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宋画家惠崇,为九诗僧之一,与当时的道士、僧人及众多官员交往。其绘画作品,诗书画禅相融,深蕴禅意。其禅意源于其渐修顿悟的禅修。在清旷幽远的画境中,给观者以禅悟的提示,或让人心安宁清静,与自然相拥。其小景禅意画,虽被《宣和画谱》所拒,但喜爱之人亦不少。
关键词:惠崇;禅意;禅悟;小景
北宋时僧人惠崇,其名因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之诗句而广为人知。此诗名为《题惠崇春江晚景》,是为惠崇所作的题画诗。惠崇是画家,亦是诗人,还是禅僧。其画中有诗意亦有禅味。
惠崇的生卒年无明确记载,据元人方回考证,卒于真宗天禧元年(1017),宋史专家李裕民先生考证其卒于1020年前后,大概活了70岁左右。[1]17关于其籍贯,史书有三种说法,即建阳、寿春和长沙,李裕民先生倾向于寿春说,[1]17佘城则倾向长沙说。[2]205综合而言,惠崇是安徽寿春人。[1]主要活动于宋太祖、太宗及真宗时期,70岁左右去世。
惠崇流传于今的画作较为可信的有辽宁省博物馆的《沙汀烟树图》、上海博物馆的《柳岸河汀图》、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春晓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浦双鸳图》。而归于他名下,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野盘雕图》、《秋渚文禽图》、《春湖放鸭图》、《寒林鸳鸟图》等,均不大可信。
惠崇的画作有三种,一种是鹅、雁、鹭鸶、鸳鸯等鸟禽,如《秋浦双鸳图》;一种是山水画,如《溪山春晓图》;还有是人物画,如《庄列高风》,这类作品,今已不存。惠崇的创作化繁为简,无论是取景还是画幅与笔墨,清旷幽远,平远构图,水渚一隅,称为小景。郭若虚便指出惠崇“尤工小景”。其“善为寒汀远渚,萧丽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3]102-103
惠崇的画简淡清幽,富有禅意。“禅”本是来自印度的“瑜伽”,“瑜伽”为调节心的方法。佛教兴起后,也作为佛教修行的方法之一,名之曰“禅”。其实是佛教戒、定、慧之“定”,故亦可谓“禅定”。佛教中国化突出体现便是完全中国式的禅宗出现,并成为佛教诸多宗派中,在中国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一派。直到今天,我们说佛教,基本是指佛教之禅宗,大多寺庙也为禅寺。
唐时禅宗形成,由于其简易,及其思想与道家清净无为相通,加之与士大夫的林下情怀(可隐于市,亦可隐于野。隐于市尤向往高山流水之清旷怡心)相应等因素相结合,深得推崇。由此影响至文艺诸多领域。董其昌便以禅宗之南北宗说分绘画为南北宗。而禅理禅意与禅味也影响到艺术之绘画一域。尤其是禅僧之画,由于僧人的禅修与诗意而把禅意渗透至其画作之中。惠崇便是禅僧画家画作有禅意的代表之一。当然并非僧人之画便有禅意,或是蕴含禅意之画便是出自僧人之手。
唐五代始便有禅逸墨戏之画,有罗汉画与禅意画两种。均是对传统谨严绘事的反动。不守成规,墨戏自悦自娱,这些画家包括禅僧与未必是僧人的逃禅者,以贯休、石恪、法常、玉涧、牧溪等人为代表。对比这些画家的作品,如贯休的《罗汉图》、旧题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法常的《观音猿鹤图》等,惠崇的创作,尚在规矩之内,没有太过简率与狂怪。
惠崇画中有禅意,即有一种宁静清远境界,“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4]132《秋蒲双鸳图》中水边一隅,微风轻拂,芦苇轻曳,残荷依然,鸳鸯静伫。淡彩水墨,构图简单,境界幽远安宁。惠崇其它花鸟画作品,我们只能在文献中见到了。所见材料均表明其花鸟画大都有禅意现焉。宋人王庭珪题其《秋江凫雁》“定自维摩三昧里,半幅生绢开万里”,元朝人龚璛题惠崇水景道“鸦鸦雁雁集禅观”,宋人朱松看了张上达家所藏惠崇《芦雁图》便道“谁卷秋空开四壁,丹青三昧道人崇”,王安石则说惠崇的画“道人三昧力”。惠崇对物象的观察仔细,这与宋时对写实的大倡有关,亦是绘画可以“从心所欲”的基础。宋人刘仙伦题惠崇《鹭鸶》言惠崇“写生尤得趣”,宋人杨载题其《古木寒鸦》说惠崇“ 写物固精微”。
惠崇的山水画所存的《溪山春晓图》与《沙汀烟树》,均有沈括所言“小景惠崇烟漠漠”之意,后者尤甚。《溪山春晓图》平远构图,山峦重叠、桃红柳绿、舟浮于水、禽鸟相戏,一派江南春景,烟雾迷蒙,空渺隐幽。虽然刘仙伦说“惠也小景秋独步”,但其春景亦佳。融禅意于画幅,是惠崇本有修禅有悟之果。杨载题其《古木寒鸦》说“老僧修止观”,宋人王庭珪题惠崇画《秋江凫雁》指出“老崇学画如学禅”。
惠崇的山水画让黄庭坚“欲买扁舟归去”,而宋僧居简观赏惠崇《柳塘春水》而感叹“欸乃一声,悠然到耳,而忘其为画也”。这是惠崇画技的高超,如叶梦得言“惠崇残笔老尤奇,袖里溪山每自随”,元人刘仁本言“惠崇毫素出天机”。更是惠崇禅修在画作中的体现。其画中之禅意,让观者觉悟到心中的“真我”,而能隨心所欲、逍遥自在的享受自然,也许是一刹那,也许是永远。
《沙汀烟树图》、《柳岸河汀图》、《溪山春晓图》、《秋浦双鸳图》,均体现了惠崇画作在文献记载中的特点,应该属于其中年后的作品。在烟树、河汀、溪山与水渚,虽有春华消息,或是嬉戏水禽,但整个画幅却笼罩在一片静谧幽远清旷之中。有不可言说却能感知的禅意。达摩大师传禅法,被归纳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禅悟,即认识“真我”,只能靠自己的体验。当其“悟”时,便知“悟”的确不能用言语表达。不过别人是可以给出一些提示或暗示的,但一定不能说破。惠崇的画便是提示,不过画中物象所体现的境界需观者自行体味,去感受恒古如一的“真我”与“道”。
惠崇拥有可以融禅于画的方便,是其渐进修禅所得。他曾言:“我画中年后有悟入处,岂非慧力中所得圆熟故耶!”王庭珪也说惠崇“中年悟入理或然”,故能如宋人许纶所言“老去机心熟”。虽然中国禅主顿悟,但真正的顿悟顿修在理论与实际上均不可能,可行与可能的是顿悟渐修、渐悟渐修。惠崇的画作,到中年后方“一洗俗笔尘”,深蕴禅意,亦是渐修基础上的顿悟而来。惠崇的开悟之路还包括“行脚”,他曾到河北、陕西、河南、江苏、江西等地。这也是开阔眼界与胸襟之旅。胸中有丘壑,下笔便一丘一壑俱为画家禅了。
元人胡祇说“惠崇烟霞人,萧散江湖身;心与云水一,禽鸟亦相亲。物我共闲适,万物同阳春”。惠崇视众生平等,与万物为一。能孤寂亦能热闹。惠崇“独此寄闲房”,(九诗僧之一剑南人希昼《书惠崇师房》),但其“耳聩性还聪”、“赢得长如在定中”(宋人魏野《赠惠崇上人》),可以“禅扉掩昼夜,短纸开秋晚”。(宋人曾几《题黄嗣深家所蓄惠崇<秋晚>画》)。惠崇还与当时的道士、僧人及众多官员交往,[5]246-249最著名的交往者当属寇准。[6]37或许有人对其交往官员有看法,其实就已经开悟的人而言,大可以“自由无碍地出入这个世界”无往而不在自由之中。[7]70
惠崇是九诗僧之一,在九人中最为知名,方回言其“诗名在四方”。其最著之句为“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6]36,不过其诗名往往为画名所掩。陶宗义《书史会要》说惠崇“善王书”,其书法亦佳。有诗才,有禅悟,有画技,其画作诗书画禅相融。可给观者在禅境感悟上作方便观,至少可使观者感受到短暂的安宁与对自然的向往爱恋。
惠崇的绘画构图取景简,用笔用墨亦简,喜画小景,这与北宋前期主流用笔繁复及全景构图有别。宋徽宗时所编《宣和画谱》认为“其气格凡陋、有不足为今日道者,因以黜之”,[8]1-2其中便包括惠崇。但王安石对惠崇评价甚高,说出“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这样的赞誉。惠崇逝后百来年的袁燮便说自己所见惠崇画多赝者。有人作假,足证时人对惠崇画作的肯定。1960年台湾“故宫古画”系列邮票第一组发行,在众多古画中,惠崇的《秋蒲双鸳图》当选。千年以来,惠崇小景禅意画仍为今人称道。不过其中之禅意,正如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池》“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需观者自悟这“扑通一声响”。
注释:
[1]李裕民先生考证所引材料更具说服力,故以此说为是。僧文莹《玉壶清话》作于元丰元年(1078),其卷5載熙宁十年(1077)张师正诗称“淮甸诗豪宋惠崇”。元丰元年(1078)秋,司马光游万安山玉泉寺,见到了解“九诗僧”的进士闵交如,闵说九诗僧的第七位便是“淮南惠崇”。
参考文献:
[1]李裕民.北宋名僧惠崇的诗与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2)
[2](台湾)佘城.宋代绘画发展史[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7
[3](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宋)吴处厚.青箱杂[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6](宋)文莹.湘山野录[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7](台湾)吴经熊.禅的黄金时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8](宋)佚名.宣和画谱[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曾莉(1974--)女,四川简阳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