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洁芬
[摘 要] 广告学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安排了一定量的实习环节来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解。认识实习作为学生就读期间的第一个实践环节,需要通过一些创新的方式去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广告专业的热情,所以认识实习一定要多探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较大区别的传授模式。
[关 键 词] 广告学;认识实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32-01
广告是一门迅速发展、与时俱进的学科,在进行广告教学时,要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体系,更需要师生在课堂之外进行充分交流,达到有效沟通,实现教学相长。
针对广告学专业认识实习的创新性研究主要就是对学生在认识实习阶段,从认识实习的目的出发,探讨通过参赛的方式进行完成的可行性研究,因为通过让学生自发地去参加针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广告节比赛,既能增加他们与老师的主动交流,也能通过和其他专业、其他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比拼,来认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互相间的差距衡量,对学生的自我评判以及对以后学习目的性的明确方面都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在认识实习的阶段,一般都是以软件的学习为主,老师讲授软件的相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老师从旁辅助指导,最后以完成一项相关作业来作为该实习的最终任务。这样的安排对软件学习是有利的,但学生在这个阶段刚接触专业知识,对专业学习还有一定的新鲜感和热情的,如果认识实习仍然停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很容易让学生对该实习失去兴趣,感觉与课堂学习差别不大,对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有消极影响。所以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在认识实习阶段进行创新,通过参加学校支持的、有一定奖励性质、并且针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中国策”比赛,配合老师的积极引导,来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从对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等方面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在认识实习中,参加“中国策”比赛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疑惑,当教师在指导这些学生完成参赛作品的时候,如何不越俎代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参赛作品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基础上,又能激发学
生自己的创造性,并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参加这类比赛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更积极主动地完善知识结构,以此来达到认识实习的目的。这就是进行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具体的实施中,首先,认识实习的时间刚好和“中国策”的比赛时间是吻合的,都安排在大一期间,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不久,在此之前從未参加过类似的专业比赛,所以积极性很容易调动起来,并且因为参加该比赛会有一定的奖励以及荣誉刺激,所以参与热情都很高。鉴于学生对该比赛比较陌生,指导老师可以先讲解一下该比赛的赛制,更重要的是分析以往获奖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办方的评判标准。接下来,针对今年的策划题目,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进行审题,力求让学生充分了解题目要求和意图。然后,让学生自愿组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搜集和策划书的撰写,小组形式参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比赛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磨合和调整,有利于之后专业学习中小组作业的完成成熟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刚接触到专业知识,所以在很多方面会碰到问题和存有疑惑,通过即时和指导老师的沟通,老师可以进行引导性教授,推荐相关文献和书籍进行扩展阅读,这样让学生对以后要学的知识能提前接触,打下一定基础,并且因为是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对所应用的专业知识印象很深,学习效果非常好。
广告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广告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意识到广告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各大高校在广告教学中已基本摆脱了过去纯理论教学的呆板模式,加入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实习、虚拟公司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但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教学形式上有了多样化的变动,但师生的交流仍主要停留在课堂上,许多在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得不到及时的
解决;学生接触知识的形式过于单一,在学校里面绝大多数还是只能吸收到课本知识。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研究目前国内有一些学者有所关注,但将经验撰写成文的并不多,而针对广告学这样具体专业的就更加少了,细化到对指导学生参加广告比赛的经验研究基本没有。
对广告学专业而言,以后对实践教学这块的重视程度肯定越来越多,国家也一直鼓励校企结合,学校要多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在各种不同的实践渠道中,参加广告比赛作为一种成本低廉、时间更为灵活自主的方式是学生比较青睐的,教师在这一块的指导水平、指导经验也是我们需要努力总结的。
参考文献:
[1]杨瑾.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下广告学专业竞标模拟教学法的基本思路[J].纳税,2017(27).
[2]胡鸿影.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