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郑思蒙,肖媛媛,王云,袁森
[摘 要] 作为经典国粹之一,书法成为“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的亮点之一。然而,只有最大限度地消除语言障碍,才能减少书法文化交流中的阻力。
[关 键 词] 书法文化;“一带一路”;语言障碍
[中图分类号] J2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021-01
作为中国首倡的构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带来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国家软实力之一,与经济贸易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新一轮发展。其中,书法交流成为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国形象塑造中的一个亮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毛笔字“走出去”现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在新时期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传承。而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部署,毛笔字“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根据国家汉办出台的《2016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目前全球孔子学院包括了140个国家511所学院和1073个课堂。孔子学院的设立与中文带来的国际影响力为书法的发展融入新的元素。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中国书法家用不同书体及各国语言书写的“欢迎”展板成为会议的一个亮点;各代表团共同用毛笔书写“和”字的场景也表明,书法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為了使书法这一国学经典连续绵长、后继有人,国家在教育方面加大了书法教育的力度,书法课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截止到2017年3月,全国共有16所院校招收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80所院校招收硕士研究生,100所院校招收本科生,其中大多为师范类院校。笔者所在学校亦为一所本科师范类院校,学校开设了于右任书法专业,据了解,学生在入学前已有多年习字经历。书法专业的开设,使得中小学书法课有了正规的授课途径,结束了由语文或者美术老师兼任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大型博物馆、艺术展馆也对优秀书法作品进行了宣传和展览。例如,2016年6月,“一带一路”全国书画联展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隆重开幕,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使馆的热情参与。然而,正如《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所指出,作为中国古代四雅之一,“书法在国际上比琴、棋、画等更难被理解,书法的韵律、神采、气息都为国际传播带来很大的瓶颈。”
就这一问题,2017年11月,笔者带领的学生团队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外籍人士中,大部分人表示喜欢中国书法;100%的人表示见过别人写书法,但只有14.29%的人表示曾亲自进行书法活动;85.71%的人认为书法是一种行为艺术,71.43%的人表示对书法家和书法字体没有丝毫了解。这些说明虽然中国书法在已经被看做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和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但在外国人的认知中仍然比较抽象。
二、书法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及建议
在“一带一路”宏观布局下,跨国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沿线国家间发展良好交往关系的桥梁。不少书画院和民办艺术学校抓住相关教育政策,打开新的发展窗口,除了吸引外国文化爱好者学习书法、了解书法背后的中国历史,更带领中国学生“走出去”进行交流活动。然而,“一带一路”涉及国家有64个之多,走出了东亚汉字文化圈,不少国家的语言为稀缺语种,文化交流由于语言障碍而困难重重。例如,如何解释书法艺术之美;如何使观赏者理解各字体的风格特点及其历史演变;如何克服特有词汇障碍,如“撇”“捺”等。
为了最大限度消除语言障碍带来的交流困难,通过传递书法文化进行中国文化输出,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必不可少。“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届时将完成五种高质量的语言对照版本,并通过孔子基金会和孔子学院进行推广与传播。此外,书法专业学生也应加强ESP英语学习,利用专业知识,使用英语通用语与国外书法爱好者进行互动、交流和探讨。
在传播国内书法文化时,不妨利用外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具象性解释。如中国甲骨文极具图画感,是讲解中国汉字文化起源与演变的桥梁;国外建筑、美术、雕塑等艺术作品讲究线条之美,而中国草书线条感十足,极易产生共鸣。美学无国界,书法文化传递可以从美学角度出发,引起艺术共鸣和共同探索。
通过传统模式进行传承,还需要融合与创新。在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今天,利用网络进行推广,无疑对做好文化输出,扩大国际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大有裨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书法这一国粹在国际艺术格局中将占据更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文亮,宇文曼倩.“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8-54.
[2]倪文东.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书法,2016(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