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道路曲折,虽然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依旧较快,但是疲弱的国际需求背景下,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依靠货币宽松的政策来刺激。在互联网时代,世界高度连为一体,缺乏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恐怖主义等不和谐的国际合作障碍会逐步增多,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毫无疑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合作共赢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世界经济实现快速复苏的根本保障,合作是全球经济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视域,分析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探讨我国在化解国际冲突中的基本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从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是进一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分析体现在:经济合作日益紧密,全球经济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政治、文化、科技的写作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难题;国际合作能有效的解决当前面临的地球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一)产业高度分工协作,国际市场共享需求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首要特征就是产业的高度分工协作,波音飞机、福特汽车、苹果手机等一系列产品都是基于各国产业分工协作才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推广与普及,这本质上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未来随着各国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全球的产业分工会进一步增加。产业分工背后带来的就是国际市场的共享,这是开拓市场、刺激需求的有效路径,因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利用好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其逻辑就来源于此。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状况依旧不容乐观,各国单方面应该货币的放水对经济的可持续拉动效果不大,因而不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是难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发展,因此无论是新兴经济体还是传统的发达国家,都期待打开国际市场,以期拉动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发展日趋多元,国际合作促进各国求同存异。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视角,价值观多元、政治制度多元、经济模式多元,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会造成相互之间发展的差异与不均衡,由此就会带来冲突。但是,国际合作就是解决各国差异与不均衡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话、谈判、协调等多种方式,会使得双方的矛盾与冲突变的缓和,最终避免战争的发生。尤其是在局势复杂的中东地区,国际合作对于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都非常有正面的积极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国际合作会促进科技的融合发展,这样将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攻克某种疾病、克服某种世界性技术难题等。
(三)人类行为影响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国际合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行为对地球的影响力日趋增加,人类为获得经济利益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负面影响,虽然当前各国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单凭几个国家就能解决的,并且污染具有流动性,因而必须发挥世界各国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亟待国际化合作,如碳排放、南极生态环境维护等,这些都必须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故而在人类行为影响增强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国际合作。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化解国际冲突的思路探究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经济增速逐步换档、经济驱动亟待转化,因而我国非常需要通过打开国际市场,来实现自我经济结构的再优化、经济增速的再平衡、经济驱动的再更新,具体的化解国际冲突的思路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注重求同存异,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作共赢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世界经济实现快速复苏的根本保障,合作是全球经济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因而在发生国际冲突时,既要站在全球的角度看问题,又必须注重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以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纲领,具体做法为:坚决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与恐怖主义;相互尊重各国的领土主权,并强调各国在主权上的平等;尊重各国的选择,并且力争找到共同的利益点进行合作;强调经济合作的互利共赢属性,要积极的通过国际合作带来的资源再配置,来提升生产的效率,促进科技、文化、政治的协调发展。
(二)树立底线思维,确保根本利益不受侵害。著名经济学家刘鹤在其《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明确提到我国在加快经济转型、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底线思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思路。我国在面对国际冲突时,必须要明确一个底线思维,这就是“一个中国”的共识,这是确保我国根本性利益不受到侵害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家合作与冲突频繁,因而我们在于合作方或者冲突方合作与博弈的过程中,不宜随意的采取应对措施,而是应该合理、合法、合乎逻辑的进行反制措施,并且在对手侵害到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必须有理、有据、有节的进行反制。
(三)构建交流平台,增强国际性交流与合作。合作平台、渠道、机制都是化解国际冲突、促进国际合作的必要措施与有效手段,中国历来在交流平台的构建上贡献力量,新时期,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各种交流平台的建立,如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这些其实就是一种多变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来实现国际的经济合作、科技协作、文化交流、政治交流将会使得国际合作更加稳固,最终形成一个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如博鳌论坛、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财富论坛、G20峰会都是如此。因此,在处理国际冲突的时候,应该着力于建立交流平台或者借助现有的交流平台实现双方的意见互换。
三、研究結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视域,分析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探讨我国在化解国际冲突中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合作共赢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世界经济实现快速复苏的根本保障,合作是全球经济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当前在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边际效果逐步降低的背景下,各国摩擦与矛盾必然增加,但是双方都必须立足在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化解国际冲突非常必要;
(二)随着产业高度分工协作带来的国际市场共享需求日益增强、世界发展日趋多元背景下际合作促进各国求同存异、人类行为影响增强前提下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国际合作这三点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的内在逻辑;
(三)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一方面国内经济驱动转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速换档,主要矛盾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处于新旧体系转换的过渡期,且全球经济体系的再更新也刻不容缓,因而我国必须要处理好国际冲突,加强国家合作,基于此,我国应该注重求同存异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树立底线思维来确保根本利益不受侵害、构建交流平台来增强国际性交流与合作,最终实现自身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作者简介:蒋萌萌(1995-02-10),女,汉族,安徽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萨德事件下的中美博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张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