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阳 马乐虹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是我国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目标、体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在现行《纲要》的要求下,高校体育教学确立了全面育人、“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观念,为我国社会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由此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蓬勃发展。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由发达国家引进,在我国开展时间并不算长,但是效果良好,对高校体育教学有很好地促进作用。虽然我国体育在国际各项赛事上均有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高校学生体质状况并不理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主要是高校学生,学生的体质问题对我国社会今后发展,其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针对公共体育俱乐部背景、概念、特点、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做出思考。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117-02
1 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背景、概念及其特点
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由我国在20世纪末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不断的深化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示精神,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影响下,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便从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展壮大。
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是以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开展组织教学活动。即在一堂体育课中开展体育俱乐部,学生根据自己的对运动的喜爱进行运动项目的选择。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不受班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限制,又遵循了体育教育规律,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良好的掌握单项的运动技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学生可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教师,对教学时间也有着较大的选择权。学生自己确认自己的教学目标,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习惯。
2 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运行模式
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学生选课,教师授课、考核评价等方面。
2.1 选课
学生在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每学期开学,学生可在学校系统上自主择课。学校根据长期的调查,确立运动项目,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意愿,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2.2 教师授课
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跟着教师走;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采用的主要是启发式、主动式的教学方法。
2.3 考核评价
体育考核和体育评价是教学模式成果的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传统的体育考核没有根据学生的素质差异、特长差异等因素,将单一的某项运动作为考核标准。这样的考核模式虽然简单,但是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热爱。在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分为3个部分:第一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的出勤情况不管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和俱乐部教学模式中,都是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第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以教学计划的标准来说,是否达标;第三是学生的能力评定,如在比赛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成功等。
3 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3.1 消极影响
由于高校人数众多,如果某项运动大热,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兴趣就更大,这样极容易造成授课班级容量大,某项运动师资力量不够、场地不够。过多的学生和过少的教师极易造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就变得尤为艰难,场地不够就导致学生很难再课堂上得到锻炼,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学生虽然都对某项运动有着同样的热爱才选择了某项运动的体育俱乐部,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对运动认识、理解、运动技能的掌握均有或多或少的差别,使得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矛盾,影响学生通过课堂锻炼提升体质。
3.2 积极影响
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来组织课堂。根据学校对学生长期的调查,设立运动项目,增加运动内容。如有氧操、台球、街舞等新开设体育运动,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爱好的调整,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运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内心自发的喜爱体育、享受锻炼。愉悦的课程过程使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锻炼行为和要求,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形式上非常自主,保障了学生课内课外的锻炼时间和空间,保证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质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长期的体育俱乐部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形成长期的体育习惯,更有效的提升的学生的体质。
4 结语
公共体育俱乐部有着更大的自主性、开放性,更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质有利有弊,高校需要更加强化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规则,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优劣互补,才能用更完善的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1] 高俊兰,贺春林,刘蕾,等.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2):68-69.
[2] 刘垚.基于大学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行的几点反思[J].冰雪运动,2016,38(6):45-48.
[3] 顾益民.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动向与发展策略初探[J].文教资料,2012(34):195-196.
[4] 管勇生,张卫东,唐大鹏,等.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7):79-81.
[5] 叶鸣.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思考[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1):140-144.
[6] 张健飞,刘敏.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7-99.
[7] 王旭峰.淺谈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运行[J].科技信息,2009(7):381-382.
[8] 张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晋中学院学报,2010,27(3):122-124.
[9] 王少博,王朝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化改革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4):1-4.
[10] 刘华荣.独立学院课外实施体育俱乐部对大学生体育能 力影响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2.
[11] 董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 式研究[J].才智,2014(36):15,17.
[12] 佘海文.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 息,2014(12):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