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连
[摘 要] 辅导员工作室是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新实践。辅导员工作室整合辅导员的团队力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辅导员队伍职业定位不明确、知识结构失衡、创新能力较弱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关 键 词] 辅导员工作室;职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206-02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领导人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辅导员处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陪伴学生、服务学生、解决学生实際问题,是大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和引路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开始涉及学生成长的各方各面,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习能力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逐步发展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研究于一体的复杂劳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多个文件,2017年8月,教育部又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行了修订,进一步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旨在为辅导员的成长创建一个有效的平台,是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笔者2010年起,历任学生处副处长、处长、党总支书记,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着切身的体会。综合同地区、同类院校的情况,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如下。
(一)辅导员职业定位仍然不明确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这是目前辅导员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除相关文件规定的职责外,辅导员工作内容更是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的方方面面,加上其他如学费催缴等繁杂的行政任务,大多数的辅导员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做得多、想得少,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难以保障。
(二)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失衡
具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较少,同时具备硕士学历的辅导员也较少(不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同一层次的教育背景,专业背景既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也不能与自己所带学生的专业相一致。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具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比例仅为11%,比例非常低。
(三)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弱
辅导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但缺乏对工作规律的总结,对工作认识不深刻,导致创新不足;由于职业定位不明晰,也缺乏创新的动力。此外,辅导员更习惯以纯粹的事务性工作为纽带进行交流与合作,沟通交流少,不能碰撞出工作创新的“火花”,没有形成基于共同愿景、共同发展方向的团队,更没有整合资源为个人发展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指导。
(四)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薄弱
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相关规定,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有关的科研项目。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很多辅导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在申报课题和撰写论文时感觉难度很大,即便发表了论文,质量也不敢苟同。
二、建设辅导员工作室的重要性
辅导员工作室以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为根本,以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导向,把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研究方向的辅导员整合起来,组成团队,整合优势,以自主研修、专家引领、问题探究、朋辈互助、交流观摩、实践反思等为基本模式开展工作的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辅导员团队。建设辅导员工作室能为辅导员搭建良好的研究、学习和交流平台,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优质培训和项目支撑,从而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提升。
(一)有助于辅导员自我定位,科学规划职业
建设辅导员工作室,使团队成员互相交流、研讨,能够进一步帮助辅导员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引发对自身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的思考,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此外,辅导员的团队意识也将使团队成员都对工作室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憧憬,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学习的针对性,增强辅导员想事、干事、干好事的动力。
(二)有助于辅导员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由于隶属不同院系,承担不同的专项工作,相对较为封闭。辅导员工作室打破原有的较为松散的辅导员格局,针对热点、难点工作共同研讨,有利于辅导员间相互学习,形成信息共享的合作关系。通过专题讲座、课题研究、观摩交流、专题研讨、网络互动等方式,将各成员在专业背景、学术专长、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使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成员和团队的共赢发展。
(三)有助于辅导员开展科研
辅导员工作室改变了辅导员“单兵作战”的传统局面,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结构但有着相同目标、相同兴趣的辅导员组合到一起,思考、交流、探讨,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问题转变为课题,深入研究,探索规律,集团队的智慧形成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进而将科研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使辅导员的学术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从而增强个人事业成就感。
三、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和运行的思考
(一)明确发展目标
辅导员工作室首先是一个“工作室”,是一个团队,是一个辅导员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提高的团队,工作室有着明确的目标、可行的制度、独特的文化,这些在建设辅导员工作室时都要明确,尤其是注重对辅导员团队文化的培育。建设辅导员工作室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围绕不同的工作主题,如大学生党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学习能力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媒体建设等开展专项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这种“工作—研究—工作”的模式,使辅导员逐步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辅导员工作室要充分挖掘各位辅导员的成长潜质,打造优秀群体,以课题、项目研究为支撑,深入钻研辅导员工作的某一专题,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加以实践、推广。
辅导员工作室要优化活动载体,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读书会、工作坊等形式努力使每位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成为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最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和指导。
(二)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首先,学院要为辅导员工作室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的支持,在辅导员培训、交流、科研等方面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保障辅导员工作室的正常运转,并在团队组建、规划实施、典型经验推广等方面予以指导。
其次,辅导员工作室的负责人是工作室第一责任人,是工作室成员的“带头大哥”,应由在此领域有研究、有建树的辅导员或学生工作者担任,负责人需要根据团队特征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年度活动规划并指导具体实施。
再次,辅导员工作室要建立培训机制。紧密结合工作的新型势、新特点,组织相应的培训,适时为辅导员“充电”。应积极聘请校内外学生工作方面的专家、优秀辅导员,为工作室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成员工作能力;应积极对成员进行资料查阅、课题申报、论文写作、论文发表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成员的科研能力。
此外,辅导员工作室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辅导员工作室是基于辅导员间共同的目标和研究方向而建立的新型关系体,可以通过案例研讨、读书交流、家访交流等形式,定期交流信息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等其他的活动营造团结、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信息共享效率和效果。
(三)监督评价
辅导员工作室要建立评价体系,对辅导员工作室的运行定期评估,注重相关部门和同行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评价。通过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除自身评价体系外,还可以引入督导机制。目前,各学校几乎都设有专职评价督导部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育教学评价部门对辅导员工作室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和指导,确保辅导员工作室目标可行、保障有力、运行规范、成效显著、示范引领。
(四)吸取先进经验
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借鉴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的典型经验。一方面可以充分借鉴已经运行完善的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经验,如华南农业大学网络思政名辅导员工作室、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孙平工作室”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参考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为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养分,如高校辅导员联盟、高校辅导员在线等。此外,全国辅导員年度人物、技能大赛获奖辅导员都可以为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徐川、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曲建武等,他们的事迹和科研成果都可以成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重要参考点。
参考文献:
[1]陈秀兰,洪汉英,王鑫.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研究:以上海高校洪汉英工作室建设为例 [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5-6.
[2]张锐,谷忠新.对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22).
[3]冯一秦,李建伟,宋志军.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内涵与培育策略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8(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