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研究

2018-05-14 17:20马连鹏李可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发展历程

马连鹏 李可

摘 要: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上,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在建国初期形成的二元“体工队模式”。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三级网状培养模式。以及20世纪80年代,在“举国体制”的制度的催化下,形成了的一套极具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和运行体系。到了90年代,伴随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体育体制也被带动产生了一系列的根本性变革,如何建立并逐步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体育体制,就成为当代中国体育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4(c)-0251-03

Abtract:In our country's history,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ports has basically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Forme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the local professional team consisting mainly of "labor force model". The Training Mod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s in "Three - level Training Network" formed in the 1960s. And in the 1980s, due to the "nationwide system", a set of high-level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oper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formed. By the 1990s, with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the traditional sports system was also driven by a series of fundamental changes. How to establish and gradually perfect the Chinese sports system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has become the core task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rts.

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Reserve talent;Training mode;Development path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发展与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是密切相关的。在我国,体育已经纳入了国家计划,“举国体制”运行已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先后经历了由“业余竞技体制”向“专业竞技体制”,再向“多种竞技体制并存”的“三级跳”的转变历程。

《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认识基础》一文中从6个方面进行考察,分别是发展观、发展目标、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和后勤保障体制。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演变阶段分成了四个阶段,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发展演变的阶段划分提供很好的参照。

1 极具政治色彩的发展开端

新中国在成立之际在国际上受西方国家强烈排斥和抵制。为确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寻找与其他国家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就需要一个特别的平台来向各国展示新中国,而竞技体育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因此,竞技体育为国家的政治目的而服务,体现了当时我国竞技体育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意义。

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时为赢得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认可而争得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党和国家为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工作。1952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选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养的通知》中指出:“……體育工作如果只有普及而不在适当范围内加以提高就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需要,必须普及与在适当范围内提高体育技术水平相结合,以取得进一步发展……”利用竞技体育比赛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也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最初推动力,这同时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然而,国家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运动队却没有按照“通知”所设想的类似于前苏联和东欧大多数国家的“学院模式”来组建,而是按照原西南军区的“战斗队模式”组建了国家体委和各省、市体委两级行政建制下的“体育工作大队”(简称体工队)。当时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优秀的业余体育人才齐聚体工队,“体工队模式”的培养体制应运而生。为了组成中国代表队参加国际级别比赛,各运动项目的“国家集训队”也形成了,并逐渐由临时建制的“国家集训队”演变为常设建制的“国家队”。由此,具有中央和地方两级性质的“国家队”和“地方队”便自然形成。这就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体工队模式”的起源,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开端。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工作的曲折发展与巩固

2.1 我国竞体后备队伍培养工作的曲折发展阶段

1959年,国家体委确定了体育事业“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明确指出“提高”的含义是“培养少数优秀运动队伍”,“优秀运动队伍应该由群众业余体育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最优秀人才,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明确地划分出了优秀运动员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概念范围,也指出业余体校学生和业余训练的青年职工和大中专学生都是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向着多元化和业余性的方向演变发展。

关于如何使模式成功运行以及“赶超”战略目标实现,国家体委制定了更加具体、详细的应对措施。1961年2月10日《国家体委关于1961年体育工作的意见》对全国各级运动队提出了精简整顿的要求,以缩短体育工作战线,重点保证战略发展,实现项目发展部署的统一。同时确定了10个奥运重点攻关项目,为这些项目的优先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国家体委于1963年颁布的《关于试行运动队伍工作条例(草案)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必须坚持优秀运动员训练和青少年业余训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要求运用各种多样化的业余训练形式进行训练,其中最主要的是将发现和选拔运动人才的途径放在了青少年运动体育学校。1964年国家体委颁发的《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试行工作条例(草案)》中要求省、市、县各级体委和条件较好的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兴办业余体校,省本级则主要抓其中的重点业余体校。1965年国家体委再次强调了各地都应集中精力办好重点青少年业余体校。随后,全国范围内便逐步建立起了从“县级基层体校→地市重点体校→省本级中心体校→省和国家专业队”层层衔接的业余和专业训练网,以全覆盖、一盘棋为特点的优秀运动队及后备人才库建立起来,逐渐形成了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中央地方对口管理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训练管理体系,确立“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三个一”指导思想,建立了以爱好体育的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发现、培养和训练竞技体育人才为主要目的,以国家和省市优秀运动队及各级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为主体的、呈“金字塔”结构的、层层衔接的“三级训练网”的培养模式。这种基于“三级训练网”形成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充斥着十分明显的行业特色,其管理模式则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当时的各级体校尽管都是业余训练,但已有了早期专门化的趋势,各省市体工队和国家队仍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主要战场。处三级训练网“塔基”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采取的是“读训并重”,“塔身”和“塔尖”的优秀运动员却没有获得与同龄人同等的文化教育经历。因此,长期以来,“运动水平越高,文化水平越低”尴尬局面由此形成。

2.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工作的巩固发展阶段

1980年初,我国为提高竞赛水平,缩小与体育强国之间存在的差距,国家体委在国家体育工作会议上专门研究了一种通过统一领导,来对竞技体育运动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发展的解决办法。《关于30年体育工作基本经验教训》的总结报告中提到,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尚且不足,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来制定体育发展计划;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合理运用,可以实现由中央统一调度来提高各地方的积极性,按比例、有重点地进行财力、物力的分配调度。这实际上就是我国“举国体制”制度的认识依据和制度依据。“举国体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竞技体育的高度结合而形成的发展战略。

同年,国家体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强调,应当依据一个时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靠解决主要矛盾来推动整个竞技体育工作的开展。虽然当时国家对体育事业投入总量并不足,但如果计划经济的优势可以合理利用,就可以运用有限的资金支持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和成绩。与其将资源分配给整个体育事业各方面来平均使用,进行低水平、慢过程同步发展;不如集中使用资源,重点突破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一般项目,专业队伍带动业余队伍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我们被迫選择“缩短战线,保证重点”,到80年代自觉选择“竞技体育适度超前”,以及再后来的“奥运争光”计划,无一不是建立在对当时国情认识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在根本上一直影响着之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国务院于1984年批转的《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指出了体育事业是全党全民的一件大事,要坚持党的领导下,加强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尽可能发挥各层次体育协会以及群众体育团体的积极作用。随后《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中又勾画了省市以上体委侧重抓竞技体育,社会负责群众体育的发展蓝图。其目的就是对体育发展的责任、任务和工作重点进行合理化的分解。后来,我国竞技体育实行双轨制的发展模式,即政府抓主要矛盾的原则,由社会承担其发展任务。政府主要负责“奥运争光”任务,而非奥项目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则面向市场,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宏观管理。这时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实际上是对“奥运争光”计划的强化。

1986年4月15日,标志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开始有制度化趋势的《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出台,创造出一套极具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竞技训练竞赛体制和运行体系。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有限的国家资金进行合理地运用,对高水平竞技体育进行优先级发展;加强建设各级训练队的培养、选拔、训练体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体工队训练体制和“全运会”竞赛体制,以实现“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目标。

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重构阶段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体育体制也被催发了一系列根本性变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中国体育体制亟需建立。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职业体育及其运作方式,成为了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参照与学习对象。

1992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制度成为新的体育制度改革的总目标,一种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体育规律,依靠于国家调控,依托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活力旺盛的新型体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这为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证。我国男子足球项目于1992年率先确定了发展方向为职业化。1993年,设立了多个试点城市,一些具有职业性质的足球俱乐部开始尝试性地建立起来。1994年,男子足球项目推出了“职业联赛”,随后,男子篮球等其他项目也先后发展了探索性的“职业联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与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市场相结合路径应运而生,以足球学校为代表的各类具有市场经济性质的训练班和培训学校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雅典奥运会前后,针对举国体制出现了大规模的讨论,并形成了支持与反对十分对立的两种观点,但因为 “举国体制”在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争光”中的突出表现,它的主导地位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在这之后,在一些重大文件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中也经常性地出现“举国体制”。“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成为当时的主题。而在学术界,研究重点也都放在如何“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这一主流问题上。因此,这一时期竞技体育改革由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建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新型体育制度”转变为“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体育改革由“战略转型”演变为“战术调整”。

时至2015,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体制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在不断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积极推行政府职能转变。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治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分权和制衡机制;社会改革的目标则是建立社会自治,推进社会民主,解决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问题。这些大的社会变革背景同样深刻体现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当中,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受影响,紧迫的改革需要与发展机遇同时存在。时下我国社会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意味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正在依靠于国家调控,依托于社会发展,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以及体育总局把握主方向、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项协会实施专项管理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发展,以求紧跟时代步伐,在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经济领域创造出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21-223.

[2] 阳艺武,吕万刚,郑伟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45-49.

[3] 郑国华.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认识基础[J].北京体育大學学报,2008(11):1548-1550.

[4] 高雪峰,徐伟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之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2.

[5] 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3):6-10.

[6] 刘攀.新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与发展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

[7] 刘平江.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EB/OL].http://vip.book.sohu.com/content/121890/3409313/.

猜你喜欢
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发展历程
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篮球联赛后备人才培养与参赛队伍建设研究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