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

2018-05-14 16:20白志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7期
关键词:办学师生大学

白志栋

[摘 要] 解析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并从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四个维度论述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关 键 词] 大学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24-02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作为思想文化创新的中心和优秀文化传播的载体,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大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在人类漫长而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大学与文化产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大学由文化孕育产生,文化则成为大学的灵魂,大学担负着传播、传承、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光荣使命。“大学”一词最早源于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在中国古代,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意义上的大学,有虞舜时的上庠、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汉代的太学、隋唐的国子监等。在西方,“大学”派生自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意为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意义的大学,其本质是文化的存在物,它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历届教师和学生代代相传、持久创新、逐步积累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大学的价值标准、办学理念、学术传统、校风校貌、规章制度、建筑风格等,是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体。大学文化是人格、知识、能力的结晶与升华,它引领着大学的行为导向和价值追求,凝聚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体现着大学的精神内涵和学术传统。大学校园是大学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大学师生是大学文化的主体承担者,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子文化。大学师生与大学文化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大学师生创造了大学文化;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师生。因此,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对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形成健康稳定的文化意识,引导大学师生的价值判断和实践行为,构建大学师生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入手论述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的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也就是大学的“软件”建设。一所大学精神文化是由这所大学的历史、传统、区域文化以及任教知名学者的生命力、创造力、气质、品格共同孕育、塑造的,它集中体现了这所大学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办学特色。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精神塑造、品格锤炼的沃土。大学作为独特的文化传承机构,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学校与学校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各自的文化精神。大学的灵魂在于大学的精神、文化底蕴。它是一所大学内涵和品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种无形资源,是一种软实力。积极进取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它将促使学校走上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优良、健康的大学精神,对规范师生的行为,激励师生的教学、科研,调整师生的心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先进的大学文化对陶冶师生的思想情操、磨炼师生的道德意志、塑造师生健全的人格意义重大。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重视和加强校史研究,积极开展校情教育、成立专门机构、组建精干的学术队伍,积极开展学校历史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编纂校史、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特征,大力弘扬大学的优良精神文化传统,发挥校史教书育人的作用。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不少著名大学形成了各自别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南大之胸襟”都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大学精神的形成,功非一日、历久弥新,经得起历史考验,更能激发大学师生的爱校情怀,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次,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着力提升育人理念,多渠道、全方位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环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大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促进校友、师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感,使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师生行动的指南和不竭动力;再次,开展通识教育,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发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价值觀、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大学文化的行为规范保障,既引导、约束大学师生的行为,又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大学制度文化是介于大学精神层面和大学物质层面之间的文化,具有较强的指令性和操作性。它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思路,反映了学校管理的规范程度,对大学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对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首先我们应该完善现代大学的基本制度。制定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体现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立相对完备的组织制度、考评制度、教学制度、学术评议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逐步实现规章制度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深度契合。其次,应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模式,实行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并突出教授治学原则,确保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科学划分与独立行使。再次,应着力营造民主氛围。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师生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广开言路、民主管理,健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行党务、校务公开,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激发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猜你喜欢
办学师生大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至善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