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研究

2018-05-14 09:57朱红郝毅然于明和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6期
关键词:吸引力思政课思政

朱红 郝毅然 于明和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现状不容乐观,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拟从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现状以及原因分析、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对策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 键 词] 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175-03

2015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件用“重要阵地”“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对思政课进行了明确定位;用三个“事关”阐明了思政课的重要价值。但在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思政课育人价值的实现。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现状

课题组从学生对思政课态度、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状况、听课情况等方面,对从我校各系的大一、大二、大三选取的12个班级共计50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5.5%。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大学里最想收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占48.77%;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的占23.46%,“有帮助”的占65.02%;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整体情况评价“很有吸引力、感染力”占19.75%、“比较有吸引力、感染力”占45.06%;认为“在思政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的学生比例”占34.36%。分析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选择最想收获“三观”的学生人数也近一半,大大超过了对“过硬的专业知识”(26.34%)的选择。但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却不高,认为思政课教学“很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学生人数仅占19.75%,思政课堂上学生的听课率、抬头率就更不乐观了。目前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现状与思政课的“重要阵地”“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的定位是不相符合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院校思政课吸引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低、亲和力差的原因在于其“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难以展示教师魅力

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求思政课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占77.57%、“有人格魅力”占76.34%、“有责任感”占75.51%、“有学术造诣”占53.91%。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现状不容乐观,专任教师数量有限,大部分是校内兼课教师和外聘教师。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良莠不齐,大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照本宣科,不能举一反三、旁征博引,难以用思政课的理论光芒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讲课缺乏激情,语言乏味,缺乏幽默感,课堂缺乏活力。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走进学生生活

部分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一本教案面向所有学生,基本上都是按教材章节内容按部就班授课,教学内容没能做到与时俱新,更没能很好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专业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高、大、空、远”,不接地气。在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调查中发现,43.4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泛、枯燥,缺乏生活感,无实际用途;28.4%的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15.23%的学生认为政治性太强,不够客观。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我们一直在尝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但一些教师为了省事,加之工作量大,采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法,师生互动性不强。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非常有限,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使用互联网手段授课的能力更弱。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落伍了,过时的“包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学生“务实”的行为选择,难以彰显思政课育人功效

部分高职学生生源来自于理科学生,在高中迫于高考的压力,政治课被视为“副科”;进入高职院校,面对就业的压力,思政课的功效不如专业课直接、快捷、明显。尽管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对其成长有利,但在当下大学生普遍具有的浮躁化、功利化心理影响下,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眼前的利益。而思政课是以渗透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发挥育人的作用,需要日积月累、长期的坚持方能见成效,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甚至被认为“无用”而遭遇嫌弃。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针对课题组调查研究情况,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彰显教师魅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

“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显得尤为迫切。教师的综合素养内涵丰富,但最重要的是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1.提升专业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思政课教学说服力。“90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鲜明,追逐时尚,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媒体”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改变了传统思政课课堂中师生对教育资源的占有格局,也冲击着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威。在此大环境下,思政课教师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潜心问道”,认真地、虔诚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领会其思想精髓,做到“真学”“真懂”,真正“明道、信道”,同时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生长点”,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成为学科内的“行家里手”,讲起课来才能理直气壮,才有深度,才有说服力。思政课综合性的学科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把握社会发展动态,广泛获取各学科知识尤其是相关学科的理论精华,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量,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成为知识渊博、底蕴深厚的“杂家”,讲起课来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才有厚度和广度,才有吸引力。

(二)整合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生活,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

有人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既应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服务,又应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课题组成员非常赞成这一观点。经过调查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依次是“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的内容”(占比35.8%)、“与学生成长紧密联系的内容”(占比24.49%)、“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内容”(占比20.58%)。为使思政课教学走出“高、大、空”的“论调”,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整合教学内容,必须在尊重国家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生活实际、关注热点以及时政热点等对现有教材进行凝练、充实、整合,划分教学模块,采用专题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授课方式。专题内容既要打破教材章节顺序,又要覆盖教材所有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群体又有所侧重;专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专题设置要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专题的命题体现专业特色和时代特色,符合高职学生认知需求和话语习惯,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改变思政课“无用”的观念。教学团队授课,改变教师独立“承包”一門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自己所长选择专题进行授课,扬长避短,各显神通,最大限度地把思政课讲透、讲深、讲精,把最精彩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在调查中,49.1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提升”的首选因素,50.41%的学生认为丰富的教学方法对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最为有效。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实践式教学方法,68.72%的学生选择了“积极参加”,72.02%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锻炼意义”,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是讲授式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单纯的重知识传授”的观念,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师生角色互换、情景教学、展示分享等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共同探讨、共同感悟、共同解惑,共受启发和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把实践教学活动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在各种亲身参与中把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增强思政课教学获得感和吸引力。为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我校思政部编制了思政课实践活动手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思政课教学实践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各种实践基地,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去感受传统文化精髓,去感悟抗战精神,去体验改革开放成果……初步实现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阅读、快思维的影响下,学生更倾向于丰富、多变的视觉冲击。”仅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已经落伍了。思政课老师也要因势而新、因时而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传媒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思政课的包装也“时尚”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融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声音及超链接等要素的精美课件,进行优课平台建设,制作传播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微课、微视频,给学生更多的视角冲击,呈现更为丰富的表现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完美解决方案,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实现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五)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强调过程评价,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坚决摈弃“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试方式,改革思政课考核手段和方法,坚持重结果、更重过程的考核原则。以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综合评价方式,突出过程考核的激励和督促功能,让学生在过程的考核监督中,不断成长进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突出了课程考核的知行合一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更要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坚定理想信仰,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以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考核、理论知识的综合考核、实践教学的综合考核三个部分组成,共计100分。课程学习总成绩=平时成绩(占40%)+实践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同时要求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各项成绩均达到60分以上,总成绩方可及格。课程成绩考核具体情况如下表:

实行这种综合考核评价方式一年多来,从我们对师生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更加端正了,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抬头率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养成和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思政政治素养有所提升。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增强教学实效,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永恒的话题,我们将在以后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希望能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途径和方法,让思政课的“配方”更新鲜、“工艺”更精美、“包装”更时尚,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陈晓莉.以提高课程吸引力为视角的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8).

猜你喜欢
吸引力思政课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吸引力1
吸引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