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章申
以寿山石为材料的雕刻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迄今最早的寿山石制品是福州浮仓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寿山石石镞、石凿。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中便有宋时农民开采寿山石的记述。寿山石艺术真正形成一套独特完整的审美体系始于明晚期。至清末,基本分化为善于印钮、浅浮雕和薄意的“西门派”,精于圆雕的“东门派”。寿山石艺术从一开始,就不单是技艺范畴,而是一个文化的综合载体,带有很明显的文人审美趣味。寿山石材质多变且色彩丰富,人通过“相石”与石进行交流,在尊重石料特性的基础上将人的审美意识融入其中,也使得寿山石艺术成为中华文化中敬天地、尊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寿山石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大师,如第一代的黄恒颂,第二代的郭功森、林亨云和冯久和等。陈礼忠作为冯久和先生的学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寿山石艺术第三代的代表性传人,他文气中涵坚毅和朝气,他的作品和性格一样,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文人气质,另一方面又契合当代中国大国崛起的时代精神。小山子清静文雅,以写意手法入刀法,追求山水画可居可游、隐幽出世的意境,可见其传统功力深厚。荷花系列和翎毛系列,均是在传统圆雕技法的基础上与当代雕塑语言相融合,形成了鲜明的陈式风格。他的一些大型山子创作,如《天地儿女》和《三峡》,则是从题材选择到艺术表现,都体现出了更为大气,空间感更强的创作思想和胸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重视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是“中国梦”的发源地,是国家的文化客厅,也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是我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我馆推出一系列展陈和收藏举措,来落实习總书记的号召。2012年,国家博物馆曾举办“志归完璞——陈礼忠寿山石雕艺术展”,随后不久,他就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使得他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近几年,陈礼忠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当今,寿山石上等材料越来越稀少,采用普通寿山石石材,甚至引进外石,是一条新的路径,但需要有对寿山石文化有深刻的研究和充分的自信,才能走好这条路。当下工艺技术极大发展,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才是决定作品价值的关键,这要求工艺美术从业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陈礼忠是这样践行的,也是这样教导学生的。他很早就意识到传统传习方式和学院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有意识注意二者的互补互助,他对他的学生也是这样要求的。此次,陈礼忠带领九位学生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寿山石艺——陈礼忠寿山石艺术传承展”,不仅是他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这几年艺术探索和实践的展示,也是他带徒传艺成果的汇报。
陈礼忠决定,将这次展览中的30多件精品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收藏,他的九位弟子也要向我馆捐赠作品,他们这种为国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值得褒奖。希望他们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祝贺展览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