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
摘 要:现代文明病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致命杀手,为降低此种病症的发生率,研究从体育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训练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剖析现代文明病的发病原理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运动健康的机理和规律,以及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最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运动健康模式,以改善人体生活质量。
关键词:现代文明病 运动 健康
中圖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a)-0218-04
随着文明社会的演进,我国科技生产力得到了极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因此发生了极大转变,从过去的与大自然搏斗的野蛮生活方式转变为与高智商切磋的文明生活方式。不管是从年龄、性别、收入还是职业分层来看,人们已无法脱离网络并逐渐呈现“网络沉沦”的现代文明病态。据研究,国家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中有76%的白领的生物年龄超过日历年龄约十年左右,呈现严重的身体老化现象[1]。在已知的100多种癌症中,有10%的人因肥胖、饮食不佳、运动不足和饮酒引发癌症死亡[2]。生活在城市的人口中,因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栓等慢性疾病的死亡比例高达85.3%[3]。众所周知,当人体运动不足时,机体各器官加速萎缩、身体代谢功能减缓、内分泌紊乱,各种混合性疾病趁势而起。多数人因无法医治而死亡,一部分人则需依赖药物过活,精神上和心理上都经受着极大的折磨。这种因运动缺失造成的生理、心理、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运动健身和康复成为了人们日常谈论的高频话题。然而,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使得多数人对体育的理解仅限于浅面,无法有效认知体育的内涵,无法进行科学锻炼。本文正是在此种背景下提出了运动健康的理念,旨在研究现代文明病症的发病原理和规律,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影响,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和运动康复的方法,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1 现代文明病
1.1 现代文明病症
文明病也称运动不足病,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
现代文明病症的种类与职业极度相关,包括运动缺失症、慢性综合症和运动性疾病等。目前,国内外尚没有较为统一的职业分类方法,按照国际标准大致可以将其分为8个大类:分别是专家、技术人员,官员和企业理事,事务者,销售者,服务者,农业、牧业、林业工作者及渔民、猎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自由职业。现代文明病症的决定因素相当复杂。
(1)按照不同职业共作性质,可将人体姿态分为长久站姿、长久坐姿和中间状态。久坐或久站的时间越长,患心脏病、糖尿病、三高、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股骨头疾病的危险因素越多。
(2)按照不同职业工作方式,可将人体动作结构分为单一动作和多元动作。两种动作如果都属于固定型的容易患颈肩腕综合征、电脑眼病、信息焦虑综合征、工作场所抑郁症,如果都属于变异型的则容易患精神焦虑、忧郁、神经衰弱综合征、失眠、内分泌失调。
(3)按照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环境,可将人体生活环境分为室内工作环境和室外工作环境。室内工作者除以上病症外还易患空调病、社交恐惧症、无兴趣综合征、逃避症、生殖病、免疫性疾病,室外工作者除以上病症外还易患肠胃病、呼吸器官疾病、骨质疏松症、热病、冷病、皮肤病等。
(4)按照不同职业与运动的相关度,可将人体运动频率分为长期规律性运动、长期不规律性运动和一次性运动。不科学的规律性运动一般会导致运动损伤,一次性运动容易导致运动性猝死。
1.2 现代文明病症的病理和发病规律
1.2.1 现代文明病症的病理
现代文明病的呈现大多数是运动不善所致,而饮食不健康和环境污染等生活方式病是主要原因。
(1)饮食不健康。饮食速度过快,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都会引起身体疾病的发生。
(2)环境污染。又指生活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断出现的雾霾和各种污染,人体对外界污染环境的排斥造成人体情感压抑、罹患各种生活方式癌。
(3)运动不善。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健康,运动缺乏,或者因为运动方式不健康导致各种身体损伤。
1.2.2 现代文明病症的发病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疾病从原来的由于贫穷导致的营养不良、大脖子病、呆小症等发展到营养过剩导致的三高、肿瘤等疾病。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工作时间过长导致运动极度缺乏。长期从事脑力活动的人,会引起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如若未能及时恢复或者疲劳的积累引起疾病,如常见的高科技办公室病、颈肩腕综合征、电脑眼病、工作场所抑郁症、信息焦虑综合症、失眠、精神焦虑、忧郁、神经衰弱综合征、冠心病、糖尿病、精神病等。而从事体力活动的人,由于长期工作在外界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季节、空气、环境、杂音以及体力工作(久坐或者久站)、饮食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呼吸疾病、肠胃疾病、肝脏疾病、男(女)科疾病、淋巴疾病、神经紊乱等。发病初期不引起重视,往往导致病情加重。现常见的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疾病,心肌梗塞、霍乱、急性阑尾炎等急性病。由于人民健康意识和保健认知不足,此种病症的发病群体持续上升。
1.3 现代文明病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抑制与侵害
根据上文中现代文明病的发病规律可以发现,现代文明病症无外乎身体疾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为此,不少人的身心健康深受打击,工作效率每况愈下、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家庭陷入深层危机。具体表现为:(1)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2)心理健康欠佳。
2 现代运动健康观
WHO定义健康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4]。本文提出的运动健康是在现代健康观的理念下提出的,指的是通过运动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观受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水平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呈动态变化。从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现代运动健康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适宜运动促进机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并且改进生活方式;过度运动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甚至严重损害人体免疫系统;运动缺乏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种状态。然而,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教育环境等不同,不同个体对于现代运动健康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2.1 运动健康的机理和锻炼规律
2.1.1 运动健康的机理
人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组成,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当人体的体内环境和体外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人体的生理机能得以维持和提高。此时,人体的生命体征表现为健康状态。然而,由于人体生活环境和饮食环境等并非一成不变,人体生理机能稳定的最好的实现方式就是身体运动。运动是完善身心的过程历练,是追求更高智慧的过程文化。由“负荷”理论可知,运动时人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客观反映[5]。所以,运动健康需依托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客观评定人体机能状态,控制运动负荷,合理膳食,有效挖掘人体的运动潜力,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个人健康并延缓衰老。
2.1.2 运动健康的锻炼规律
运动健康的目的是通过运动的方式达到健康。然而,现代社会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千差万别,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也迥然相异,每个人运动的目的也截然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每个人所选的运动类型、选择的运动负荷、运动频度或者运动时间也各有差异。本文便是根据以上差异的共性规律探讨运动健康的锻炼规律。根据个体不同的身体状态和意愿确定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时间带、运动频率、运动检测、运动营养、运动饮食。
2.2 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
根据运动供能的特点,可将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规律性有氧、无氧运动和不规律性有氧、无氧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不规律运动常造成人体损伤或者疾病甚至猝死,而科学地规律性运动则对人体起着积极的导向功能。
2.2.1 规律性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
长时间进行有氧运动特别是耐力运动,能够使得心(血液循环系统)、肺(呼吸系统)得到充分的正向刺激,从而让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良好的氧气和营养供应,维持身体最佳功能,常见的有氧项目有慢跑、游泳、自行车、有氧健身操等。通过长期无氧运动则能够增强人体的肌肉耐力及爆发力,常见的无氧项目有静力训练、举重、短跑等。一般而言,规律性运动要求根据不同的运动目的,选择不同的运动类型并且安排得体的运动时间带、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长期有规律地参与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地刺激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骨骼肌系统,从而加强人体能量代谢水平,提高人体神经机能和感觉机能,以及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而长期有规律地参加无氧运动则可激发人体潜力,提高肌肉的速度以及协调配合能力。根据以上,规律性运动既包括有氧运动又包括无氧运动。需要注意的是,为维持和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每周均需合理分配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2.2.2 不规律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
不规律运动一般指一次性运动或者长期不规律运动。无论是常人还是运动员,参与一次性运动会经历不适应的运动负荷。此时,机体一般会保持较高的肌肉兴奋性和神经兴奋性,通过神经-肌肉调节系统调节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保证机体顺利完成工作。待一次性运动结束后人体会伴随心跳加速、血液量增加、血压升高、神经亢奋、内分泌紊乱等现象,且在运动停止后24~72h,运动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酸痛,并伴随僵硬、肿胀和肌力下降等症状[12],经过拉伸、按摩、针刺、理疗或者静态休息等皆可自行恢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次性运动的人需要在有经验的同伴或者教练的陪同和讲解下方可参与运动,否则容易导致肌肉拉伤、韧带撕裂、关节错位甚至死亡。根据运动训练学常识,对机体的负荷通常都是连续施予的,如果在前次负荷后机体超量恢复之前再次施予运动负荷,会使机体水平不断提高。反之,如果在超量恢复之前未有负荷刺激则会导致机能水平下降,而且,如果在超量恢复后长时间仍未有负荷刺激,机体之前经受的负荷刺激非但不能累积还会尽失。根据以上,一次性运动和不规律运动均不能对人体产生积极影响,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追求运动健康的人需要引起注意。
3 现代文明病与运动健康
现代文明病多数是运动缺失、饮食不规律、生活节奏混乱等原因造成的身体、心理、精神疾病,并非先天所患。故而,我们应当通过健康产业强化现代健康观念,激发全民健身热情。并且,尊重人体动之本性,尽量防疾病于未然。
3.1 强化现代健康观念,激发全民健身热情
现代健康观强调的是运动过程性评价理念,注重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反应与适应,重视人们终身运动习惯的培养,从而促进人体基础体能的提高。如今,体育健康产业如健身指导培训、运动会所、运动营养品、运动专业书籍、运动专业服务、运动陪练、体质专业检测等等应运而生比比皆是。但遗憾的是,全国体质下降去趋势并未停止,而是俞演俞重: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消息称“我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认罹患癌症,新发病率占全球4%,小城市男性和大城市女性发病率最高”。因此,强化现代健康观念,激发全民健身热情迫在眉睫。体育健康产业理当义不容辞肩负大任,以推动体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运动和预防,不为取代医药,不为逃避死亡,只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尽可能远离病痛。
3.2 尊重人体动之本性,防治疾病于未然
人体的肌肉、组织、骨骼、体型以及生理功能都是為运动而生,为适应周围的环境不断进化的选择性结果。如若缺失运动,身体将会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身体疾病,比如精神不振、反应迟钝、机体活力降低、工作持久力降低、与人处事冷淡、适应能力降低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基础体能(体力、脑力、心力)是保障身心健康生存、完成工作学习任务所必须的基础生物学素质或能力。体力(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协调、平衡)是基础,脑力(大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过程、神经机能、认知能力等)是核心,心力(精神、心力、自我调控、个体适应等)是保障。如若要保持强大的体能素质就必须整体提升体力、脑力、智力,而这种提升必须依赖长期的科学运动。美国“有氧运动”提出人库珀博士建议每周进行15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通过适当锻炼、合理饮食、平衡情绪来保持健康的身体,以抵消生活带来的其它负面效应。
3.3 选定适宜运动处方,塑造独一无二自我
运动处方是针对个人身体状况专门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的锻炼方案,它主要包括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时间带,主要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康复运动处方、减肥运动处方、塑形运动处方。在当今社会,社会群体复杂,现代文明病名目繁杂并且遍布于年龄阶层中,引起了个人、家庭、学校和事业单位的普遍重视。因此,多数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都已开启了运动健身模式。比如,城市家庭体育健身的投入逐渐增多,而且收入越高的家庭选择的体育活动更为高级;事业单位中,定期举行体育交流活动或赛事;学校教育中,领导鼓励学生健康饮食并为学生提供健身服务;社区、物业、开发商与各体育组织协调配合,建立健身中心并提供健身指导等等。通过社会事实,我们不难发现运动健身也存在收入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需求差异。因此,运动处方的现代化、生活化、年龄分组化、病症对应化成为现代文明社会诉求。选定运动处方时,健身者应当按照程序进行系统的预检(身体、精神、心理、道德、社会适应),由专业的健康指导师予以评价后进行心血管运动试验、体质测试及生理年龄评定,并最终根据个人意愿确定运动处方。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处方具有阶段特征,需根据自身情况再做调整。
4 结语
现代文明病的产生主要源于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精神压抑、运动缺失、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以及“体育鄙视”造成的体育保健认知缺乏,成为人民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无创、无痛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处方,能够保持人体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并最终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会儒,姚忆.“传统养生体育+医疗+养老”的老年健康干预模式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3):8-13.
[2]郑娟,郑志强.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2):100-106.
[3]柳鸣毅.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1):38-44.
[4]李龙.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共生关系的现实观察与发展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2):93-99.
[5]邹月辉,张佳.体育:还原“文明病”下身体的自由[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6):32-37.
[6]张国华,葛辉.现代文明病的新发展及成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5(3):110-112.
[7]李庚全,范博华.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4):1-5.
[8]周爱光,周进国,叶松东,等.我国直辖市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完善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7-15.
[9]王正伦.体育的人本使命——一个被忽视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9-13.
[10]郑元男,元英信,曹星.休闲教育视角下休闲体育参加者的流畅感、满意度与幸福感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02-111.
[11]王飞.“公众认同”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推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2):1-5.
[12]Robert W Motla,Yvonne C Learmontha,Lara A Piluttia,Eduard Gappmaierb,Susan Cootec.体力活动与多发性硬化症研究的10大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47-57.
[13]彭寧.健康传播学视阈下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11-15.
[14]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6]体育保健学编写组编.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7]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