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探讨无意识行为,将无意识行为引入设计领域。研究无意识行为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价值,再将无意识行为转化成设计语言,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使产品和使用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效果,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用户产生类似的情境感,为产品设计带来新思路。
【关键词】无意识行为;产品设计;潜在需求
英国艺术评论家卡莱尔曾说过“匠意的作品是有意识的、机械的,而天赋的作品则是无意识的、有生气的。”每个人从前的经历会成为一种无意识,对经历过的事会形成一种直觉处理方式,从设计角度看,每个人都有成为设计师的潜质。如果将这种无意识或者直觉转化成设计语言运用到设计中去,好的设计就诞生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使用一件产品的时候,如果过分的强调使用的步骤和方法,反而容易出现差错。比如我们在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会非常的紧张,精神高度集中,尽管这样在操作时,在踩刹车、油门、离合也会出现失误。当你熟练了以后,开车会变成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很多的产品使用熟练后,就会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被使用,而在无意识的行为当中,引入我们的设计,把我们的设计融入到无意识的行为当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把无意识行为运用到产品上时,会给使用者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对用户无意识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设计出与用户能产生共鸣的产品,他们感到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只是自己没有注意而已。利用使用者的情感经历设计出令人亲切的产品。研究无意识行为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价值,再将无意识行为转化成设计语言。本文从四个方面将无意识行为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使产品和使用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效果,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用户产生类似的情境感,为产品设计带来新思路。
一、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模型,消除认知鸿沟
如果用户拥有正确的概念模式,就能比较容易学会使用任何物品,当出现问题时,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原因。要想使用户建立正确的概念模式,就必须做到:操作的原理显而易见;所有的操作动作都符合概念模式;产品的可视部分应该按照概念模式反映出产品的目前状态。
概念模型是指真实世界现象与过程的逻辑关系的描述。诺曼(Norman)提出了3种概念模型。
设计模型:设计师设想的模型,描述系统如何运行。
系统模型:系统实际如何运行。
用户模型:用户如何理解系统的运行。
在理想状态下用户模式应与设计模式相吻合。但实际上用户和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系统本身来进行,三种模型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鸿沟,特别是由于设计师与用户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把无意识设计这一概念引入产品设计中,可以消除这种鸿沟,减少认知方面的差异,使用户的操作行为与设计师的意图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使设计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意图。
二、利于自然化的产品交互行为
无意识的行为是一种最接近自然的、本能的行为。把无意识的行为引入到交互设计中,可以形成自然化的交互行为。自然化的交互泛指用户产品之间的交互行为均符合人类的行为习惯,反映了用户与产品之间一种自然化的交互趋势。在理想情况下,产品将是一个有“生命”的“智慧树”,人的所作所为能被产品理解,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比如当你离开房间时,电灯自动关闭,空凋自动停机;当进入房间时,电灯会根据环境光的强弱自动打开或调整光的亮度,自动根据室温确定是否开启空调;用手接近水龙头时,水自动流出,离开时又自动关闭等。
自然式交互是人性化的回归,自然化的交互行为方式更直接、更快捷的形式适应用户的需要。在目前的许多智能产品上也能看到自然交互的雏形,如iPhone利用多点触摸技术实现的两手指旋转和缩放图片功能是一种接近自然的行为。
选择符合人类自然交流形式的交互行为,不仅可以降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减少或避免操作失误,而且有利于提高交互效率,增加交互的真实感和吸引力。例如,看到纸和笔,我们不假思索地就会知道他们怎么用来写和画。但是如果在计算机绘图系统中,计算机只能通过输入命令来完成绘图工作。这是一种与我们的绘图习惯截然不同的操作方式,要记住大量的操作命令,增加了记忆负担,还很容易造成差错。触摸屏技术的推出,特别是多触摸技术的应用,使得今天的计算机绘图的行为更接近于自然。
三、重视无意识行为引发的失误,规避失误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些重复的动作和习惯性的行为都可以归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他们多是因为人的熟练或条件反射而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来带行为效率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麻烦”,例如在电脑上打完字后,忘记存档就退出。把水瓶盖盖在了旁边的杯子上,一般并置、相似的东西比较容易引起这种错误,比如界面上有许多类似的按键、开关,一不留神就会按错。这种失误常与行为习惯有關,而且往往是较为熟悉的动作干扰比较生疏的动作,有时由于注意力分散。失误是因为习惯行为引起,设计人员应当考虑使用者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分析这些失误的行为,规避这种无意识行为造成的失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自动提款机,为了防止用户将卡忘在机子上,他会要求用户抽出卡后才能提取现金,这种对应方式也被称为“强迫性机能”(即人如果不做某个动作,下一个动作就没办法执行)。
四、利于形成易用性设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物品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复杂,导致许多现代产品不能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使用,或者说物被“异化”,即人造的物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有时“能使用物品”反倒成一种难得的技能。诺曼曾在《设计心理学》中曾使用过一个诙谐而惊人的章节名称———“要想弄明白操作方式,你需要工程学学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某些产品的设计拙劣,使用户不能正确理解产品的使用方式。利用人的无意识行为来设计产品,有助于人们理解使用产品,产生方便好用的易用性设计。无意识概念的引入还有助于用户情感上的满足,激发用户的情绪和情感,使用户发现我从前也是这样的,只是没有被注意,从而产生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就会觉得这正是他所需要的。把无意识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不但可以使用户在愉悦中使用产品,还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正如深泽直人那款CD播放机,外部造型非常像排风扇。有着特别的开关,将CD放进去,它的开关是由下拉的绳控制的,这个开关方式很像在打开排风扇也像小时候开关电灯的操作一样。明明知道是台CD播放机,脑海中也总是浮现排气扇的形象。会不自觉的想要去拉那个下坠的绳子,拉下绳子音乐响起,同时身体也会不自觉的想靠近CD播放机,就像是等待风吹过一样等待着音乐的播放。
设计越来越开始关注回归本质,回到原点,以一种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探索设计。这就需要设计师考虑将设计的关注点从设计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产品转移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发现需求层面上来。而对无意识行为的研究为发现更多的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为产品设计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DonaldA.Norman.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2~103.
[3]黄燕妮.回归产品设计的本源————浅析深泽直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J].装饰,2008(11).
[4]童慧明.为生活而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1998.
[5]袁帅.谈产品设计的情感需求[J].安徽文学,2008(05).
[6]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亚楠(1987—),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产品造型设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