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也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德育是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地位。目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217-01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看,经历了高考的巨大压力后,大学生脱离了家长的监督和管理,在进入轻松的大学生活后,学习压力大大减轻,生活上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而且,伴随着城镇化的减速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许多中职学生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形成了自私、专横、霸道的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较差,在与人相处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中职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盲目从众和攀比心理较强,比较爱慕虚荣,对待不良诱惑自制力差。
从学校教学的角度看,首先,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管理上缺乏科学合理的体系,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导致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进行。其次,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一般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难形成独立的思维和自己的观点,教学方式刻板单调,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不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差,当学生遇到具体事件时分析判断能力缺失。最后,教学师资力量的配置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数量较少,具有相关教育资格的教师较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比较低,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扎实,多数教师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不高。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局势,缺乏具有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多数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理解不够深刻,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简单的说教,缺乏有效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知识来源。另一方面,在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后,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书面化、理论化、概念化,缺乏实践基础,学生很难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另外,当前社会整体风气比较重视金钱利益,忽视道德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较大。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必须树立学生自身的理性认同机制
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吸引人和说服人,促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判断、内心感悟,逐步对友善观达成理性共识,进而形成和增强对道德的认同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友善观。
(二)必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渗透机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情感相一致,从学生情感出发,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采取肯定、亲近的态度,进而达到对优秀道德品质的认同。情感因素的介入可以使道德规范更具有亲近性、指引性,更容易被接受认同,更有利于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作为自我的精神导向和行为指南。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共鳴,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三)必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机制
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的榜样激励,可以促使学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并积极学习和效仿,进而不断提高道德规范的内化程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德。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的广播站、宣传栏、校刊杂志、微信公众号、贴吧等媒体平台,宣传好人好事,鼓励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党员模范的领导带头作用,发掘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使学生依靠榜样的力量感受友善价值观。
(四)必须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律转化机制
美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依靠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且也是个体美德修养在自律情形下的深化,进而从他律转向自律。所谓自律是指个体能够自觉地遵守规范,相对于外在的制约,自律体现了主体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坚守。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律精神,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使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汪伟,胡海洋.关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4).
[2]张辉,黄琳娜.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新方案应增强实效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