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霞 安俊
[摘 要] 体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通过分析太平湖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优势和机遇,提出发展建议,为太平湖体育旅游的更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太平湖;体育旅游;机遇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057-01
体育旅游是现代大众旅游中的一项特种旅游,它把文化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我国体育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1997年我国旅游创汇收入中体育旅游、娱乐旅游所占比例大约为总收入的1/3。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体育旅游业以一项高净值体验的新型旅游形式出现,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安徽省黄山市太平湖风景区凭借其独特的生态和区位优势,极具发展体育旅游的潜力。
一、太平湖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太平湖镇地处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部,位于黄山风景区与太平湖风景区的中心位置,是安徽省实施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同时也属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2010年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太平湖凭借自己区位之优越、生态之优良和风景之秀丽,牢牢抓住国家对体育运动重视的机遇,引进水上滑翔俱乐部、国际帆船俱乐部等体育精品项目,将体育与旅游融合,同时,进一步建设完善太平湖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全力打造“体育+旅游”为主题的新品牌,不断推进体育旅游发展,先后举办全国铁人三项赛、垂钓大赛、游泳横渡赛等品牌体育赛事活动,获得佳绩。2016年,太平湖景区获得“2016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十佳)”称号,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获“2016年度中国户外评奖大会评选年度最佳基地”。
二、太平湖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越
S103省道、合铜黄高速纵贯境内,与世界双文化遗产的黄山风景区四门相邻,距九华山风景区比肩相望,不到30公里;距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西递宏村古村落、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齐云山、徽州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等著名景区不到100公里,距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大中城市也在400公里左右。
(二)资源丰富
太平湖物产丰饶,盛产40多种淡水鱼和300多种动植物,尤其是湖周盛产的绿茶更是享誉世界,是传统名茶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的主要产地。1915年万国博览会上,太平猴魁脱颖而出,一举夺冠;2007年,太平猴魁作为国礼茶赠与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人文深厚,是徽文化、佛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的结合部。景区及湖畔还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古人类遗址等。
(三)绿色生态
太平湖被誉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是安徽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积88平方千米,是杭州西湖的17倍。植被丰茂,树木覆盖率达95%左右,是自然生态最佳的绿色风景胜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水质极佳,非常适合体育旅游与养生度假。
(四)设施完善
近年来,太平湖在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前提下,完成了近百公里的环湖公路修建,引进并建成沿湖国际品牌酒店3家,床位数超过2000张,引进高尔夫球场1家(标准18杆洞),有国家摩托艇训练基地等一批体育旅游与运动设施。已建成的太平湖俞家隧道及共幸大桥等工程,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体育运动的需要,建成后环湖最精品的赛道立即显现。
三、太平湖体育旅游发展的机遇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说明我国已经把发展体育旅游事业作为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太平湖体育旅游在此契机下,积极加大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发展,以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平台,以绝佳的生态、人文、资源及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运动赛事为基础,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
京福、黄杭、皖赣复线三条高铁和池黄城际铁路建成,大大减少了旅客的乘车时间,也为太平湖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创造新的机遇。
四、太平湖体育旅游发展的挑战
(一)体育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
体育产品的设计要从传统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啥都不知道”的单一型旅游产品向复合型“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的产品转型升级。
(二)体育活动的策划、推广与服务
将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等有机结合,打造极品服务、精品策划,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五、太平湖体育旅游发展建议
体育旅游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充分发挥体育旅游产业优势的同时,抓住机遇,建立太平湖体育旅游特色,打造太平湖体育旅游品牌,形成大众体育产业鏈,推动集聚发展。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产品项目开发及日常维护中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强旅游人员的环保意识。
(二)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岗前、岗中培训或在有条件的中专院校设置体育旅游相关专业,规范、标准的专业培训使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有所提升,为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体育文化宣传
围绕“请进来、走出去”,引导体育消费观念,打造“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还想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柳伯力.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石岩,舒宗礼,夏贵霞.近十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3]韩鲁安,杨春青.体育旅游学初探[J].天津体院学报,199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