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磊
摘 要 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逐渐成为国家农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建设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的同时,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这对于我国旱作农业来说是一项历史性的创新,不仅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而且不断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技术;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5.009
为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建设适合我国发展的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应不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改进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但是,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还不够成熟,现代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还未建立科学完整的体系,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固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薄弱的农业现代化基础严重阻碍了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国家不断加大扶持与建设力度。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传统耕作模式的弊端依然显著
1.1.1 化肥利用率低
当前,耕作土地的方式依然是采取旋耕机的耕作形式为主,通过旋耕机的耕作将化肥搅拌在土壤中,但真正被作物所吸收的化肥还不到播撒化肥的30%。通过旋耕机的搅拌,一部分播撒的化肥留在土壤的上层,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而不断挥发。在中层的化肥由于离作物的根部较远,并不能被作物所充分吸收,只有位于根部的化肥能真正被作物吸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养料。在这种耕作模式下,对于土壤的结构破坏也是巨大的,并且易造成土壤的沙化现象。
1.1.2 种子发芽周期较长,影响根系生长
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下,作物秸秆直接被粉碎并且被旋耕机搅拌在土壤中,但旋耕机并不能将作物的秸秆完全粉碎且秸秆的分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会造成种子不能与土壤充分接触,无法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如果时间较长,种子直接腐烂掉,影响作物的产量。并且旋耕机的耕作形式将土壤完全松开,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减少,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根系生长不充分则不能完全扎根土壤深处,造成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弱,恶劣天气的情况下造成大面积的减产。在干旱天气情况下,由于土层结构松散,土壤中水分蒸发快,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1.2 现代化农业基础薄弱
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难以完全支撑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要求是对土地免耕和少耕[1]。而过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很难满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是由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更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完备的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各项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技术相对落后,这是严重阻碍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与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的制约因素。
2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的有效措施
2.1 提升农业现代化技术水平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的核心措施是提高相关的技术水平,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不断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不断提高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的发展动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的核心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
2.1.1 松土技术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下,运用旋耕机松土,不仅无法达到土壤的深层,而且使得土壤裸露在外,造成土壤水分的大量流失。因而不断改进松土技术,减少土壤大量裸露在在外的情况,保证深度松土、表面不乱,保证土壤内的水分不流失,有助于作物的生长于产量的增加。
2.1.2 免耕与少耕的机械技术
免耕与少耕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要求。但就我国的总体农业发展水平而言,专业免耕播种技术仍然落后与农业发达国家,不断改进专业化农业免耕机械设备是促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的必由之路[2]。不断提升免耕与少耕技术机械化水平,除了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机械设备外,还应逐步加强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生产适合我国农业发展要求的机械技术。
2.1.3 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与杂草是威胁农作生长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中,仅仅是通过多次施撒农药来完成病虫害与杂草的清除,这样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使得作物中农药的含量不断增加,对于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对于空气、土壤和水源都会造成较大的污染,故而全面提升综合防治技术显得日趋迫切。全面提升综合防治技术,主要通过将生物技术与机械、化学技术相结合,在农业中实现综合利用[3]。
2.2 不断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教育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在当前的农业发展阶段,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有再先进的技术,作为主体的农民不了解也是无计可施。所以,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是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而需要对农民持续进行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的教育,使得农民了解现代化农业,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中逐渐脱离出来,懂得应用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促进保护耕作技术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并且促进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完善。
3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的重要因素
3.1 抓住三大产业的联动性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与联动性。通过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将大大节约农业的投入成本,提升农业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并且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大大的解放了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有利于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在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区依据其本地的特色可以發展以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业与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仅充分利用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而且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2 抓住地区之间的特殊性
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较大,且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所以在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的过程中应注重从地区的发展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殊情况不断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引入当地的农业发展中,建设生态节约型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4 结语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技术,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与创造力,不仅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可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往对于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是燃烧,造成环境污染的恶果,而且还极易引发火灾。现在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不仅保护了土壤,而且对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总体收入,同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结合,兼顾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此外,还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创造了更高的社会价值。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对于加快建设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唐庆杰.邹平县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经济效益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20):188.
[2] 魏志远,冯焕德,王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与技术,2017,27(12):156-157.
[3] 张丽仁.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辽宁西北部地区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10):67.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