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2018-05-14 16:03谢首冕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

谢首冕

摘 要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集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海丰湿地保护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越条件,具有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基于此,通过分析湿地生态旅游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海丰湿地生态条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探讨策略。

关键词 生态旅游;海丰湿地;条件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5.048

随着环境问题普遍受到重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远离城市的喧闹、回归自然,在山林、旷野、海滨领略大自然的野趣,已成为城市居民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态旅游也因此成为近年来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分支。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非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置于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强调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湿地保护区中开展生态旅游是濕地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之一。

就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海丰湿地保护区”)而言,区内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乡”景色,水鸟大聚会的生态奇观,富有特色的田园风光,对于旅游者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海丰保护区还没有开展生态旅游。现针对湿地生态旅游的特点,结合海丰湿地生态条件,对其开展生态旅游进行探讨。

1 湿地生态旅游的特点

1.1 保护性

以保护为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的基本标准之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湿地为主体的自然环境,这里指的自然环境有时并非一定指纯自然环境。实际上,完全未被侵扰的湿地纯自然环境可能很少存在,多数的湿地自然环境都会留有一定的人工痕迹,从而形成独特的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强调对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

1.2 参与性

参与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亲自参与到湿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中享受和体验湿地自然美与文化美;2)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

1.3 专业性

和一般旅游相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技术层面上,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和环境;2)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者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1.4 教育性

环境教育既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又是生态旅游概念的标准规则之一。生态旅游者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能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提高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将丰富的湿地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与生动的观赏娱乐活动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环保道德责任感。

1.5 负责任性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对生态旅游定义时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一种对湿地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区域湿地资源的保护。

2 海丰湿地生态旅游的条件优势

2.1 生态旅游景观优势

保护区的公平区、大湖区、东关联安围区内湿地、植物、鸟类、水域、基围与周边田野风光,既具有纯自然生态旅游风光观赏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艺术、美学、文化和科研价值。

公平区位于黄江河上游,属大型库塘,主体南北长约5.5 km,东西宽3~4 km,气势宏伟。东、北、西三面由山丘环抱,库塘中有小岛,库水清澈,岸景倒映水中,景色秀美。平时,水面平静如镜,能带来无限遐想,使游人犹如置身仙境之中,更增添保护区的无限生机;在鸟群迁徙和停歇季节,成千上万的鸟儿在天空、水面上飞翔、嬉水、鸣叫,这稀有的景观令人惊叹。

大湖区位于黄江河东闸出海口高螺湾一带,螺河自北向南归入大海,每年候鸟到达时,围海湿地的鸟群分外壮观;南面大海茫茫,天水相接,风骤起,海面浩浩荡荡,白浪滔天,气势磅礴;高螺鹭岛是留鸟的天堂,数以万计的鹭鸟在此栖息、繁殖,可供人们观赏和研究。

东关联安围区位于黄江河西闸出海口长沙湾一带,地势低平,基塘密布,农田成片,穿越23 km长的东关海提可观赏周围的田园风光和近海水乡景色,广阔的养殖塘像一片片巨大的明镜,成群结对的鸟儿在水面上嬉戏、觅食,秀丽的山峦前,广袤的农田一片碧绿,农田中稀疏地坐落着一处处树林围护着的村舍,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白鹭就在他们身旁悠然觅食,忽地一行白鹭飞起,令人想到“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诗句。

2.2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势

保护区地处海滨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暖,无霜期长;降雨量充沛,季节分明,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秋季凉爽干燥,气温下降明显;冬季没有严寒,但有短期霜冻。区内空气清新,尘埃少,噪声小,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是避暑、疗养、休憩的好去处。

保护区的周边外部水陆交通便利,西距广州290 km、

距深圳197 km,东距汕头180 km,水路至香港81海里。保护区的周边已形成旅游网络,海丰现已开发的旅游景点有红宫红场、烈士陵园、彭湃故居、赤山约农会、海丰总农会旧址、方饭亭、文天祥公园、莲花山森林公园、鲘门度假村、小漠渔港度假村以及鲘门国际高尔夫球场等,汕尾有红海湾度假村、凤山妈祖公园、陆丰玄武山等。根据近几年的生态旅游发展势头来看,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高潮期,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前景广阔。

2.3 良好的生态资源保护优势

保护区设立了管理机构,落实了专职管理人员;建立了管理处、管理站,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同时,注重科学研究与对外合作,建立了省级鸟类监管站、自然保护区监管站、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共建野外台站,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合作华南湿地恢复项目,长期开展鸟类资源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珍稀鸟类保护与恢复开展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3 海丰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问题

保护区正处于建设发展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建设和资源保护管理。由于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缺少一种机制和引导,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要求认识不够,也对开展生态旅游缺少经验。

3.2 旅游基础设施问题

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保护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保护区是由单独三个区域组成,站点建设多、资金有限,建设重点放在保护工程上,管理处综合楼今年刚刚动工建设。对开展生态旅游相应的附属设施还处于空白状态。

3.3 规划设计问题

目前,保护区还没有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虽然保护区编制了《总体规划》中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但规划过于简单,没有充分体现出生态旅游的特点,设计方面也不够全面。

3.4 社区利益问题

保护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保护区只取得管理权,使用权属于周边村民。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涉及利益问题会造成保护区与周边群众的矛盾。

3.5 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鸟类和湿地资源,旅游市场繁荣,游客的大量涌入,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通常也会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3.6 管理体制问题

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缺少相关法规,管理上“一个媳妇几个婆”的现象屡见不鲜,旅游管理政出多门,涉及旅游、环保、物价、治安等部门。

3.7 管理人才问题

人才短缺是保护区的普遍现象,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及规划的人才更是奇缺,对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造成先天不足。

4 解决问题的措施

4.1 认识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生态旅游是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前提条件是保护。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增加保护区收入、促进当地社区发展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做好自然保护工作。因此,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时必须正确认识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1)要提高认识,杜绝盲目开发,有必要组织保护区人员考察学习,吸取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及教训,增强对开展生态旅游内涵的深刻理解;2)要科学规划,按规划分步实施,保护区旅游开发必须遵守保护优先和“三控制”的原则,旅游规划所设计的项目要有利于保护目标和功能的实现,旅游线路、活动强度、游客人数等设计都应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坚持条件成熟才开发,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资源环境的破坏;3)要合理组织旅游活动,控制旅游的人数、合理安排游客进入景区,避免旅游超载、环境污染。

4.2 多方筹集保护区建设资金

海丰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要筹集建设资金,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三个分区虽然都建有保护管理站,但缺少开展生态旅游的附属设施。因此,1)要争取政府支持,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制订相应激励措施和办法,吸收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区建设和经营管理,加速保护区旅游产业的发展;2)要多渠道筹集保护区建设资金,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区建设,开辟民间集资渠道,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国际资助,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3)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增建相应的生态旅游附属设施,完善生态旅游条件。

4.3 科学编制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项目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题,与自然景观和传统相协调,景区建设与保护区相匹配,以自然和传统为主的原则。海丰保护区主要旅游資源是鸟类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特色的田园风光等。景点规划应围绕湿地生态旅游特点,集回归自然、科普、考察、观光、休憩、度假于一体。景点包括观鸟、观海、垂钓、自助捕捞、候鸟科普教育等。在生态旅游规划中,保护区内除规划必要的游道、观鸟屋、观景亭设施外,其他旅游服务设施都应安排在保护区管理处、管理站内。保护区内建筑设计应与当地环境相和谐的建筑格调,不上永久性大型建筑和配套工程,必要时可视游客规模发展情况,建设一些必需的、简易的、非固定的服务设施。

4.4 正确对待社区关系

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等活动都与当地政府和周边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当地社区的密切参与,如果离开当地社区发展来孤立地发展生态旅游,其持续发展所获得的支持就十分有限,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其项目就必须同社区的利益需求联系起来。因此,1)要完善社区共管机制,签订共管协议,制定共同发展规划,协调好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取得当地政府和周边群体的支持。2)吸引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建设,旅游规划内容应包含社区旅游,如农家住宿、水乡风情等,景区建设让社区群众有偿投劳,社区群众直接参与旅游活动,如提供向导、食宿等服务活动。

4.5 有效控制生态旅游环境质量

实施生态旅游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是生态环境预防管理的有效方法。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确认风险、减少不利影响,确定环境容量,并能针对出现生态问题提出治理措施。1)依法控制环境质量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依法控制环境质量。2)开展生态旅游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先做环境影响评价,达到环保要求后,才组织实施。3)控制环境容量,要根据旅游区景观资源特点,同时参考游览线路、服务设施、管理水平、客源构成等外部制约因素,准确合理测算旅游环境容量。4)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带头做好环境质量的示范,并对游人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4.6 完善保护区旅游管理法规

生态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绿色产业,完善管理法规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依据,为旅游业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竞争环境的有力保障。1)要明确指导方针,制订相关的法规予以规范和管理,对保护区旅游景区的设置、建设、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要规范管理,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应统一主管保护区旅游资源,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方面携手合作,以保障旅游发展与环境和谐。3)要给予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惠政策,要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予以支持,在税费方面给予减免,在贷款方面给予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等。

4.7 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凝聚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组织保护区人员考察学习,吸取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先进经验。2)制订激励办法,鼓励优秀人才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这是自然保护区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产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3)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管理者是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尤其重要的对其实施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其生态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为生态旅游者传递有关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信息。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探讨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刍议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及措施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基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相关理论研究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以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生态旅游
京津冀将共建两大生态旅游协作区
生态旅游规划与四川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标准化的法律环境分析与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