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晴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特色,其中赣南客家山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信息传播和共享变得更为便捷,如何可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间音乐,还需要加深赣南客家山歌演唱方法和音乐特色的认知,结合当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创新。本文就赣南客家山歌演唱方法和音乐特色进行客观阐述,立足实际情况,突出创新型特色,要求推动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赣南客家;山歌;民间文化;民间音乐
赣南客家山歌传承历史悠久,集合了当地的人文特征和民族特色,成为一种特鲜明的民间音乐。赣南客家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演唱方法和技巧逐渐成熟,在民间音乐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赣南客家山歌,可以深刻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操,由于赣南客家山歌来源于日常生活,所以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的艺术生活、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但是,伴随着时代进步,流行音乐大行其道,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由于人们的关注力度减小,甚至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故此,应该积极探寻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方法和音乐特色,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深对赣南客家山歌的认知,推动赣南客家山歌当代艺术创新,传承和保护并行,帮助更多人了解赣南客家山歌的魅力所在。
一、赣南客家山歌的人文背景
赣南是江西省南北地区,由于当地交通条件较差,人们的思想观念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所以仍然保留着民族地区原有的风情特色和语言习惯,对于赣南客家传承和发扬影响较为深远。结合相关历史研究可以了解到,客家人是原有中原地区人员迁徙到赣地区,与当地人融合形成的群体。自从客家人的第一次迁徙至今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受到不同生存条件、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赣南客家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体系,即客家精神,具体表现在吃苦耐劳、崇文重教、爱国爱家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均在赣南客家山歌中有所反映,同时也赋予了赣南客家山歌别样的艺术特色。
就赣南客家山歌的分类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其一,按照地域划分。由于赣南地区自身地理特征,交通条件相较于其他地区落后,受到传统守旧思想影响,还有很多地区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成为影响赣南客家山歌发展的主要因素。南北色彩区,该区域更加靠近梅县客家人中间区域生活,包括全南、定南、龙南和兴国等县,语调旋律色彩鲜明,类似于说唱音乐,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山歌特色。中部色彩区,是赣南中心区域,语言丰富,表达较为清晰,主要包括崇义、信丰、上犹、于都和大余等县。该地区人口密度较高,丘陵河谷众多,山歌旋律优美动听。东北部色彩区,该地区语言特色较为鲜明,包括瑞金、石城、宁都县,山歌中融入了赣中地区的部分色彩,旋律更加自然、流畅。可以说,山歌是劳动人民在野外农作时即兴创作的歌曲,是人们抒发情感的小曲,在长期生产实践的累积下,形成了更具特色的民歌,深受人们喜爱,源远流长。
其二,按照表现内容划分。由于赣南客家山歌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内容较为丰富,有表达生活美好的,有表达男女爱情的,也有表现生产劳动的,具体可以分为号子、灯歌、小调等几种。号子,是林区生产作业中产生的一种山歌形式,由于当地土地肥沃、山地多,林木生长较为茂盛,但是木材运输条件落后,最后形成了水路运输,将砍伐下的林木扎成木排,将其运输到赣江各个地区。而林木的砍伐和扎木排需要多人配合,为了可以同步使劲,逐渐形成了号子的演唱形式,通过号子协作。如《调排号子》中“呦嗬,呦嗬,嗬,起来了,哎呦,呦嗬,起来了呵,哎呦,起来了呵”等,就是工人在调排时所演唱的,歌词简单,朗朗上口,生動刻画出排木工人不畏艰辛、齐心协力的形象,彰显客家人的人文精神。灯歌,则是用以祈祷丰收和长寿,更具客家特色,需要唢呐和锣鼓伴奏,曲目活泼,韵律感强烈。在传统节日有出灯活动,如茶篮灯,同时唱歌来送灯。旋律流畅婉转,注重情节烘托,情节上较为简单。小调,质朴简单,曲风自然,在赣南地区流传较广,主要通过口语形式表现出来,包含客家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各方面内容,主要是表达人们生产劳动和自由爱情。小调的形式较为丰富,地方特色鲜明,旋律生动活泼,在无形中揭示了赣南客家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赣南客家山歌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方法
(一)赣南客家山歌调式、音阶
赣南客家山歌以五声调式为主,即兴行腔为歌,经常会出现五声调式音列外偏音存在,主要表现在较弱的位置上,偏音较短,经辅助因形式出现。如,兴国山歌,包括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山歌,基本音阶行强包括“徵、羽、宫、商、角,为徵调,“羽、宫、商、角、徵”为羽调式。《苏区干部好作风》作为鲜明的赣南客家山歌,除了开头的“哎呦呵”以外,其他则是4个乐句组成,每句包括7个字,曲式结构较为简单。
赣南客家山歌音阶是以五声音阶为主,但是很多赣南客家山歌是急性创作,以腔从字雁行,经常会出现五声音阶外的偏音,赋予了赣南客家山歌独特的六声和七声音阶特性。一般情况下,偏音较为急促,仅仅是在曲子弱排区域上出现,起到辅助作用。赣南客家山歌中的羽调式赣南客家山歌,以羽、宫、商三个音为主,角音和徵音少见,更多是在弱拍位置上存在,用于装饰作用。结合相关研究可以了解到,赣南客家山歌无论是调式种类还是语言音调均十分丰富,在宫和羽小三度音程中会有相应偏音存在。
(二)赣南客家山歌的节奏和节拍
我国传统音乐中节拍称之为板眼,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板眼数不等形成了不同拍子,反复循环下产生节拍。由于发音点长短不同,有序组合形成了节奏。节奏主要是有声和无声音点有机组合,反复在旋律中出现形成节奏型。兴国山歌行腔灵活,节奏和节拍较为鲜明,根据演奏者自身演唱习惯适当地加入衬字,促使兴国山歌的节奏变得更为丰富。
兴国山歌具有交替和多变的特点,整首曲子中几乎没有完全单一节拍,通常是将多种节拍交替使用,形成了增眼或是减眼形态。从《苏区干部好作风》中可以了解到,该曲子中主要是采用3/8、4/8和5/8几种形式拍子交替出现,形成了板眼效果。2、6小节中4/8拍子转变成了5/8拍子,即为增眼形态;第二小节第一个拍子角音选择自由演唱记手法,形成撤眼形态。同时,在一些叙事性的山歌中,规模大,速度变化会形成催眼形态。
赣南客家山歌节奏丰富,结合自由行腔需要,山歌节奏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变化,休止符和音符平分形式多样,一般节奏会出现特殊的等分值。通过音符的巧妙组合,赋予了赣南客家山歌旋律的顺分、逆分节奏,但是相应的节奏变得更为自由。需要注意的是,在赣南客家山歌演唱期间,由于山歌多选择小锣打击乐节奏乐句为歌曲伴奏,穿插为对方准备,为弱起节奏型。
(三)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
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特色鲜明,通常是以腔从词和即兴行腔为歌方式演唱,下个教育北方山歌而言音区更高,声音高亢明亮。赣南客家山歌趋势结构简洁,以4句7字体为主,朗朗上口,短小精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赋予了赣南客家山歌别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点,是当前民间音乐的典型艺术形式。赣南客家山歌对于情感表达重视程度较高,多为表达情感、生产生活和山间劳动等内容。
赣南客家山歌演唱中,呼吸、发生和共鸣特色鲜明。发声方面,有细嗓、本嗓和假嗓,在山歌演唱期间通常以细嗓为主,同低吟婉转形式进行叙事性演唱,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山歌中的情感思想;呼吸方面,赣南客家山歌强调丹田之气,借助膜片来调节呼吸;共鸣方面,口腔共鸣、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来表现,口腔共鸣在赣南客家山歌中应用最为普遍。赣南客家山歌演唱声音高亢、清脆,为了发出这样的声音,就需要演唱者口腔出于自然状态,表达出清脆、透亮的声音。
三、赣南客家山歌在当代的创新
赣南客家山歌演唱方法较为独特,内容丰富,声音高亢明亮,是客家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在演唱中融入了人们的情感思想。赣南客家山歌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在现代流行音乐冲击下,赣南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受到了严峻挑战,传统口口相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赣南客家山歌在当代的发展,迫切的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一)转变创作和傳承理念
赣南客家山歌在创作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创作和传承观念,打破现有山歌传承局限性,将现代音乐特色融入其中,以便于协调处理现代音乐文化和赣南客家山歌之间的关系,便于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结合当代人们审美习惯丰富赣南客家山歌内涵,可以有效改变民间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之间差异,以便于推动赣南客家山歌的创新和发展。
(二)推动技法创新
赣南客家山歌的技法创新,应该在保留传统赣南客家山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歌谣韵律、调性调式和节奏创新,进而实现赣南客家山歌的创作技法创新。如,《红水井》是具有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山歌之一,调性调式均采用现代化专业技术手段处理。
(三)山歌内容创作
赣南客家山歌传承历史悠久,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思想影响下,赋予了赣南客家山歌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民族特色,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需要进一步丰富赣南客家山歌创作内容,以便于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代人们审美的山歌作品。
(四)演唱创新
赣南客家山歌演唱中,逐渐形成了更富有个性的演唱风格。自然状态下,通过直白单一形式将赣南客家山歌内容传递给观众,多数未接受专业训练,是白嗓子歌唱。而这种缺乏声音唱歌,会导致声带疲劳,所形成的声音也不够动听优美。所以,结合当代音乐发展趋势,应该推行联唱与合唱,尊重赣南客家山歌发展历史特点,丰富表演形式,最大程度上符合当代审美情趣。
四、结论
综上所述,赣南客家山歌在长期发展中,结合区域风俗习惯和人文内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为了可以在当代传承和发展,应该积极探寻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方法和音乐特色,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赣南客家山歌创作技法、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和演唱方法创新,丰富赣南客家山歌内涵,实现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彭玉兰.从民间伦理到革命理念——以赣南客家山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关系为例[J].红色文化学刊,2018,26(01):85~89,111~112.
[2]蒋晓婷,任飞.客家音乐中的文化,音乐文化中的客家——评《江西客家音乐文化》[J].艺术评鉴,2017,34(19):17~18,14.
[3]余薇.赣南客家山歌的划分及其运用与发展[J].艺术百家,2012,28(S2):351~352,458.
[4]俞澍歆.中原文化的传承——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形态之探索[J].美与时代(下),2012,31(07):50~52.
[5]田莉莉.赣南客家山歌的人文价值及其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4,23(01):203~2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