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2018-05-14 08:55乔延龙
财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入园幼儿教师儿童

乔延龙

伴随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普遍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也逐年增长,学前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仅2011-2016年,中央财政投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就超过100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也超过3000亿元,2015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同22.4万所,在同幼儿4265万人,伞国学前三年毛人园率达到75%。但是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薄弱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照2013年的数据,学前教育所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仅占3.52%。加上二孩政策的放开,学前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预计2021年幼儿园缺口将达9.55万所,师资和保育员缺口将高达300万。严峻的形势下,国家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优化路径,于2016年2月,确定36个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基础理论分析

学前教育是幼儿家庭教育的第一次延伸,是教育体系中的首要环节。依照卢梭的判定,学前教育是这样的一个场所,即:通过游戏和实践教学,循序渐进地训练孩童的语言、艺术技能,养成有节制地自由的生活习惯,最终将儿童教育成为一个自然人。

现代财政理论是以公共品为核心的,财政最根本的职能就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公共需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一个接受了良好学前教育的学生,更有可能对家庭、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正是政府缺位导致学前教育这一公共品的供应不足。

我国学前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入园成本过高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还属于自费教育,部分家长们的非理性选择一即为了获得起跑线公平,竞相选择成本高昂的幼儿园,这实际上挤占了家庭困难孩童的入园机会,导致“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入园率的提升。入园成本过高的成因主要集中于一下两点:一是,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过少。2015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23,683所,其中民办同146,376所,占比65.44%。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相较于公办园,民办园的收费名目繁多,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二是,教学条件参差不齐。一方面出于政绩工程的考虑,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经常往示范性或者中心幼儿园倾斜,即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2)教育的质量不高

学前教育的质量是指学前教育活动对儿童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国外的学前教育改革一直走在探索的前列,当前趋势为采取多元文化培养方式,对幼儿进行通识教育,推动学前课程朝着生活化、游戏化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集中表现为:一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标准。没有很好地区分儿童的年龄段特征,缺乏合理的阶段性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教学安排,幼师的主观性过强,存在委托一代理问题,不能对教学形成有效监督和考评;缺乏充足的开放性游戏环境,园内游戏设施特别是玩具数量过少,安全性也有待提高。二是,没有把握好学前教育的方向。学前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由于各利益相关方急功近利的心理预期,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各类特长班、学习班等课程的增设,增加了学习负担,损害儿童自由的天性,偏离了学前教育的本质。

(3)忽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执行主体,是学前教育理论的实践者,然而现存教育体系局限于基本的教学活动,忽视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引导,导致部分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安于现状,或产生离职倾向。一是,缺乏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选择学前教育的人数少,男生人数则更少,大学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动力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学前教育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难以扩大。二是,专业化成长的渠道不畅通。同区不能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专业化成长环境,幼儿教师的工作负担大,不仅承担基本的教学,还需分担园区的保育工作,大多数教师即使有提升职业素养的意愿,也没有精力将其转化为实际践行的自觉行为。

我国学前教育体系的优化路径

(1)明确政府责任。

一是,保证财政投入的充足性,大力兴建公共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只有政府主导才能够提供充足的园区数量以满足儿童的入学需求。各地方政府需要提高学前教育经费的占比,多渠道保证资金投入。中央政府要设立专项财政补贴,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选择合理的办园标准、师资标准,尽早推行普惠性办园。二是,整合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合作办学、帮扶办学的方式,鼓励幼儿教师服务农村幼儿园,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办学。

(2)提升教育水平。

一是,设置专项资金和監管机构。鼓励幼儿同开展本教研,引导教师反思教学,通过探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对统一的教学标准,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予以考评;对玩具等游戏设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加强采购管理,强化质量优先准则;加强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同区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做好与基础教育平台的衔接、共建工作,探索网络教学空间,延伸儿童的园内教学。二是,转变教育观念,教育部门要加强理论指导,规范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宣扬科学的教育观念;设立阶段教学目标,一般,学前教育儿童的年龄都集中在3-6岁,5岁之前的儿童心智尚处于发育阶段,主要以游戏活动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为主,知识教育处于补充引导的地位;针对5-6岁的即将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实施小学预备教育则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3)完善专业化成长的激励机制。

1.形成一定数量的人才储备。例如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免费师范生的福利待遇,增加试行政策的学校数量,这样可以吸引优秀学生选择从事教育行业,可以有效提高学前教育的人才层次;规范幼儿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清晰职业规划;建立幼儿教师人才领军计划,打通进修渠道。

2.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参照英国的“入职—发展档案”制度,可以放宽对学前教育的从业准入,吸引能够胜任教学任务但不具备从业资格条件的人员预先参与教学。安排相应的人职指导老师,帮助其尽早适应初期教学。

猜你喜欢
入园幼儿教师儿童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九月来到,哭闹开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