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静
[摘 要] 在新形势之下,教学要求自然也会发生一定变化,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德育,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相关人士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并提升德育力度。但是德育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是十分恰当,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提出一些德育方法,希望能够在日后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德育教育;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195-01
一、问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学习政治知识,在学习政治的过程当中能够养成一定自觉性与责任感,并促使自身辩证思维能力及物质本质识别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依据大纲可以得知的是,政治课程在小学教育阶段当中就有所涉及,将认识我国实际国情作为出发点,逐渐拓展到世界的发展。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政治学习其实就是深入认识自身实际生活情况以及生命本质的过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领域当中,要求学生对文化、经济以及哲学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能够认识到的是,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的知识比较多,问题研究比较深,对高中学生来说,假如难以对政治形成深入的认识,也没有实时动态地关心时事问题,那么想要学好思想政治这一门学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详细分析传统型政治教学模式,能够发现的问题是,在思政教学环节当中,一般使用到的是死记硬背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考试当中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中思政课程当中重视的是德育,开展教育活动不单单是为了在考试当中得到更高分数,而是促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形成正确的三观,学生的三观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萌芽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提升这个阶段中的德育教育力度,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逐渐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
二、高中思政教学环节中的德育方法
(一)言传身教
德育渗透指的是在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获取一定情感态度价值体验,逐步将内化的体验转换为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促使教育目标实现。教师日常行为展现出来的道德观念会直接对德育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思政教师日常生活及工作当中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致力于提升自身思政素质水平,热爱祖国以及人民群众,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当中提出的要求,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以便能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造成一定影响,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使德育教育效果得到一定保证。
思政教师除去需要在德育环节当中言传身教之外,也应当为学生传授知识。作为高中思政教师,除去需要掌握专业知识之外,也应当广泛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广泛的知识面会令学生感叹,并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教师的人格有很强的感化能力,在日常学习当中教师的人格魅力甚至是要比语言的说服力更强一些,教师优秀的素质能够在无形当中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促使自身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梳理教材当中的德育重点内容
因为高中思政课程性质带有一定特殊性,思政教材当中包含的德育内容比较多。比方说《经济生活》当中其实蕴含正确的消费观念和金钱观念,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需要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相关人士自觉纳税,任意一个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的人员都应当养成诚信观念,遵循市场道德规范提出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当中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哲学生活》当中蕴含一定三观方面的知识,假如教师能够将这些内容梳理出来,并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三观,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最终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作出贡献。
实际案例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来的说服力要比教师干涩的语言更强一些,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感悟的过程当中,就会逐渐在自己脑海当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对自身不正确的行为进行纠正。
德育指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模式。在西方社会当中,指的是伦理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中指代的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我国之所以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具备创造力和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当对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调整,促使学生了解德育内容,养成正确的三观,为学生走上全面發展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
教育事业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作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晓旭.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德育功能缺失的表现及措施[J].新校园(中旬),2018(2):73.
[2]蔡志海,蔡璇.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2):7.
[3]王昕然.“中国梦”与高中思政学习有效融合之我见[J].高考,201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