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霄骁 刘珍
[摘 要] 影像电子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该专业文理科兼收,文科生对数学、物理的掌握不够全面,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新型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教材的编写稍显滞后,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接医学影像技术(士)考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与临床的实际结合,通过对山西省中医学院近五年影像技术专业跟踪调查研究,对该课程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关 键 词] 影像电子学;教学改革;意义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93-01
一、我国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特点
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偏工科,涵盖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大部分内容[1],但其又区别于普通的工科院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影像专业的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电子学基础知识,同时为譬如医学影像设备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大多数电子学教材的内容偏多、专业性不强,不能更好地突出影像的专业特点。
(二)生源特点
目前国内高职高专影像技术专业均为文理兼招,以我院近五年招生情况为例,其中文科占到35%,理科占到65%,文理占比接近1∶1.9,文科学生在高一之后不再学习物理且数学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文理生源同班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难度。
(三)教学模式特点
多数高职高专在讲授电子学课程时,仍然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使得个性化教育不能有效地开展,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给电子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阻碍[3]。
(四)教学资源特点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大都由公共基础课,如物理学、电子学教师承担,缺乏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过于突出“电子学”,而忽略了“影像”;讲授过程过于依赖书本教材,系统的教学资源、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都没有被充分利用,教师梯队建设不完善,年龄结构和专业方向出现断层。
二、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重视生源短板
结合我院实际生源特点,在每年新生入学伊始首先对本专业的文科、理科学生人数进行统计,对不同的文理数之比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达到文科生不太难,理科生不太易的效果。
(二)优化课时及内容设置
1.课时优化
我院依据教育部专业教学计划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生源特点,进一步增加实验课时数,将之前的72课时调整为76课时,其中理论课64课时,占比约为84%;实验课12课时,占比约为16%。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理论课采用大班授课模式,实验课采用小班授课模式。
2.内容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避免课堂理论与实际临床脱节,对理论以及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正,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系。为了确保教学内容删减与增添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我院影像教研室教师与相关公共课教师多次进行沟通,同时与临床资深技师对接,分别对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
同时,相较以往教学计划,我院增加了实验课教学时数,增加试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教学模式创新
相较传统单一的“叙述式”教学模式,根据影像电子学基础内容较多、课时较少、与公共课以及专业课衔接较为紧密的课程特点,我院采用了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微课、云教学等。不仅节省了教学时数,而且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效率。
2.考核模式改革
本课程的考核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成绩为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除学生到课率、课上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之外,將实验操作的个人、团队表现以及实验报告也计入在内。
3.教学团队建设创新
我院在电子学教学过程中,定期邀请三甲医院一线资深技师、工程师为在校生答疑解惑,消除学生学习的迷茫,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我院“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知识的全面掌握。
3.有利于提升成绩评价的科学性。
4.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性。
参考文献:
[1]孙志国,赵轶敏.影像电子学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2-43.
[2]李兴山.模糊数学法在影像电子学教师说课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02-103.
[3]王霞,解征.某高职医学院校教学督导推动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7(2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