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汝芝
当前的中国经济s金融存在脱节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状的分析,寻求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与金融的突破点。
经济与金融 转型 实体经济
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在经济实践与理论研究这一过程中,金融体系长期被忽略。在19世纪初期,有位学者率先提出,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相结合的这一研究课题。在这一阶段,大部分经济学者才开始认识到货币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之后的经济发展中,多位学者将货币经济学理论再完善,从多种角度,为政府想要通过货币经济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政策提出了可行性的操作框架,这一研究成果比较伞面的阐释了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相较于金融体系本身,金融体系中的貨币更加受重视。严重的金融压抑存在于大部分国家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比较滞后的金融体系被忽视并且被严格控制着。一部分学者对金融压抑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被压抑的金融体系制约着,但是他们研究出了可以使经融体系自由化的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相关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往后发展遇到的外部债务危机,让大多数学者更加强化了这一认识。大批学者开始研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发展理论至此形成。
这一理论,推动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得到的结论有:一是金融体系可以确保有效支付系统的运转,二是金融体系可以动员储蓄并增加储蓄向投资的效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是相辅相成的,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同时发达的金融体系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转型中的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体经济飞速发展,金融体系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其各种业务也在逐步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中国的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具体在货币市场、银行体系及股票市场卜体现,这一现象对我国的债券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脱节”的重要表现之一即是银行存差(存款一贷款=存差)。用户银行存款中只有少部分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渐减少中。
引发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综合性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追逐利润。在现实与理论的层面上,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不统一。在现阶段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追逐自身的利益,这与在理论层面上金融机构本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相悖论。最终结果就是实体经济的需求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不对等,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第二个原因就是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因融资贷款业务尚欠缺成熟的信用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特别重视稳定性及安全性,但是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业务上却选择了生产能力过剩并且消耗能量、污染特别严重的企业。实物通过货币交易被生产要素制约着,这一过程具有可控制性。但是,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自身就是货币交易,所以其很大程度卜无法被掌控和调节,并且随着技术的升级,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交易者首要关注的就是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法保持百分之百的理性的,这使得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是不受控制。
对策思路与政策建议
金融体系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健康发展与国民经济密不可分,国家应加强监管相关的宏观措施用以解决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这一问题。
(1)建立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中小型投资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尽快完善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伞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尽可能多范围的调查小、微型企业的信用情况及经营状况,在这范围中寻找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在融资贷款时可以最大程度的为其提供服务,有助于这些优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培育中小型投资公司,中小型风投公司与小企业长期持股公司这两种类型可在融资贷款时加以扶持。在现阶段,我国的风投公司普遍存在着两种弊端,其中一个是普通风投公司的特点在行业内部突出,另一个是中小型风投公司更加注重资本利益却忽略财务利润。而培育中小型企业风投公司可以有效的规避这一弊端。
(2)将环境成本纳入考核,推广“绿色”金融体系。规模大、经营时间长、产业稳定性高这些特点,是当前金融体系对优质客户的判断因素。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建国初期就成立的,存在高耗能与高污染现象,不利于我国在环境方面的发展。现阶段有大量的新成立的小、微型企业,具有大量高新技术,同时其生产过程大多是低耗能和低污染的,但是却因为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规模不大,金融机构难以对其的经营及信用情况进行评定。相关责任部门在融资贷款过程中应加强考虑环境成本,在助力于小、微型企业成长的同时更快的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的“脱节”现象,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历来存在的问题。在现阶段,我国需及时调整,充分利用创新性手段中的互联网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扶持有潜力的“绿色”类型企业,推动国家各产业顺利转型。
[1]林毅夫.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新金融》,2015 (6): 4-8.
[2]皮天雷.经济转型中的法治水平、政府行为与地区金融发展一一来自中国的新证据.《经济评论》,2010(1):36-49.
[3]刘琪.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对接.《时代经贸》,2017( 2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