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

2018-05-14 09:06冯鑫
丝路视野 2018年26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要】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们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号召,将体育教学作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实现全方面育人不可或缺的渠道,有其天然的优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应该利用自身特点,满足教育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一、体育课程的德育特性

体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萌芽于原始社会,在长期的体育实践过程中,伴随人文影响,历史积淀,逐渐展示了它在个人精神的塑造、社会规范的引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等方面的德育功能,孕育了多种形式的体育德育资源。

学校体育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其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学生掌握受益终生的运动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体育课程是整体教育结构之中的重要一环,体育课程中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意志品质培养、人格塑造、社会化推进等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相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体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体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扮演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关键角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利用其隐性教育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利用项目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使其形成相应的好的内在和外在。例如个人项目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养成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以及良性竞争心态和习惯;而团体项目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沟通交流,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文化、竞争、对抗、规则等特性,决定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客观性及可能性。所以高校体育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利用自身特点,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课程思政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要求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能,与“显性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它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科学的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融入课程之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专业课自身内涵,挖掘其育人价值,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课程思政的创新,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功能,彰显了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更对原有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其改革优化,适应当代教育要求。

(一)课程思政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体现了体育课程最基本的育体目标,而体育素养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要求,更是对完全人格的要求,包括意志品质、体育道德、公平竞争、合作精神等。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体育课中,能很好地完成基本的育体目标,而更深层的体育素养的目标往往不能很好完成。课程思政恰恰需要将这个目标更加明确和强化,因此在我们以后的体育课程设置中,要将体育素养的培养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大学体育要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就要超越“身体培育”的范畴,关注教育过程,关注身心健康,实现大学体育的育人价值。

(二)课程思政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体育文化的部分能很好地满足课程思政对教学内容的需要,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突出体育文化的部分。例如在课程中通过个人和集体教学,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突出集体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重要性,无形中进行了集体主义的教育;又或者在教学中提出如中国女排的事迹,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其重要比赛,渲染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荣耀努力拼搏。总之,高校体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满足体育知识的讲授、技能体能锻炼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传达更深层的体育精神,展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拓展性。

(三)课程思政对课程评价的要求

课程评价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标准,不再只以技能评价为全部,而应以体育学习后给学生身心方面的改变为评价依据,丰富评价手段,例如在课堂中进行分组教学,让小组成员间进行考评,根据小组在学期内的体育文化表现来互评;或者通过课堂上设置的多种体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参与度来评价。

三、小结

我们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号召,将体育教学作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阵地,充分发掘体育课的自身特性,利用其思想性、趣味性、丰富性、互动性,寓教于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体育锻炼中潜移默化地锤炼品质、磨砺意志、升华理想,成长为有着坚定信仰、高尚情操、健康体魄的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真正的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必须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上显现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上强调思政教育要求,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思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钟小红,徐烈辉.论体育作为高校德育优质资源的特点[J].学校体育学,2018(14):54~55.

[3]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6):136~141.

[4]朱晓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内江科技,2017(11):75~76.

[5]张柏铭,钟武.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8(15):129~131.

[6]张李强,汪晓赞.运动教育模式的国际研究热点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2):93~99.

[7]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作者简介:冯鑫(1991.02—),男,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