、保证人民民主的根本立场不能变,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机制改革。在我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一方面,“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党和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另一方面,法治与人民当家作主也是统一的,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只有从宪法层面规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地位,在立法以及执法的过程中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才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民主,一旦脱离了法治,人民当家作主就很容易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在当前党的建设、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因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18]101。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以人民为中心,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4]13。而在法治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再次,社会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民生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3]552。要真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3]103。2018年3月2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转变和优化职责是关键,“要在宏观管理、市场监管、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生态环保、应急管理、退役军人服务、移民管理服务、综合执法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重点攻坚、抓好落实”[32],这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典型例证。

(三)评价标准革新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是关键环节

评价标准是指挥棒和风向标。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33]。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在选人用人、改革方案设计、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上,均以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硬指标和最高标准。

首先,选人用人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4]。所以,选人用人上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35]。可见,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为人民服务是“好干部”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风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当下,选人用人更要提高标准,选择那些不忘初心理想信念坚定的人,选择那些具有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坚守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的人,选择那些深入贯彻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人,选择那些真正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当好人民好公仆的人。

其次,改革方案和政策制定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改革方案设计要科学合理、改革政策的制定要深入群众、改革各个环节的推进执行要让人民满意。一是要在改革政策出台之前问计于民。习近平强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5]41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一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追责,依纪依法处理”[35] 。只有改变过去“政府说了算,群众听和看”的不合理现象,多到基层、人民群众中走动,多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保证改革方案和政策为人民服务。二是改革政策出台之后要问政于民。改革是否真正贴近民生、贴近民意要由人民说了算,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允许政府或领导干部自拉自唱、自我评价,甚至当官做老爷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损害或侵占群众利益。三是改革政策执行要接受人民监督。只有改革政策制定、执行中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接受人民监督,贯彻落实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才能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最后,考核评价标准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统治阶级要么为奴隶主阶级服务,要么为封建特权阶级服务,要么为资产阶级服务,从来没来真正为无产阶级和人民服务过。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向来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立场。作为服务对象的民众是最有资格对政府官方绩效作出评价的主体,但当前的考评却存在严重的“民众参与不足”现象,所以,要严格纠正,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一是执政方针的对错评价上,要制定上级、同级以及人民群众三级监督制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跟踪网络舆情、了解网民意见。二是在改革实践好坏的考评上,要充满“人民情怀”,设立“人民问责”机制,始终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考评标尺。三是在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上,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作为重要指标,确保党员干部心中有人民、真正爱人民,时刻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裁决者,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36],作为检验工作和考核评价的最高标准。

总之,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满意和高兴,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激发改革内生动力,释放制度红利,稳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2] 习近平确立改革三个“不能变”原则[EB/OL]. (2017-11-24)[2018-07-20].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1-24/8384447.shtml.

[3]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8]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2.

[9]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EB/OL]. (2017-12-31)[2018-07-20]. https://zj.zjol.com.cn/news/839917.html.

[10] 张林山.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全面深化改革[N].中国青年报,2018-03-26(00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12]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8.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本书编写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17]程言君,程昊.全面深化改革能以“西方的理论为指导”套搬西方模式吗?[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2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2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78.

[22]何丽君.“改革促进派”干部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及培育对策[J].社会科学,2016(2).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025.

[26]韩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J].战略与改革,2017(1).

[2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2 .

[28]余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比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2).

[29]蔡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N].人民日报,2016-08-03(07).

[30]李维.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5.

[31]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5-04)[2018-07-20].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80504/4447336.shtml.

[3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 紧密结合深化机构 改革推动改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29(01).

[33]董振華.坚持群众路线方法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7.

[3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3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6-10-28(01).

[36]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1.

责任编辑:郑    好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新时代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