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霆 王晶
[摘 要] 中职和应用型本科“3+4”分段衔接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化的发展需要,确保能够从中专顺利过渡到本科,以此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供就业,且还有助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关 键 词] 中职;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3+4”分段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1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接收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为深入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致力于新型培养模式不断探究。“3+4”作为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历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现对其必要性进行有效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创新型经济较之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支柱型产业,致使人才需求与要求不断提高。以“国贸”专业为例,随着外贸出口量持续增长,由此增加了对外贸类人才的需求,三年制中职教育主要是中职院校面向初中生,致力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但这类毕业生普遍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毕业生不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很难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
缺乏社会经验和教育年限短,毕业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动手能力不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二)外语不熟练
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国顾客进行熟练沟通是从事外贸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业务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然而中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四级水平都没达到,致使沟通困难,难以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三)缺失专业任职资格
基于工作特点,外贸岗位需要具有特定工作能力的人员,且必须持证才能上岗,如报检员和报关员等。但是这类专业的学生在教育深度与时间的影响下,持有这类证书的人员少之又少,便对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造成极大的限制。
二、职业能力提升的理想诉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深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大部分人一生会面临多个工作,导致其所获得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变化,为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才能实现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掌握。各阶段工作的要求都能够获得极大满足,換言之,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实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我国中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为中专和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而应用性本科致力于本科层次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二者所具有的职业定向性特征十分明显,目的在于通过对技术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大的区别在于本科和中、专科的不同。
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比较低。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只能进行职业教育并将自己定位为中职学生,很难进一步提升自己。因此,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发展空间被限制,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三、中高职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需求
中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形态,理论上包括三种形式,即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者之间相互链接与贯通,以此可以促进整体地位与自身实力的提高,社会各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都能够获得极大满足,并且还可以将个性化、宽泛化的教育选择机会提供给教育需求者,确保教育形态的完整性。
当下,我国中高职教育所停留的教育层次,以中专和专科为主,尽管存在一些衔接模式,但是完整且系统的衔接体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教育模式仍然沿袭本科学科型,其是一种补充本科教育的特殊形式,本科教育的水平完全不具备,相较于发达国家所具有的差距比较大。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发现中高职教育是一种紧密联系经济活动的教育,同样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结构体系,然而其一直在中专层次停留,导致社会经济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并且违背了中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为此,必须主动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利用现有条件进行顺利的过渡。
综上所述,目前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仍然存在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致使不能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为此中职教育急需要过渡到中专教育,这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改革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衔接过程中,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由上而下地进行改革,也需要中职和本科应用型院校紧密合作,解放思想,致力于改变教育,促进我国中高职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向东,蒋英杰.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衔接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8-9.
[2]孙静.基于会计专业的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质量保证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