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华
[摘 要] 学院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能力靠培养,如何使每一位青年教师迅速的成长、成熟起来,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 青年教师;培养;学院;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226-01
青年教师承载着学院的未来,是学院长盛不衰的有力保障。我院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学院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学院规模已由五年前的3000在校生人数,发展为现今的5000人。为了满足学院发展对教师的需求,近几年引进青年教师38名。学院的发展靠教师,教师能力靠培养,如何使每一位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做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青年教师为学院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学院的未来和希望。而青年教师培养应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由于我院青年教师量大面广,且时间集中,决定了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既有长期性又有阶段性的工作。必须靠制度、靠措施、靠引导、靠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靠自身的感悟和反思,靠扎扎实实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才能内化为品质。因此,注定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极其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
二、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
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必须虚实并举,培养目标主要有政治思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人格和身体素质等方面,主要方法是建立培养体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完善导师制度、强化教学能力、注重选拔提高和创造和谐环境等。
(一)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1.明确青年教师培养的主管部门。以教务处为主,多科室共
同参与。组织人事处把好新教师入口关;教务处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在使用中管理和提高青年教师;团委应抓好青年教师活动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教育研究室做好教学检查与督导工作,各科室明确职责范围,做好工作。
2.教务处对青年教师建档立卡、跟踪培养。从教学基本功抓起先规范后提升。对每个青年教师都应有阶段性评估并记入业
务成长档案。
3.“一、三、五”规划,即一年上路、三年成型、五年成才。既要有总目标,又要将目标分解到系部和个人。对青年教师的考核都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二)加强教育理论修养,用教育理论武装青年教师
1.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学习,重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学习。每位青年教师都要作好学习笔记,写出心得体会。
2.学习学院质量管理体系中,有关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办法。主要内容有《教师教学规范》《考务管理办法》等体系文件。
3.请有经验的教师举办《如何上好一堂课》的专题讲座,从如何备课、授课、课堂学习气氛的把握等方面讲述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素养。
(三)建立导师制
年轻教师的培养方式是以老带新,每人选派一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培训,指导期为一年。各系部聘任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与新教师的专业方向相同或相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跟班听上课、共同备课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公开课
每个年轻教师准备一堂公开课,听课完毕后进行面对面的评教活动,帮助年轻教师分析问题,找出不足,促使他们在评教活动中认识自我、找到差距,尽快适应教学岗位。
(五)以校本培训为主,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对口学历进修及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建立专业青年教师到企业实战制度(每2年不少于2个月
的时间到生产一线实战),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内容适应市场需要的培养。
(六)坚持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每个专题完成后,都要进行一次考核,考试成绩记入业务档案。
三、突出创新工作机制,搭建青年教师展示平台
(一)出台激励政策
重点体现在职称评定聘任、工作量补贴、外出参观学习、进修、科研课题和经费的分配、评模选优等方面,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在培养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以鼓励。
(二)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長搭建舞台
应充分信任他们,做到在信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提升。搭建平台,不搞论资排辈、激励年轻人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总之,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又十分艰苦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批人默默无闻、踏踏实实、乐于奉献、甘当人梯和铺路石,为之做出牺牲和奉献。只有如此,才能在量变中见质变、过程中见结果,才能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才能使学院的人才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才能使学院在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勇立潮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杜鸿科,霍涌泉,刘少林,等.陕西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J].民办教育研究,2007(6).
[2]郭平,杨越.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