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摘 要] 在独立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进行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工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实务操作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独立院校;工作室模式;工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143-01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需要,独立学院纷纷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但对新兴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各方面局限,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暴露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转型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各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成果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实践。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面对时代要求和严峻的就业形式,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始探索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一专多路”的“应用型+技术性”的创业人才。
二、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工作室模式的必要性
工作室模式源于20世纪的欧洲,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与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某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使教与学的成果直接以产品、项目、竞赛作品、发明专利及各级研究论文的成果等方式展现。
工作室的模式突出了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它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念,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技术性”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室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一)工作室的构建
在“云南省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试点院系项目——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信学院)”建设支撑下,电信学院设立工作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平台之一,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这些工作室以创新创业时代要求为背景,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立足专业特征,结合专任教师业务专长和学生专业结构,截至2017年4月共建立5个工作室,具体情况如下:
2016年4月,成立了智能电子技术工作室(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7年4月,成立了智能无线短距技术工作室(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专业)、网络技术工作室(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Ox.Maker学生工作室(涉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新媒体工作室(涉及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工作室的运行
为保证工作室良好运行,电信学院积极探索,出台了《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室管理办法》,工作室由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两类构成。
1.教师工作室管理办法
(1)成立申请:凡属学院正式员工,只要其具有一定的专业造诣、有长期稳定且符合电信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研究方向、组成三人以上团队、本人有过省级项目经历,提交一份详细的工作室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可向电信学院创新创业办公室提出申请。(2)成立审批程序:接到教师工作室成立申请后,先委托电信学院创新创业办公室组织论证,再由电信学院院务委员会根据论证结果讨论决定是否同意设立。(3)日常運作与经费支持:对同意设立的工作室,由学院为其逐步安排活动场地、配置设备和挂牌。工作室需向创新创业办公室提交本学年经费预算,并按学校财务规定进行审批及使用。(4)考核:工作室需向学院提交本学年工作计划和报告,院务委员根据每个工作室及成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评定,并在学校年终考核中予以体现。
2.学生工作室管理办法
成立申请:凡属电信学院正式在校注册学生,只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有学科竞赛、创业、实习或其他社会实践经历者组成三人以上的团队,聘请一名本院教师作为工作室导师,提交一份详细的工作室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均可向电信学院创新创业办公室提出成立工作室的申请。学生工作室的成立审批程序、日常运作与财务管理以及考核参照教师工作室管理办法。
综上,以上工作室均以项目为载体,有教师辅助,为学生课程实习、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创新实验、创业实训、服务社会等提供校内实践场所。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的介绍、工作室模式必要性的分析,以及独立院校实践的探讨可以看出,工作室的模式既为学生在创新性思维形成、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搭建了平台,营造了氛围,同时也有效地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离的弊端。因此,通过工作室模式对独立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当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尚有一些问题须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邱源子.工作室模式的新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新闻知识,2015(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