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鹞”北“鸢”话风筝

2018-05-14 10:04白驹
阅读(高年级) 2018年4期
关键词:纸鸢骨架韩信

白驹

人间四月天,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不管春天来得早或晚,人们只要看到空中飘飞的各式风筝,就知道春天的脚步已经近了。古诗云“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呈现的就是一幅春天里孩子们放风筝的生动画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吧!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南方称“鹞( yào)”,北方称“鸢(yuān) ”。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据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俗名呼风筝。”传说,风筝的发明人是汉将韩信。楚汉相争,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长度。垓(ɡāi)下之战中楚军被汉军围困,韩信又派人用牛皮做成风筝,上面绑上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由来。

中国的风筝早期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在唐、五代时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唐代诗人元稹《有鸟二十章》中的诗句“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描绘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大约在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傳到了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的风筝产地,都有不同流派的传世佳作。

其中,北京风筝还与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有一段渊源。曹雪芹有位朋友叫于景廉,在从军时腿脚受了伤,难以谋生。曹雪芹想到当时有富家公子以重金购买风筝玩,于是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于景廉去卖,没想到真的解了于景廉的燃眉之急。后来,于景廉向曹雪芹学了几种简单的风筝扎法,开始以扎风筝为生。一次他对曹说,生活困苦的残疾人何止我一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若能写一本介绍工艺品制作的书,便可让更多的残疾人以艺自养。曹觉得于的建议有道理,便动手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段故事就记载在这部书的序言中。在这之后,北京风筝真正形成流派,掀起高潮。

在制作上,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通常,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散、起皱。“绘”即在风筝上绘画,这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 “放”,顾名思义,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良好的远观效果。曹雪芹笔下的“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鱼蟹游行于碧波”,描绘的就是风筝的动态美。

风筝还被北方人称为“喜鸟”,风筝上绘画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寄托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例如:“蛱(jiá)蝶寻芳”和“百蝠骈臻( pián zhēn)”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上画两只大狮子,在尾巴上画两只小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讨个吉祥。四月天里,人们手牵长线,在蓝天绿地之间仰望奔跑,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更是希望。

猜你喜欢
纸鸢骨架韩信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汽车用减震件过盈配合骨架装配模具及装配技术
向往鸢满天
纸鸢风与少年
“超级大陆”发现新物种完整骨架
追韩信
周博士考察拾零(六十六)日光温室前屋面开机具作业门处骨架的处理方法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NO.3 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