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荣 张健
摘 要:从在校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习惯,从而得到更多有利的数据推动大学生科学的生活与学习。本文创新立意从大学生的体育生活空间入手,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方法,最终使得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更为科学和合理,使大学生更加阳光的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生活 体育生活空间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179-02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在校大学生学习与体育锻炼是为更好的为祖国工作准备着。所有,一定要重視青年的身体是否健康,作为高校的体育工作者,需要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帮助大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他们的体育锻炼,使得他们有健康身体去参加建设祖国的宏伟工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山西省普通高校8所。在校大学生400人,其中女同学200人,男2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查阅有关专著23部,相关论文36篇。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为96.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生活时间和空间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西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时间特征,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得到以下数据:
从图1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还是主要集中在下午课后的活动时间,其他时间如:早晨、晚上以及上课期间活动人数只占很少的比例。其原因在于他们学校的管理体制,实行早读的要求,早操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大多数学生签完到就算完成,往往多流于形式。达不到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效果的要求。下午课后时间较为集中,从体育锻炼的集体性原则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集合与完成。但是,大学生利用余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还未养成且大学生体育生活的质量也不是很有保障。
在调查中,在校大学生,他们体育活动3次/周以上为15.3%,且保证体育活动每次在30min以上在校大学生比例为51%,这些数据充分地证明山西省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体育生活锻炼时间不理想,显示出他们总体体育生活时间比例略微偏低。
2.2 体育生活影响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因素
在丰富的现代生活中,生活环境、成长的经历都无形地左右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形成了自己独属的特有的生活空间。所有大学生的体育生活空间也就是他们体育生活中必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大学生在体育生活质量上得以提高的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前提。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为大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场地的最重要的还是学校的公共体育场所。社会上的免费场馆和有偿场馆对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从他们活动的时间分布又看到,存在对学校体育场馆空间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情况。
为更好地了解影响山西省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时空的因素,设计了问卷做出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因为没有时间锻炼的占41%,而因为没有场馆或场馆不理想而放弃参与体育锻炼或体育活动的约占39%,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的支配时间比较固定,他们的体育生活空间就显得略微缺乏。
2.3 体育时空的结构
2.3.1 余暇时间
余暇时间就是在本人工作、学习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做任何事情的时间。在校大学生的余暇时间主要由他们的大学课程的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特点来决定的。山西省高校的学生生活时间安排较为一致。
所以,从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安排来看,大概分为两块:一是大学生上课时间,二是大学生课余时间,而他们的余暇时间基本上就是除上课以外的课余时间。山西省的高校基本上为五天工作制,但是在多数高校周六一般会安排选修课。所以,大学生课余时间很少,另外因为专业的不同他们的课业负担也不尽相同,好多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被课业占用。而在高年级的大学生中因为就业与考研的压力体育锻炼的时间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种种原因造成在校大学生在余暇时间无法完成体育锻炼。
2.3.2 学校场馆的不足、体育设备不完善
高校建设中生源的增加往往要比学校体育场馆的增加迅速快得多。所以就造成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被动缩减。而且,大多数高校的场馆也是只停留在满足上课的需要,对日益增长与变换的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
2.3.3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与参与度
认可并感兴趣才会去参与,体育锻炼也是这样。在校大学生从情感上感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其中,反之者会远离。在本次的调查中显示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可并参与的比例为34.2%,认可但参加次数较少的比例为43.7%,认可但从不参加的比例为7.4%,不认可的学生比例为0%。而且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的体育锻炼参与更低。所以,在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可度虽然占绝大部分,但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却不是很理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及锻炼时间一般情况下集中在下午课后的大活动时间,其他的时间参与的人数较少。参与的项目也较为单一,基本上是门槛较低的体育项目。且参与的时间也较短,每周的参与次数也参差不齐。根本达不到我国体育人口的要求。在调查中也体现出在校大学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也集中在免费场馆上,而大多数的大学生不会选择校内收费的场馆去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因此,学校内整体的体育资源利用不足。
3.2 建议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得到了紧密的结合与发展。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参与性与体育兴趣得到提升与发展。满足年轻人的个性特点。高等学习的体育课程应该根据在校大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扩大体育课程的设置项目。新增的体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学生的运动与个性发展需要。专业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并研修课程特点,选择可行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授课。学校要尽可能大的扩大学生的选修课范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三个方面尽量做到和谐统一。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利用学校各种社团和体育协会来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专业教师提供指导性工作。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宇文.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休闲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6-30.
[2] 韦画世,杨远健.贵州省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视界,2012(6):47-50.
[3] 刘珊珊.女大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6):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