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逊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出了战略部署。
1.经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第一,创新发展是驱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素。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教育,因此,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创新理念是首要任务。其次,创新型人才需要通过创新主体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国家要引导和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型企业是科技转化速度最快的主体,因此,应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最后,创新源自于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新发展的母体。因此,要培养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挖掘人民群众的创新能力,形成“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除城乡二元格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突破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虽各有侧重,但更重要的在于二者的协同布局和精细实施。其次,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深化乡村发展体系改革,又要注重乡村发展政策的平稳,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再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在于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引导企业投资,有效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现状。最后,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推进区域联动发展。
第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性,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完善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内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要求,因此要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有机结合。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和国际交往的普遍扩大,加剧了社会主要矛盾,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有利文化因素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物质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的物质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建设。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
2.政治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需要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严明的政治纪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严明的政治纪律是取得成功的现实基础,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是满足人民群众民主需要的机制保障。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民主需要的根本制度,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其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既保证了人民的参与权,又体现了人民的监督权。最后,爱国统一战线是爱国人士的最大公约数,是民主制度实践主体的有效补充。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是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的机制保障。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它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是国家层面的工作,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的具体措施,最后一个是个人层面的行为,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因此,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主政治制度,既包含了现代民主制度的优点,又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和社会二元分裂的矛盾,也克服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虚伪性,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需要,是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政治制度,能够有效保障人民对民主、法治的需要,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
3.文化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保障。第一,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普照之光”。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为指向,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气象和精神价值。
第二,文化建设要彰显当代中国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代中国精神。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工程。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具有“普世价值”形态的强势国际话语从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侵占,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不相称。因此,建设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和价值追求的必经之路。
第三,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载体,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文化产品的创作应当以凝心聚力,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为指向。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消费的最终结果应当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空洞而乏味的说教无法实现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必须以各类文艺作品为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主体,开创文化事业新局面,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文化需要。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熔铸党的革命、建设、改革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精神和文化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保障。
4.社会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民生保障。第一,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无论是社会内部的动乱,还是来自外部势力的威胁,都会影响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都会因为缺乏安全保障而受影响甚至中断,其他需要将无法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
第二,努力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社会建设和治理都应依赖人民群众,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目标。
第三,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优先发展教育。首先,就业质量与人民收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直接保障,是社会安全稳定的“压舱石”。其次,国家的发展要依靠创新型人才,社会的进步依赖实踐主体能力的提升,家庭的发展依赖于能够培养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以上三者都离不开良好的国民教育。因此,教育事业事关国家、社会、家庭的未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首先,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关键,养老保险是对社会发展历史账单的“回馈”,能够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产生引领,能够对社会未来力量产生感染力。其次,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是社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共同需要。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构筑防线。
人民群众公平享有社会生活的多方面服务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同时也是对社会正义的彰显。因此,维持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公平、正义、安全需要的重要举措。
5.生态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保障。第一,加快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绿色革命”,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首先,加快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绿色革命”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前两者属于实践领域,后两者属于意识领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具有先导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现实性,且二者互为条件。因此,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保护的“绿色革命”。其次,对于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加大整治力度,建立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的多重保护网,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以及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第二,建设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环境监管的系统性工程,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全民参与、多层次主体协同作战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人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自身。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破除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发展理念,从思想上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在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充分、有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其次,生态系统的保护离不开完善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的逐利性必然驱使一部分市场主体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顾保护环境的长远利益。若监管机制不完善,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构建全面参与、多层次主体协同作战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天罗地网”。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安全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天津外国语大学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