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模式探索与研究

2018-05-14 09:57王卓亚王晓艳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期
关键词:经济法职业道德思政

王卓亚 王晓艳

[摘 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形势下,在高职院校中将与思政课紧密结合的经济法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试点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经济法授课内容和方法中融入对学生思想品德、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的目标。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078-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4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率先启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本文对经济法课程思政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与研究。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根据《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各高校逐步推进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由此可知,所谓“课程思政”,即在高职院校中,除了继续深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要逐步将各学院开始的专业课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融合,即在专业课教学中,提炼出对学生进行个人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二、经济法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高职院校商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复合型商科管理人才,在国际商务、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跨境电子商务、会计、金融等相关专业开设《经济法》作为专业基础平台课。通过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与市场经济中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掌握各类企业的成立条件和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法律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光荣的法律意识,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了解各专业对接岗位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具备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企业各种法律纠纷,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经济法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其中品德放在首位。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法律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以培养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专业知识与法律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岗位技能,更应具有知法守法意识、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心里、良好的职业行为操守和职业素养。

(二)培养商务人才职业道德的需要

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我国已经形成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经济领域违法犯罪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商务精英人才的商学院理应重视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树立知法守法光荣的意识,将不同岗位正确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根植于内心,学会防范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法律风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学会依法维权的手段。

(三)经济法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内在联系

法律與道德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两者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法律课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意识,与思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目的一致。经济法课程离不开思政内容的支撑,我国高职院校中将法律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课、形式与政策课一起构成了高校的思想品德政治课。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法律课和思政课的共同任务。但由于法律基础课课时相对较少,无法在有限的课程中完全实现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养。且“法律基础课”大多针对学生日常生活所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讲解,概括性较强,许多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学历背景,因此,与各商科专业知识联系更多的法律课主要依赖于商学院在各专业开始的经济法相关课程设置来实现。

四、经济法课程思政模式探索

经济法课程作为思政课程的优先试点课程,需要打破一般法学类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传统模式,基于市场经济对商务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不同行业企业营运流程的把握,以企业经营活动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从商务人才必备的职业道德与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出发,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为核心,将经济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素养有机地融入工作过程,以实践需要整合理论知识,提炼思政内容。

(一)课程建设思路

1.建立一支具备学生管理经验的辅导员与授课教师以及企业实务导师相结合的跨学科合作教学团队。团队中主讲教师分别精通政治学、法学、实务等不同学科,有利于课程建设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交流,有利于教材融入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学团队中有来自辅导员队伍的法律课授课教师,能够在熟悉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用其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教学过程中更多融入现实案例和纠纷的解决思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和督导组老师的认可。

2.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利用学院便捷的网络资源和硬件设施及实训基地,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直观地掌握课程内容。在课件的制作上,力图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鲜明的案例、生动活泼的图片、具有冲击性的视频和FLASH、政府机构网站等众多资源融入其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运用实训基地,模拟法律纠纷发生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纠纷处理的具体途径和程序。

(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团队根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无法学知识基础的特点,采取“教学内容重点精讲+案例教学讨论+职业道德养成+创设实景实训+起草法律文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重点精讲。针对高职学生无法学专业知识基础的特点,将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精讲与各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放弃传统法学教学的整体法律体系的构建,以企业创立到经营全程的动态发展为背景,每一章都处于企业发展的不同环节,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所在。教学内容方面及时补充我国最新修订、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时事新闻和大政方针的良好习惯。

2.案例教学讨论。由于法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比较强,单纯的理论教学、枯燥的概念和法条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态情绪,采取案例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现实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将大大提升学生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对案例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职业道德养成法。在经济法相关课程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不同,将各个行业职业道德与素养相关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如针对会计、金融人才岗位对接爱岗敬业、不弄虚作假、不侵占单位财产的职业道德与素养;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岗位对接诚信经营、保守秘密、不进行商业贿赂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4.创设实景实训。结合我院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基地(跨境电商实训室、连锁经营实训室、现代商业模式微型创业实践中心、快乐柠檬见习站),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实训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每一章都有实训训练题目,如学生在见习岗位上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劳动纠纷等问题时如何应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提高学生法律意识。针对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法律纠纷,组织学生模拟不同企业的角色扮演。例如,在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讲授《连锁经营法律法规》课程时,可以安排学生以总部代表的身份准备《特许经营手册》,为加盟商介绍其产品或服务特色,双方模拟谈判协商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的全過程,使学生建立企业总部和加盟商规避法律风险、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5.翻转课堂法。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对每一部分法律知识提前布置相关专题案例,安排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我观点,制作课件进行小组讲解,并提炼出根据该案例所获得的启示与职业道德素质的修炼。其他小组可以提问研讨,进行头脑风暴,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企业风险防范指南或企业维权指南等文件。锻炼学生信息搜索能力、文献收集能力、论据论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演讲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焦苇,陈之腾,李立基.上海高校积极试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J].上海教育,2017(4).

猜你喜欢
经济法职业道德思政
浅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路径探讨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升级路径分析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