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 刘偲 成绍武
摘 要:针对当前普通中医药类院校的科研教学现状,通过进行教学制度改革,大力引进专业高水平人才、建立创新综合性科研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促进相关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科研能力
科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科研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科研过程中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所以科研过程是一个可供学生不断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良好过程,然而理论知识的教学质量提高也不能疏忽,这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既能与理论完美对接结合但又相对独立的科研氛围[1],提高各专业的科研拓展空间,以此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
一、中医药院校学生科研综合能力不高的原因
1.缺少高水平的教师引导
拔尖人才的缺失是普通的医药类大学存在的共同问题,随着各种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优秀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很多高等医科学府筹备重金聘请科研顶尖人才任教,不仅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接触到科研前端的知识讯息,耳濡目染提高科研素质水平,还会为科研课题带来不菲的科研经费,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科研机会,深化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程度。同时组建一支高水平的队伍通常能很快的带动几个科研课题甚至一个专业的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
2.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思维
很多的医药类学校还是停留在“分数致胜阶段”,虽然也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但是也未采取十分有效的措施。因此许多同学的心态是只要期末考试过了就好,只要能够顺利毕业就好,对于在科研技术创新实践方面不存在什么想法,这就更使得他们欠缺科研综合能力,简单的仪器试剂使用方法也不熟悉不了解,不善于查找科研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许多中英文专有名词不清楚,在没有足够的知识理论准备和科研操作经验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很困难,更不用说自己设计并完成创新性科研。同时虽然也有部分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跟着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试验,初步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掌握一定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但是仅仅处在跟着老师做课题的阶段下,学生并不能独立发挥自己的想法,从而限制了创新性的想法,思靠能力不足。
二、通过改革教学制度,建立综合性科研体系来提高科研综合能力
1.采取科研学分制端正学生态度
学生之所以花重点在理论知识的背诵学习,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在总成绩计算占比高,申请奖学金、三好生等有很大帮助,本着“反正科研也不算几分”的心态去进行科研课,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积极。当科研课程变得跟理论知识一样重要的时候,这种心态自然会消失,但仅仅只是把科研占比提高还不够,具体还要建议一套细致合理的科研考核学分制度,将科研过程中要求的的操作、创新、思考能力以及综合科研中的论文的文限查找、论文书写能力等正确进行评分,最后换算成科研学分,学生四年科研学分应积满规定分数才能毕业。
2.建立有层次、重创新、综合性高的科研体系[2]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要按一定的步骤进行,从大一到大四分别实行基础必修科研、选修设计科研、综合创新科研、科研毕业科研,满足“普及认知、巩固基础、加强实践、发展创新[3]”的科研要求,稳步高效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
大一时由于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两方面还准备不足,学校可统一组织安排各专业相关基础科研,让学生把握理解原理性、普遍性、验证性的科研知识,熟练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进入科研的准备状态。大二时学生科研能力具备一定基础,而各自也发觉到自己的兴趣点和长项,学校可让同学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研课程,并给与参与设计科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大三时老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团体进行创新性综合科研,老师确定综合科研主题情况下,学生自主选择科研伙伴和科研课题,不断在失败和汗水中积累经验,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合作,能够极大地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大四时每位同学都基本拥有独立科研的能力,学生根据导师制自主选择设计自己的毕业课题,导师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给予意见和指导,学生科研过程的效率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文献资料的查找迅速有效,重点突出明确,且文献撰写能力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得到提升,为未来的研究生备下良好基础[3]。
综上通过科研的教学改革和一系列创新型科研的开展,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会得到提高,更在这过程中跟着优秀的教学团队学会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培养自己人文的优秀素养,為未来增殖加分;同时学校也能挖掘更多创新型人才,推动各专业综合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推行实践这几项改革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革新,医药类学校的科研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得到综合性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庆敏、秦钢年、李勉媛.科研融入科研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J].科研室研究与探索,2009,28(03):15-18
[2]官礼和、鲁皓、蒋伟、韩逢庆.科研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科研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7):265-267+294
[3]王晓东、朱华、张亮.加强科研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科研教学改革[J].科研室研究与探索,2015,34(01):150-153
作者简介:
刘博,男,汉族,湖南长沙人,讲师,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研究方向:保健食品。
通讯作者:
成绍武(1976--)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特聘教授,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方向:西医结合治疗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